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礼仪的细节我们不必细说,总之行动说话肯定是不能随随便便是要有教养有礼貌的。我们这里想提的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唐书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其实很值得我们寻味,《新唐书•列传五十》张说传里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那就是“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大帝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大帝”是对高宗小九的一个称呼,因此张说谈到的是无忌哥哥在永徽执政监修国史时的事情。这个时候,可以说正是无忌最不需要向别人假装表示礼貌的时代,如果无忌哥哥要来个“小人得志便猖狂”的话,那么这时正是他最可以猖狂的时间段。但事实上无忌的做法是:并不以自己的爵位官职和皇亲国戚的身份自得,而是“以道相高”,宴会上依旧遵循礼仪让公认的学术地位高德高望重的学士先举杯。
同样的,在一则笔记里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小李开宴会,特别提议我们这次以“贵”为次序,谁最“贵”就谁先举爵(当然小李自己除外),结果无忌和房玄龄等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动的意思,其实按官爵的话贞观朝大臣里没有超过无忌的。最后是萧瑀抢了这个头杯,小李说凭什么你最贵捏(俺家大舅子都木动哦~),萧瑀说他来自南梁宗室,又和隋唐皇室联姻,和三个皇室关系密切所以最贵,大家也就一笑而过。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以官爵为贵的风气并不浓烈,而无忌确实遵循这些礼节。
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古儒的风气,而无忌是尊重这种风气的。
还有一个故事里,也是小九的时候,有一次小九对无忌说:有些大臣的谏言,真让人受不了。无忌就劝他:差劲的谏言也要听着,这样大家才敢说话。
所以,即使无忌自己未必是那种所谓“敢进谏”或者说谏言满天飞的大臣,但是他是遵循和认同贞观之风的。
当然,按史书里记载,无忌自己很少给小李提意见,小李逮着他问意见的几次,他都满口称颂嘿咻嘿咻过去。然则无忌真的是那种“皇帝英明皇帝万岁皇帝永远正确凡是皇帝的话都是对的凡是皇帝的决定都是坚决执行”的人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无忌就不会为废封建的事出头了,乃至改立太子的事也不会争了。同时,无忌虽然会丢一些泛泛的奉承之辞给小李,可要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小李确实做得不对被大臣们“谏”了,小李一时再生气再想不开,至少我们从来没有在这种时候听到无忌跳出来对进谏的大臣落井下石或者奉承小李的。
这里有一个辩误需要注意——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小李又拉着他家大舅子吹牛,说“当年魏徵等人和我们作对的时候觉得他们也真可恶啊噢,可俺还是8记前仇起用他们,俺也8算愧对古人了吧。不过话说回来,为咩每次我不听魏徵的谏言的时候,他就干脆扭头不理我了呢?”(……BUT为咩小李你要向旧爱问新欢的心思?),然后老魏头就凑过来说“俺那是怕俺一搭理你,俺的反对意见就被PASS掉然后俺反对的事情就要开始执行鸟”,然后小李继续和老魏头叽歪几句,然后就发生著名的小李夸老魏头“妩媚”事件——
这个故事,新旧《唐书》里都是这么记载的,《资治通鉴》里砸缸爷爷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稍微改动了一下,变成如下的版本——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无忌对小李说“魏徵他们以前和我们像仇人一样,没想到今天能一起开party哈”,小李就回答“他们也素忠于所事而俺能加以起用,不过话说回来,为咩每次……BLABLA”,后面的内容则基本不变。
砸缸爷爷的这个改动,其实来自《贞观政要》,而《政要》里的版本是——
一次三品以上近臣参加的宴会上,无忌对小李说“魏徵他们以前事奉李大,俺见了他们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想不到今天一起开party哈”,小李就回答“他们以前却是俺也很仇恨啊,但他们也算忠于所事,可以表扬。俺能够起用他们也无愧先贤了哦哈哈……BLABLA”。
《政要》作于玄宗年间,因此《通鉴》大致采用这个版本也是可说的。不过由此而来,就有很多人说无忌很讨厌老魏他们,当然更有引申到某些文学作品里无忌经常说老魏坏话的臆想。
就《政要》的版本来看,无忌的话里并没有表示他认为“不谓今者又同此宴”是错误的是让她很难过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和语气有关,史料里并没有记载无忌的语气,我们也不能打死说无忌在用不满、愤恨、嘲讽的语气说这句话。而且,如果他只是感慨的语气,那么完全可以看作他给小李助兴捧场,或者更为纯粹地发发感慨。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如果无忌是一种非常不满、愤恨、嘲讽的语气说这句话,小李要么就该正色斥责无忌,要么就该安抚无忌,而不是很悠闲得自己先吹吹牛,然后还反问无忌魏徵拿架子不理自己时候的心思。而老魏头来死皮赖脸状的过来插嘴,一点儿尴尬的意思都没有。这些,都不是无忌一股子酸气的环境里容易出现的场面。所以,综合来说无忌也不过是起个头凑趣而已。
老实说,这里把无忌的话解作冒酸水冷嘲热讽,也太看不起小李了。其他的不说,哪怕你说无忌哥哥这一辈子都在假装好人骗小李,那么他也不会笨到摆出一副小人面孔在小李面前做脸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