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建设生态环境这一重大命题,应该做些什么?从何处着手?这成为河北省气象局党组谋划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从无到有 巧“破题”
改善大气环境可谓是任重道远。气象部门参与其中,如何“破题”至关重要。河北省气象局党组积极谋划,多方研讨,把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作为生态环境气象工作的切入点,立足自身技术优势,集中力量搞科研,争取技术性突破。2013年8月,河北省气象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的指导下,率先开展了六要素空气质量预报,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得到省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认可。
在“破题”之后,河北省气象局与省环保厅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和发布工作。
“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对老百姓很实用。”家在衡水的王女士感慨颇多。去年冬天,她在收到气象局发布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后,推迟了原定的出游计划。她第二天发现,因为雾霾天气,机场多个航班停飞。
由内而外 实“着笔”
“省气象局要在衡水湖畔建华北第一个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水文、土壤、植物、大气化学成分等综合观测业务;还要建设覆盖全省的风廓线雷达,实现气象要素纵向观测,与原有的平面横向观测数据互补,为污染物扩散分析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笔者从河北省气象局减灾处了解到的。
目前,河北省气象局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方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化、深入开展。根据该方案,全省气象系统将着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人工消减雾霾天气作业系统等建设,多点用力,全方位保障大气污染防治。
现已确址的衡水湖湿地生态监测站和已明确建设规划的风廓线雷达项目都是该方案中监测系统的建设任务。河北省气象局还敞开大门借助社会资源,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饶阳县气象站开展光化学污染物观测,与环保部门合作共同完成省内县、市全覆盖的6种污染物监测站点建设,充实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数据库。
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将成为气象服务保障大气污染防治乃至生态环境改善系统工程的扎实根基。
从点到面 大“布局”
“把作业点建到园区里,土地、办公用房、水电都免费提供。”2013年底,景县津龙实业公司董事长贾连海得知县气象局在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选址时,主动把电话打到气象局。
在双方努力下,位于津龙实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高标准示范园内的作业点,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建设及附属用房配套等全部任务。今年春季景县连续多日干旱,在第一场透雨来临时,县气象局跟踪天气形势进行作业。当目睹作业效果后,贾连海激动地一再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据了解,按照河北省气象局规划,2014年配备值班室、弹药库、休息室、作业射击平台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标准化作业站点的达标县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一张由若干标准化作业点组成的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2014年,河北省编委会正式批准成立省环境气象中心。这标志着河北生态环境气象工作进一步专业化,从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向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等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气象领域延伸。
此外,河北省气象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尝试,积极探索运用资源卫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尝试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气象生态环境评估;以保定野三坡景区作为试点,开展河北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在武安七步沟景区,建设气象科普馆,加大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力度。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日前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至6月,与2013年同期相比,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增加了6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减少了7天。与此同时,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最新通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与2013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31米。透过这些数据,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河北必将山清水秀。
从无到有 巧“破题”
改善大气环境可谓是任重道远。气象部门参与其中,如何“破题”至关重要。河北省气象局党组积极谋划,多方研讨,把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作为生态环境气象工作的切入点,立足自身技术优势,集中力量搞科研,争取技术性突破。2013年8月,河北省气象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的指导下,率先开展了六要素空气质量预报,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得到省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认可。
在“破题”之后,河北省气象局与省环保厅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和发布工作。
“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对老百姓很实用。”家在衡水的王女士感慨颇多。去年冬天,她在收到气象局发布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后,推迟了原定的出游计划。她第二天发现,因为雾霾天气,机场多个航班停飞。
由内而外 实“着笔”
“省气象局要在衡水湖畔建华北第一个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水文、土壤、植物、大气化学成分等综合观测业务;还要建设覆盖全省的风廓线雷达,实现气象要素纵向观测,与原有的平面横向观测数据互补,为污染物扩散分析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笔者从河北省气象局减灾处了解到的。
目前,河北省气象局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方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化、深入开展。根据该方案,全省气象系统将着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人工消减雾霾天气作业系统等建设,多点用力,全方位保障大气污染防治。
现已确址的衡水湖湿地生态监测站和已明确建设规划的风廓线雷达项目都是该方案中监测系统的建设任务。河北省气象局还敞开大门借助社会资源,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饶阳县气象站开展光化学污染物观测,与环保部门合作共同完成省内县、市全覆盖的6种污染物监测站点建设,充实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数据库。
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将成为气象服务保障大气污染防治乃至生态环境改善系统工程的扎实根基。
从点到面 大“布局”
“把作业点建到园区里,土地、办公用房、水电都免费提供。”2013年底,景县津龙实业公司董事长贾连海得知县气象局在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选址时,主动把电话打到气象局。
在双方努力下,位于津龙实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高标准示范园内的作业点,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建设及附属用房配套等全部任务。今年春季景县连续多日干旱,在第一场透雨来临时,县气象局跟踪天气形势进行作业。当目睹作业效果后,贾连海激动地一再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据了解,按照河北省气象局规划,2014年配备值班室、弹药库、休息室、作业射击平台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标准化作业站点的达标县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一张由若干标准化作业点组成的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2014年,河北省编委会正式批准成立省环境气象中心。这标志着河北生态环境气象工作进一步专业化,从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向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等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气象领域延伸。
此外,河北省气象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尝试,积极探索运用资源卫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尝试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气象生态环境评估;以保定野三坡景区作为试点,开展河北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在武安七步沟景区,建设气象科普馆,加大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力度。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日前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至6月,与2013年同期相比,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增加了6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减少了7天。与此同时,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最新通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与2013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31米。透过这些数据,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河北必将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