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吧 关注:865贴子:5,508

大唐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监修国史赵国公长孙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8-02-23 10:32回复
    2楼2008-02-23 10:54
    回复
      作者:水支


      20楼2008-06-12 22:39
      回复
        发表于 2007-6-2 03:43


        21楼2008-06-12 22:44
        回复
          这一系列的功绩,是的,也相当不错,客观地说长孙晟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隋对突作战里,一个卓有绩效的一线外交官之一。

          而他所不是的:他不是隋的宰相,他不是隋的内政要人,他不是隋的礼法宗师,他不是隋的方面大员,他不是隋的赫赫名将,他甚至并不是隋的对外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者——

          他只是卓有绩效的一线外交官——中的一个,即使他也许确实是他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长孙晟最后的终位其实也充分说明了他的位置:散官和职事的两个从三品。

          从三品,正如我们前文所言——三品是真正的高级官员和中上级官员的分界线,到了三品,你文则为宰相武则为大将军入则是天子近臣出则是一方之大都督大总管。而从三品呢,所对应的职务则恰恰在这个微妙的临界点下方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却又往往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坎儿。

          长孙晟有与许多人相比很不错的家世背景,因此他一出仕就是七品,别听戏文里瞎说什么七品是“芝麻官”,这已在流内高许多人一等了,何况那时候他还那么年轻。然后他被分配到一个方面任职,他做得不错,也善于做人和望风(向杨坚讨好卖乖),很快就走到从五品这个临界点上,并轻轻松松越过了五品的坎儿,成为中上层官员之一。

          这时候长孙晟正好年届而立前后,十八岁做官到现在,花了十二年功夫琢磨锻炼修养,将入中年,性格和才能已经十分成熟,也真应了那句“三十而立”的圣人之言。

          之后长孙晟始终在外使这个方面一直干,先做副手后做正使,再给各位将军统帅们协调战役中的外交事务,在杨隋对突战争的大棋局里极其出色得完成了他的那一份工作。可以说,长孙晟在这方面成为了一个专家,对各种具体事务都非常熟悉和了解。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看得出他一生任职的单调,其实也必然最终养成了他的才能的单调。因此他不可能最终晋升到更高的位置,也无法在决策圈里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决策圈里的人并不一定是各方面的专家,亦各有其所长,在某个特定的方面他们也不见得比这方面的专家们更精,但他们的视野、心胸、能力和人生经历、官场锻炼,毕竟还是需要更加广阔才行。而这,是一辈子几乎干一行干到死的长孙晟,没有办法达到的。

          究竟是机遇限定了长孙晟的能力,还是他本人的能力确实到此为止?这我们已经无法确定了,但个人觉得,大概后者依旧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长孙晟的个性品行,按史书所说,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以及“好奇计,务功名”,也就是说他是个聪明到狡猾(呵呵)、热心功名的人。这里所谓“为求目的不择手段”也不见得就是什么贬义哈。至于热心功名,恰恰才能积极任事。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关陇集团勋贵子弟,武艺很好,文采学术文化修养欠奉,读书只是为了识字认名写公文识薄计,甚至很可能写公文识薄计已颇薄弱做不了很好。

          那么很显然,长孙晟是不大可能走文途上升的,学术这些就不用说了,只怕行政事务对他来说已经比较困难,所以他晚年除职淮阳太守却没去赴任,反而又回头作右骁卫将军。其实要做好行政事务,还是很需要一些书书本本的。

          然后,长孙晟的军事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又如何呢?这个问题上个人不能不说,没错,长孙晟的武艺是好,可别说他“一箭双雕”,哪怕他就是一箭能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雕,也不能保证他做一个优秀的将领。会打架和会打仗,原本是两回事,当然在许多人也可能是一回事,然而那不是必然联系。

          是的,应该说,长孙晟在行军作战上当有不错的基础教养,他又不笨,怎么也不会差得一塌糊涂吧,可这并不等于说他就一定非常善于作战就能作一代名将。检查长孙晟一生作为,如上所述,我们只看到他在外交离间“捣鬼”方面的业绩,战略规划当然不用说,哪怕在第一线直接指挥战斗也基本欠奉。唯一的一次指挥作战的经历是:

          达头与王相抗,晟进策曰:「突厥饮泉,易可行毒。」因取诸药毒水上流,达头人畜饮之多死,于是大惊曰:「天雨恶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斩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

