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蝉鸣的夏季吧 关注:1贴子:190
  • 11回复贴,共1

kindle富一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了想,还是开个贴记录读过的书吧。毕竟读了不少却没记住几本,来这写写读后感,应该会好些,顺便能应我的那句话,到老的时候回看这些年看的书,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忽然想到,和姐说的,有些事情现在做着可能感觉没意义,可完了回过头看就完全不一样的体会。期待!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11 23:25回复
    解忧杂货店
    每次东叔的书都能给人以震撼,这次也不例外,同样给了我很多思考。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但我很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很客观地给我指引,让我坚定方向向前走。正如作者说的,每个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去咨询只不过是确定自己的选择罢了,每个人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能说选择正确与否,因为每个人选择的阴差阳错,可能深刻影响其他人的人生。也正是如此,人生才充满着无限可能,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停滞不前,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印证了书中结尾所说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11 23:46
    回复
      三体123
      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还不错,这么长的书居然读完了,很佩服自己,当然还是小说更吸引人。叶文洁,罗辑,程心,三个主人公,都有连接,一步步发展剧情,宇宙这么大,人类太渺小了,对于地球外面的宇宙该有怎样的态度,扼杀?欢迎?想到人类自私的嘴脸,就害怕外太空的人如我们一般,内心丑恶,这将爆发怎么样的战争?这些原来从未想过,可是看了书,我害怕了,害怕有一天我们会到了那种地步,为了生存人们不择手段,自相残杀,这将导致人类的最终灭亡,我们该像罗辑那样及时行乐,这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结果都是终将注定的,就如悟空传中那样-不论朝哪个方向游去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与其如此,不如像罗辑那样。
      人类发现了外星文明,不知是好是坏,试探性的行为,改变了命运,也许这就是注定的,或迟或早都会发生,不论你我,就这样开始了与外文明的接触。人之初性本善,人类向外文明发送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存在,之间对话,科技的发达,好多人们都接触到外文明,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信服于外文明的人们,试图让地球变得像外文明一样,同时智子出现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23 23:00
      回复
        智子的出现把人类着实吓到了,它是多维的可以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监听人类任何活动,人类不得不做出对策,应运而生的面壁计划开始了,罗辑被选中为面壁人,同时三体世界有相应的破壁人,面壁人可以做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迷惑智子,而自己心中却有计划,可这样面壁人的心就封闭了,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罗辑利用职权玩乐,不知道是真是假,最后证明他是正确的,在这种生活中他发现应该及时行乐,在其他四个面壁人失败后,他做出诅咒,当时看不出结果,其实这样最好,可以缓解当时人们 的急切心情,不过到最后这样做引来了更强大的力量。书中的冬眠是个很好的东西,把人物延长到更远的时代,能更主观的看待整个过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26 18:37
        回复
          在水滴出现时,人们不以为然,结果导致2000艘舰队覆灭,仅剩的几艘还互相残杀,远离地球而去。同时罗辑的决定证实是正确的,留下来几艘战舰,又成为人类救星。至此,地球被三体统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26 18:42
          回复
            呃 好长时间没来这里 把三体都忘差不多了-_-|| 就不往后写了 以后还是看完就及时写吧 不要拖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07 15:41
            回复
              第七天
              记得是看余华的第三本书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前两本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直很期待这本书,苦于没时间看,今天终于看完了,不过说真的没什么感觉,都是些在网上随处可见的事情,暂且不说这些,既然可以出版就有它的优势,以一个人死后的灵魂游荡回忆往事很新颖,可能会有些主观,不过方式独特,在随后出现的人物中通过他人的视角改变了这些,再无精彩之处,好多地方我都是直接跳过,不知是自己没静下心来还是小说没有吸引力,没有想象中的好看。不过它还是让我看到了很多社会现实,新闻的不真实,虚报死亡人数,逃避责任等等,原来不了解的知道了点,就这样,快餐小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07 15:51
              回复
                恶意
                前两天上课没事干,一天就看完了。主要是那天晚上看的,第一次看书感到胆战心惊,不愧是东叔!刚开始看到恶意,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到最后才知道是“厌恶”。刚开始看书感觉挺新颖的,都是通过各自的日记来记录事件,这就决定了带有主观色彩,不过加贺很厉害通过一些小小的细节开始怀疑,展开想象情节,差不多三分之一就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可是加贺没有找到合理的杀人动机,没有就此放手案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整个事件都很蹊跷,居然是凶手自导自演的案件,而他的动机就只有一个嫉妒(可能不准确),他自小就和死者一起长大,可是死者一直比他强比他好,他一直嫉妒着,于是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时,同时死者可能会把照片公布,他准备借此机会毁了这个人的一生,同归于尽,不仅仅把他杀了,还要把他在世的名声毁了,所得的荣誉顺手带过来……校园暴力下死者一直保护着他,当他脱离苦海时却加害于死者,或许就源于他的父母对死者的轻蔑深深影响了他,让他变得如此。多么完美的计划,自圆其说差点骗过了加贺,还是被识破了,他 的嫉妒从小一直在积累,终于有了机会实施计划,人心险恶啊。
                每一次东叔的书都给人以震撼,人性的暴露让我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会是这样贪婪,本性使然?环境改变?太多的因素把人们变的没有人性,只有利益,只有自己,而这样的社会还能生存吗?突然想到熔炉里的一句话: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要让世界改变不了我们(好像是这样,懒得百度了)。保持真我,让世界改变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去生活,我想这样不会差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10 17:12
                回复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经常会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你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你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
                  这个问题在我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
                  直到后来离开学校,了解了一小部分禅宗思想,我开始豁然开朗。禅宗讲求摒除心中的杂质,全部精神专注于当下,摒弃过去摒弃未来,任何的多余的念头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禅宗上,这叫“正念”,我非常非常欣赏。
                  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回到读书上来,现在我觉得对书的“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对了,在很多领域都有一个词叫“flow”,描述人们沉浸在某事中获得的愉悦状态,根据我粗浅通俗的理解,禅宗正念的目标,就是把这种状态扩展延伸到你生命的每一秒。
                  知乎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
                  其中有些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用‘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是不会care、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care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31 22:12
                  回复
                    是不会care、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如果有人问一位读书而有大成之人:你因何而脱胎换骨?你因何而涅磐重生?这些问题,他该如何作答?他说:”我因200本书而脱胎换骨,我因1000本书而涅磐重生“,如何?
