豹子的斑点吧 关注:111贴子:10,855

回复:【豹子-好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卜算子》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善哉行》
曹丕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美女篇》
萧纲
佳丽尽关情,风流最有名。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粉光胜玉靓,衫薄似蝉轻。
密态随羞脸,娇歌逐软声。
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5-02-07 11:11
回复
    《美女篇》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5-02-07 11:11
    回复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5-02-08 11:05
      回复
        《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
        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
        一抹斜阳归雁尽,白萍红蓼野塘秋。
        伯虎扮乞儿,作诗骗酒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5-02-08 11:06
        回复
          《贫士吟》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爱菜词》
          菜之味兮不可轻,人无此味将何行?士知此位事业成,农知此味食廪盈,技知此味艺业精,商知此味货利增。
          但愿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别苍生?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厨中有碗黄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5-02-08 11:07
          回复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或许是古典文学中的第一场艳遇。有美一人,女子还是男子?不得而知。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早期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类经验的集体书写。《诗经》如此,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也如此。而从《诗经》到宋词,中国文学从对人类集体经验的书写,走向了与我们今天更接近的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书写。|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野有蔓草》是一首无邪的诗。全诗没有细节,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如此强烈,又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想象有一个人,于清晨走在郊外的原野,草地露水汤汤。清扬婉兮,可能是“她”,给“他”的第一印象。然而《诗经》原本有诗以男子为美人,如《邶风·简兮》中那位高大英武的舞者,诗赞道:“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野有蔓草》中的美人,也可能就是一位男子,清扬正是男子的英气。《诗经》中的女子出现在田野,基本上都是去采摘某种植物,比如采桑、采葛、采绿等。这位女子很可能也是清晨去田野劳动的。
            而当她见到这位美男子时,先是惊讶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继而嗟叹这场邂逅相遇。就像《越人歌》里那位划船的舟子,当鄂公子一身华服坐在他的船上,他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并唱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艳遇之美,一在不期而遇,二在所遇之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5-02-09 10:06
            回复
              比《野有蔓草》中那场艳遇更加跌宕曲折、也更为我们所熟悉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从《诗经》到宋词,中国文学已经从对人类集体经验的书写,走向了与我们今天更接近的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书写。
              公元1187年前后,辛弃疾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闲居。那年元宵节之夜,他独自出去观灯。艳遇就发生在热闹的灯市。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阙写临安城元夕灯会的空前盛况。据《武林旧事》对临安元夕的记载,夜深之后,始放焰火,数量多达百余架,随之乐声四起,烛影纵横,女人多穿白色衣裳。那么词人感受到的那个元夕又如何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5-02-09 10:07
              回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火辉煌,一个个灯笼挂在树上,好似东风已经吹开花朵。而焰火落下,如同流星。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们乘着宝马雕车,满路飘香。凤箫声动,满城狂欢,月亮也为之徘徊。鱼灯、龙灯舞了一夜。
                词人走在如痴如醉的人群中。这时,他看到一位姑娘,她的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等节日饰品,手挽女伴笑语盈盈而去。她像一颗星,自人群中升起,随之又没入喧嚣与狂欢的海洋。仅留下一缕暗香,给在她身后痴痴怅望的词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它美得让人失语。王国维先生引此描述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固然传神,但还是停留在这个故事的情境里最美。
                这场艳遇的结尾,我们尽可去想像,但词写到这里就足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5-02-09 10:07
                回复
                  其实宋词之前,晚唐五代的诗客们,已将情词写到了极致。比起南宋词较为铺叙的风格,《花间集》中的曲子词更为短小而富于诗意。《花间集》中写艳遇的词不少,其中最缠绵恍惚的,当属张泌的《浣溪沙》。
                  “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蕊黄香画贴金蝉。
                  饮散黄昏人草草,醉容无语立门前,马嘶尘烘一街烟。”
                  评价一首诗或一首词的优劣,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标准,即看诗词中是否“有人”。这首小令中的人呼之欲出,甚至我们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变成了这个人。
                  在欲雪的一天,词人或者他所写的那个人,在小市东门的人群中,看见一位神仙般的女子。她靓装丽服,光彩照人。
                  然后是一段长长的空白。花间词的神韵就在于留白。
                  “饮散黄昏人草草”,这时我们才约略可以猜到,为什么会有那段空白,因为他看到那位女子时大概在与朋友宴饮而无法抽身。但是自从看到她,他便无心饮酒。时间过得好慢,到了黄昏时终于酒阑,大家草草散去。