          其实是在一次小小的遭遇战里搞了点儿小花招。

          至于其他的所有有关长孙晟“武功”的描述,都是什么他箭法准、打猎收获多——乍一看让人眼花花,细一想又觉得“哎……”的那种。

          至于更高层次的所谓全局的眼光和高级决策者的能力,长孙晟终究是并不具备,他的聪明过人更多地如一种本能一样用在一方面之上,用韩非子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术”,他本人难以企及“势”和“法”的高度。


          30楼2008-06-12 22:58
          回复
            然后,长孙晟的军事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又如何呢?这个问题上个人不能不说,没错,长孙晟的武艺是好,可别说他“一箭双雕”,哪怕他就是一箭能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雕,也不能保证他做一个优秀的将领。会打架和会打仗,原本是两回事,当然在许多人也可能是一回事,然而那不是必然联系。

            是的,应该说,长孙晟在行军作战上当有不错的基础教养,他又不笨,怎么也不会差得一塌糊涂吧,可这并不等于说他就一定非常善于作战就能作一代名将。检查长孙晟一生作为,如上所述,我们只看到他在外交离间“捣鬼”方面的业绩,战略规划当然不用说,哪怕在第一线直接指挥战斗也基本欠奉。唯一的一次指挥作战的经历是:

            达头与王相抗,晟进策曰:「突厥饮泉,易可行毒。」因取诸药毒水上流,达头人畜饮之多死,于是大惊曰:「天雨恶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斩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

            其实是在一次小小的遭遇战里搞了点儿小花招。

            至于其他的所有有关长孙晟“武功”的描述,都是什么他箭法准、打猎收获多——乍一看让人眼花花,细一想又觉得“哎……”的那种。

            至于更高层次的所谓全局的眼光和高级决策者的能力,长孙晟终究是并不具备,他的聪明过人更多地如一种本能一样用在一方面之上,用韩非子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术”,他本人难以企及“势”和“法”的高度。

            其实呢,一般对这样的人,就算是其中最拔尖儿的,有着无数大事要事大人要人需要记载的史书里,是不会给过千字的记载的。长孙晟的传记能凑出那么多字数来,是把他每一个事迹进献的策略、获得的夸奖甚至相关的前因后果都加进去的缘故。如果换了一个人,则会变成精炼的“数使突厥、称职、多献奇计”然后加一两次比较重要的献策就完事。而这种精炼或者说干瘪瘪几条的笔法,很容易让人就此把他忽略过去。

            不过,当然,反过来还是要强调:尽管史书给了长孙晟不太“公平”的大篇幅,可并不是说史书在撒谎,只是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读者在感性上对他的过分重视。同时,再怎么说长孙晟“其实也没有多了不起”,那也得看和什么人比。

            要和绝大多数人比的话,长孙晟当然无疑是一万个人都比不上的,就算是所谓“一招鲜”人家也达到了“一招鲜”的顶峰。其实人最终一生也做不了几件事,能真正做好做绝做到顶点一件两件事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再及,长孙晟还有一个“长处”,就是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善于观望风色和“站队”的人,对他这种聪明到狡猾的人物来说,这倒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杨坚代周之前,他出使回来就立刻去向杨坚做单独报告,在杨广手下干过一阵子就能让杨广对他信任有加。

            其实呢,个人认为长孙晟那种“狡猾”的本事,倒蛮适合在宫廷斗争中给人出谋划策、献计捣鬼^-^,不过长孙晟本来的位置毕竟和杨坚、杨广也没那么亲密,同时杨坚、杨广两父子的宫廷斗争都搞得比较轻松,倒也不太容易显出什么人来。(笑)再提前面所说的“如果长孙晟活到唐代”的话题,如果他没把女儿嫁错人顺顺利利当上小李的岳父的话,至少在武德年间的储位争斗中,会大有作为吧——当然个人倒不认为长孙晟能让争斗的走势和结局出现什么质的大变化,比如说能让小李不杀兄弟名正言顺夺位什么的,这也是在他能力之外的事了。


            33楼2008-06-12 23:00
            回复
              这些礼仪的细节我们不必细说,总之行动说话肯定是不能随随便便是要有教养有礼貌的。我们这里想提的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唐书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其实很值得我们寻味,《新唐书•列传五十》张说传里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那就是“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大帝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大帝”是对高宗小九的一个称呼,因此张说谈到的是无忌哥哥在永徽执政监修国史时的事情。这个时候,可以说正是无忌最不需要向别人假装表示礼貌的时代,如果无忌哥哥要来个“小人得志便猖狂”的话,那么这时正是他最可以猖狂的时间段。但事实上无忌的做法是:并不以自己的爵位官职和皇亲国戚的身份自得,而是“以道相高”,宴会上依旧遵循礼仪让公认的学术地位高德高望重的学士先举杯。