                    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新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能对你的思维有所改变、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想不清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行动过,那你看书是在浪费时间。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一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有些书,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把他们毕生的智慧熔铸在一本书里面;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开疆拓土之作,从一片混沌中劈出一个新世界;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观点纷繁,气象万千;有些书,如盗梦空间一般有几层境界,你多读一遍就多梦到一层。对这些书,你若只是都当成那两百分之一,花上一个星期匆匆读完,读后即扔,只摘下几条金句供日后泡妞之用,难道这就算读过了吗?
                    有些书,要用心血去读;有些书,要用足够的经历去读;有些书,是要绞尽最后一粒脑细胞去读;有些书,是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
                    看书的方法,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一层),还要琢磨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些弦外之音(二层),还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要这样写(三层),还要去想想 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框架和策略在组织这本书,以及在各种细微处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四层),当然更重要的是,以上的这些分析对你自己的现实和精神世 界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是否能启发你、引导你、改变你……(五层)
                    于是,一本值得都烂读透的书,就需要你去读五遍、十遍去读烂读透它。
                    于是乎,和很多人的答案相反:所谓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水了、读浅了!
                    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31 22:15
                    回复
                      三国演义
                      看完三国有几天了,一直没时间来写,同时也不知道怎么写,该从哪里下手。这应该是我目前读了时间最长的一本书,有一个多月了。第一次读文言文类的,但是没有很多障碍,除了典故,很好的一本书。人物众多,各具特色,最喜欢的还是赵云,忠义勇敢,武艺高强,舍生救主,大义凛然,最佩服的一个人。战争时代,背叛是家常便饭,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每次一到打仗,就有好多人投降,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么多的背叛,还能分清真假么?后来才想明白,这就是战时的情况,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当然也有誓死效忠本国的人,宁死不屈,我很钦佩这些人,尤其是那些妇人们,追随丈夫或儿子,以死示人。还有,知道了很多关于兵法的事情,气势宏大的战场,对阵比法,举火为号,不过也有不少诸葛亮故弄玄虚的法师,看不下去了,好多封建迷信,直接跳过。不过军师就是军师,料事如神,三国感觉有点太主观了,总是在蜀国的立场上,其他国家描写的太少,其实陆逊就很屌啊,可是没露几次面。先到这吧,不早了,睡觉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13 00:06
                      回复
                        窗边的小豆豆
                        在贴吧上偶然看到的,无聊翻来看看,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儿时的生活,一直耳闻日本的教育发达,从这里我看到了,小豆豆进入了一家独特的小学,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就连教室都是在废旧的火车里边,只要孩子们不想学习就一起出去郊游,还教授孩子们看到不懂的事情,在图书馆看书你可以尽情读出你喜欢的字句,而旁人都沉浸在自己喜好的书中,培养了他们不受环境影响的习惯,还记得那次运动会,一个残疾人居然拿了冠军,校长专门为他设立了运动会,为的就是让他消除自卑心理,还有游泳课上大家都不穿泳衣,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可能在小时候感觉不到什么,只是很快乐地度过童年,到现在看来那些都是人生难以得到的经历,真是太难得了,谁不希望如此度过童年,要是我的童年也有这么一位校长也好,即便是长辈也行,那我现在又会是怎样,可是时间不复返,真心觉得他们太幸福了。在书的最后,作者才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处在二战期间,孩子们在学校完全不知道外界环境高高兴兴地过了童年,可是最后不得不因为二战而停课,就这样书也就结束了。
                        很温馨的一本书,很赞!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10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