                  可是她已不知去向。他一脸醉容,怅然无语,立于门前。马嘶而过,扬起漫漫尘埃。这一幕多像一个电影镜头,人物慢慢淡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5-02-09 10:08
                  回复
                    柳永是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原名三变。他是宋词中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柳家世代为官,柳永的父亲、叔父、哥哥、侄子等都是进士出身,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受环境的影响,柳永少年时期勤学苦读,希望能够获取功名,顺利踏入仕途,光宗耀祖。
                    学有所成之后,柳永满怀希望来到都城汴京参加考试。纸醉金迷的繁华京城顿时使他迷失了方向,他与歌妓你来我往,沉醉其中。结果,第一次考进士,柳永落榜。落榜后的他感到失望,对不起家人,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于是,便写下了一首词: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是柳永真实情感的反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这首词便流传开来。
                    初次征战考场的失利并没有使柳永一蹶不振。重新休整之后,他再次来到考场,参加会试考试。第二次考试,柳永成绩优良,被考官录取了。但到殿试时,宋仁宗看到了“柳三变”的名字,便想起了他那首流传甚广的《鹤冲天》的词句对朝廷的嘲讽,于是,发话道:“既然柳三变喜欢‘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那何必又来考取功名呢?我看,还是让他去做他的‘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吧!”于是,便抹去了柳永的名字。柳永也只好断绝了仕途的念头,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5-02-12 11:09
                    回复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5-02-12 11:09
                      回复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nen4)闲愁。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亦无亲族祭奠。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5-02-12 11:10
                        回复
                          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
                          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他是多情的,天生情感丰富。他有着一颗孤独而忧伤的心,但是深刻的孤独带给他的却是无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闷。在他的词里找不到欢乐的句子,他的感伤和愁绪使众人不知:“为何他什么都有,却还是不快乐。”
                          这是一个秘密,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纳兰只活了31个年头。31岁,永远年轻。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谜一样的完美了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历史,才会留给世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悬念。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的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那首木兰词,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的柔情一直是他的标志,而这首长相思写着却是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纳兰性德亦随从扈驾。上面这首《长相思》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帐外风雪阵阵,使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不由生出怨恼之意。词句真纯深挚,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笔法简约自然,不事雕饰,如清水芙蓉,一扫元明以来诗词浮艳颓靡之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5-02-12 11:14
                          回复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是一首悼亡词。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这首词把纳兰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纳兰在《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写:“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这样的想法和哀思,化月之说,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忧美但不实的。你几曾再见过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老婆对月吟诗,不要说死了的,活着你都看不到。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若你果如皎月照我余生,我亦可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飞到那冰冷月宫,去温暖你的身体。此一句,披肝沥胆,情之所终至死不逾。千古情话也!
                            这样的话,现代男子连发梦时都不会说。你在他枕边吹气,拨弄他的耳垂,追问他爱不爱你,通常得到的答复是——别闹了,明天还要上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5-02-12 11:14
                            回复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的妻子卢氏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五,小容若两岁多,出生在满清福地沈阳。她的父亲卢兴祖是汉军镶白旗人,因文才武略而重用,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出身这样的名门,自小受的是“传唯礼义”,“训有诗书”的文化熏陶,加上满汉文化的交融浸淫,使得卢氏“贞气天情,恭容礼典”,自是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十八岁那年,这位“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美佳人,嫁到明珠府,做了同样“貌姣好”的容若的妻子。无论门第、教养而言,还是年龄、相貌而论,两人喜接连理,都可谓“珠联璧合”。
                              纳兰因自己的表妹惠儿被选入皇宫中,而明白怜取眼前人的重要,故而非常疼爱卢氏,可是卢氏却在婚后三年难产而死,使得纳兰悲痛欲绝,每每悼词篇篇思念自己的妻子。虽然后来纳兰又续了弦,纳了妾,可知己难觅,纳兰也在三十一岁离去。
                              这个为情用尽了心血的男子,虽早逝去,却留下了篇篇辞藻,唯美人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5-02-12 1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