              同样的,在一则笔记里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小李开宴会,特别提议我们这次以“贵”为次序,谁最“贵”就谁先举爵(当然小李自己除外),结果无忌和房玄龄等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动的意思,其实按官爵的话贞观朝大臣里没有超过无忌的。最后是萧瑀抢了这个头杯,小李说凭什么你最贵捏(俺家大舅子都木动哦~),萧瑀说他来自南梁宗室,又和隋唐皇室联姻,和三个皇室关系密切所以最贵,大家也就一笑而过。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以官爵为贵的风气并不浓烈,而无忌确实遵循这些礼节。

              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古儒的风气,而无忌是尊重这种风气的。

              还有一个故事里,也是小九的时候,有一次小九对无忌说:有些大臣的谏言,真让人受不了。无忌就劝他:差劲的谏言也要听着,这样大家才敢说话。

              所以,即使无忌自己未必是那种所谓“敢进谏”或者说谏言满天飞的大臣,但是他是遵循和认同贞观之风的。

              当然,按史书里记载,无忌自己很少给小李提意见,小李逮着他问意见的几次,他都满口称颂嘿咻嘿咻过去。然则无忌真的是那种“皇帝英明皇帝万岁皇帝永远正确凡是皇帝的话都是对的凡是皇帝的决定都是坚决执行”的人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无忌就不会为废封建的事出头了,乃至改立太子的事也不会争了。同时,无忌虽然会丢一些泛泛的奉承之辞给小李,可要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小李确实做得不对被大臣们“谏”了,小李一时再生气再想不开,至少我们从来没有在这种时候听到无忌跳出来对进谏的大臣落井下石或者奉承小李的。

              这里有一个辩误需要注意——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小李又拉着他家大舅子吹牛,说“当年魏徵等人和我们作对的时候觉得他们也真可恶啊噢,可俺还是8记前仇起用他们,俺也8算愧对古人了吧。不过话说回来,为咩每次我不听魏徵的谏言的时候,他就干脆扭头不理我了呢?”(……BUT为咩小李你要向旧爱问新欢的心思?),然后老魏头就凑过来说“俺那是怕俺一搭理你,俺的反对意见就被PASS掉然后俺反对的事情就要开始执行鸟”,然后小李继续和老魏头叽歪几句,然后就发生著名的小李夸老魏头“妩媚”事件——

              这个故事,新旧《唐书》里都是这么记载的,《资治通鉴》里砸缸爷爷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稍微改动了一下,变成如下的版本——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无忌对小李说“魏徵他们以前和我们像仇人一样,没想到今天能一起开party哈”,小李就回答“他们也素忠于所事而俺能加以起用,不过话说回来,为咩每次……BLABLA”,后面的内容则基本不变。

              砸缸爷爷的这个改动,其实来自《贞观政要》,而《政要》里的版本是——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无忌对小李说“魏徵他们以前事奉李大,俺见了他们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想不到今天一起开party哈”,小李就回答“他们以前却是俺也很仇恨啊,但他们也算忠于所事,可以表扬。俺能够起用他们也无愧先贤了哦哈哈……BLABLA”。

              《政要》作于玄宗年间,因此《通鉴》大致采用这个版本也是可说的。不过由此而来,就有很多人说无忌很讨厌老魏他们,当然更有引申到某些文学作品里无忌经常说老魏坏话的臆想。

              就《政要》的版本来看,无忌的话里并没有表示他认为“不谓今者又同此宴”是错误的是让她很难过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和语气有关,史料里并没有记载无忌的语气,我们也不能打死说无忌在用不满、愤恨、嘲讽的语气说这句话。而且,如果他只是感慨的语气,那么完全可以看作他给小李助兴捧场,或者更为纯粹地发发感慨。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如果无忌是一种非常不满、愤恨、嘲讽的语气说这句话,小李要么就该正色斥责无忌,要么就该安抚无忌,而不是很悠闲得自己先吹吹牛,然后还反问无忌魏徵拿架子不理自己时候的心思。而老魏头来死皮赖脸状的过来插嘴,一点儿尴尬的意思都没有。这些,都不是无忌一股子酸气的环境里容易出现的场面。所以,综合来说无忌也不过是起个头凑趣而已。

