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汉民族吧 关注:373贴子:2,526
  • 6回复贴,共1

元朝末年色目人的反叛——泉州的伊斯兰教作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亦思巴奚兵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亦思巴奚来源于波斯语,


IP属地:马达加斯加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9-10 23:56回复
    福建的元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不敢任用汉人军队和新附汉军(南宋降兵)或汉族地主武装,只好依靠在泉州掌握舶务与军政大权、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上层分子,组织“义兵”武装,实行“戍军”制度,并调外地戍军到泉州加强防范。   “义兵”的首领,也根据需要享有正式朝官的品位和权力,这与南宋末年授官蒲寿庚略同(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庚》)。亦思巴奚战乱的首脑赛甫丁、阿迷里丁两人,都因贸易捐官和保卫泉州港有功,在泉州被授予“义兵万户”,掌握保卫泉州港的地方武装。   “万户”是武职,据《泉州府志·军制》载,至元间,泉州有上、中、下万户府之设。《元史·卷94·志第41上·百官·诸路万户府》载:“诸路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正三品;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从三品;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从三品……其官皆世袭,有功则升之。”   这些“义兵”的首领在泉州70多年,实力雄厚又熟悉情况。当元朝对他们稍有不利或统治势力下降及内部派别矛盾斗争时,便产生不满情绪,结党营私,招军买马,勾结伊斯兰教上层分子,妄图发动内乱,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场战乱分两个阶段:   ⑴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波斯人、义兵万户赛甫丁与同为波斯人、可能也是义兵万户的阿迷里丁,在泉州发动兵乱。战乱的第一阶段是以赛甫丁、阿迷里丁为主导的亦思巴奚军占据泉州、攻占福州以及参与兴化、惠安一带宗族的内战,时间为1357年至1362年间。   ⑵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纳勾结蒲寿庚(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庚》)的后代,在泉州发动第二次兵乱。战乱的第二阶段是那兀纳通过兵变取代阿迷里丁而占领泉州,并割据泉州直至被陈友定的军队消灭。   亦思巴奚兵乱以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亦思巴奚军,平息兴化、泉州一带的战乱并重新控制泉州而结束。


    IP属地:马达加斯加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9-11 00:00
    回复
        泉州广大人民备受蒲寿庚家族的压榨和“亦思巴奚战乱”的蹂躏,亦思巴奚军在兵乱期间对福建沿海莆仙、泉州两郡的百姓多有杀戮,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百姓饱受战乱,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4][6]。在平叛战争中和乱定之后,激起民族复仇情绪,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不法传教士和暴徒,遭到报仇。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   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   “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蒲氏家族信伊斯兰教,故“裸体,面西方”,穆斯林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


      IP属地:马达加斯加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9-11 00:09
      收起回复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顶。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5-20 08:02
        回复
          这么棒的帖子,应该加精。敢问楼主从哪本书上看到的这段历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20 08:04
          回复
            项顶顶,身为泉州人的我,痛恨这些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IP属地:福建7楼2017-05-29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