              老实说,这里把无忌的话解作冒酸水冷嘲热讽,也太看不起小李了。其他的不说,哪怕你说无忌哥哥这一辈子都在假装好人骗小李,那么他也不会笨到摆出一副小人面孔在小李面前做脸色吧,


              43楼2008-06-12 23:11
              回复
                不过,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辽东,无忌随行,却在这一次战役中颇有表现。如最大规模的驻骅野战中,小李以三万唐军(唐军当时水陆总兵力也就十万,陆军总兵力六万,分散夺取城市防守和其他任务以后小李确实也就三万人可用)应对高句丽派来的十五万援军,他把唐军分成了三股,一股自己亲自指挥、一股李世绩指挥,一股无忌指挥,最后大获全胜。无忌指挥的这一方面,任务亦都完成得很好。

                由此我们看到,至少无忌在辽东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差,可以说蛮好,虽说和名将虾米的名声差得还远,至少也是中上水平吧。

                另外,第一次征辽战役结束以后,小李先去干掉薛延陀,一面打西突厥的主意一面规划第二次东征,按史书记载他也和无忌嘀嘀咕,意识到第一次东征唐军的水军还大有欠缺因此要大力增强水军的力量。同时小李还对无忌说,以无忌为行军大总管(第一次的行军大总管是李世绩),等等。也可以看出,小李这时候对无忌的军事能力还是很看得起的。

                这又是否和小李那段评语矛盾呢?个人认为那也未必。

                小李那段评语作于贞观十九年前,之前无忌是没领过兵也没有表现过这方面的才能。其实我们注意到,无忌之前能够表现军事才能的时间,应集中在武德前期。可那个时候年龄和小李相仿的无忌很年轻,在他们那个年龄段上,其实绝大多数人那都是经验缺乏认识不足还大大有待提高的小毛头而已,毕竟像小李这种——呃,俺们就不说他天才——能力见识成熟得如此之快的人还是很少见的。看看他们身边,能做事的也基本是大哥大叔大伯大爷们。而且无忌本身的最大兴趣原不在于军事,前期积累应当比小李都少得多,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凭空而出的天才,哪怕小李也不是啊。 

                不过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无忌哥哥跟在小李身边,那不是见过猪跑了,是见过N个传世名将N堆当时宿将满大街跑的,当时大家每日里主要的话题就是这些,主要的活动也是这些,无忌不是笨人其实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潜移默化之下,他自然也会有很多自觉不自觉得到的心得。至于进入贞观时代以后,对外战争的许多布置、细节,大家也会在战前战后议论商讨夸耀听闻到,小李对这些东西肯定是很感兴趣的,那么就像他背后灵一样的无忌哥哥听也要听出老茧来。心里怕也渐渐习惯了思考和盘算这些问题吧。

                当然到第一次征辽前,无忌还没有什么实战演习和证实自己的机会。第一次征辽中跑到前线去,小李乃至无忌自己必然是逐渐发现无忌这时候领军的能力居然还不错,然后有任务,然后完成得好,然后继续有新的任务,然后……如此循环下去,到第一次征辽结束以后,小李觉得他这个大舅子原来也是可以文武双修的嘛(当然还是文的方面更厉害)。

                归纳起来一句话,人一辈子绝不是十八看到八十,从此永远不变的。如果说小李年轻时忙于征战读书不太多(可也不是粗人哈汗),后来也很喜欢读书酸文什么的,无忌哥哥乍就不能在军事方面来个——也许“大器”还是过了,但至少是“中器晚成”呢?

                其实,个人觉得如果军事能力能到小李认为“还不错”、“能行”的“中器”,有机会的话混一小名将是绝对没问题了。当然,毕竟无忌后来没有这种机会。


                46楼2008-06-12 23:13
                回复
                  (由于百度文字审核问题,

                  请移架文章原地址

                  http://www.tanghistory.com/bbs/viewthread.php?tid=8842&extra=page%3D2 

                  谢谢)


                  48楼2008-06-12 23:18
                  回复
                    顶上去!


                    51楼2008-07-01 23:13
                    回复
                      伟大的无忌哥哥,


                      52楼2008-07-15 23:09
                      回复
                        • 211.140.16.*
                        水支姐姐的这篇文很不错的,推荐大家看


                        53楼2009-01-31 11:08
                        回复
                          大唐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监修国史赵国公长孙公


                          54楼2009-03-07 21:51
                          回复
                            好古老的坑了呢


                            55楼2009-12-19 22:15
                            回复
                              这个吧 好冷啊,好冷啊
                              我都快感冒了


                              56楼2010-10-08 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