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历史文化吧 关注:89贴子:2,250

佛教东传到燕赵,封龙常山有高僧(梁勇 石话实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次我们讲到北朝时期一位绝代佳丽李祖娥的悲惨人生。这位曾经身为皇后的美女,最后皈依佛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今天,我们就说一说魏晋北朝时期这一带的佛教故事。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河北的佛教盛行,许多大德高僧在这一带传播佛教。
今天,我们要说三个地方和四位佛教僧尼。
这三个地方分别是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赵郡城平棘和常山郡城真定。
上次我们就讲过封龙山,这座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与元氏县交界处,在这座名山上,不仅保留着东汉的重要碑刻和古代书院,而且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留下了很多高僧的遗踪。


IP属地:河北1楼2014-09-12 16:04回复
    那么,有哪些著名高僧在封龙山一带留下胜迹?
    话说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汉代传入我国。而石家庄市这一带,可能是中国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
    佛教经历了汉、魏、西晋的早期传播之后,十六国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佛教产生的古印度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传播,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中国化问题。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随着汉译佛教经典增多,大量中国佛教著述的出现,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促使中国佛教进入第一个高潮。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一位高僧,就是在封龙山弘扬佛教的释道安。
    这位释道安,是怎样的一位高僧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IP属地:河北2楼2014-09-12 16:04
    回复
      释道安,是常山郡扶柳人,属于现在衡水一带的人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前秦佛教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建立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那些译经、讲说、传教和造寺等活动,基本上没有封建统治者的介入,而是靠信徒们自身的力量而进行的。而释道安的老师第一个成功地规劝皇帝石勒、石虎信奉佛法,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持。
      所以,要说释道安,先要说说他的老师佛图澄。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一般僧人是通过译经、注经、讲经或创建寺院,招收门徒等方式弘传教义,而佛图澄则借助其神异的魔力来传法,因此,佛图澄被称为“神异第一僧”。
       


      IP属地:河北3楼2014-09-12 16:04
      回复
        佛图澄,是西域龟兹国人,就是现在的新疆天山库车一带的人。9岁出家,很快成为很有造诣的高僧。七十九岁的时候来到中原,先到洛阳,能诵读佛经数十万言,而且善于解释佛经的文义.对于古代佛教传播下来的一系列戒律,做了不少的考校。他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讨论传统儒学经典,他讲的道理,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
          佛图澄非常精通当时人们的心理。在传统的神权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任何理论要想很好的传播,必须假以神权的名义。因此,佛图澄为了传播佛法,不断使用神法、魔咒,能役使鬼神。他用麻油掺合胭脂,涂在手掌中,声称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就如面对一样。据说,他听见塔铃之声就能断定事情的凶吉。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叛乱,他就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
          


        IP属地:河北4楼2014-09-12 16:04
        回复
          据说,佛图澄与后赵皇帝石虎共坐在殿堂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饮了一口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扑灭了。”
          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一股酒气。”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故事,人们把佛图澄封为神僧。


          IP属地:河北6楼2014-09-12 16:05
          回复
            再说释道安,早年父母双亡,由表兄抚养成人。7岁开始启蒙读书,释道安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3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一部约五千字的经书。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给了他一部一万字的经书。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IP属地:河北7楼2014-09-12 16:05
            回复
              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游学。在后赵都城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俩人谈了整整一天。佛图澄对道安非常赏识。但是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见道安皮肤很黑,其貌不扬,都很轻视他,佛图澄说:“此人有远见卓识,你们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拜佛图澄为师。佛图澄讲经时,道安作复述,众僧人很不服气。待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道安一一作答,深入浅出。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 形容释道安,人长得很黑。


              IP属地:河北8楼2014-09-12 16:05
              回复
                后来,道安为避难,隐居于山泽之中,随后迁居于飞龙山。当时的封龙山,是东晋十六国河北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封龙山中,他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和老乡僧先,两人相见非常欣喜。研究佛经,商讨佛教戒规。对如何在中国民众中传播佛教经典,他们做了很多探讨。对于后来释道安整理佛经奠定了基础、
                  而且他们以封龙山作为基地,道安经常北上太行恒山,创建寺院和佛塔。当时武邑太守,听说了道安的事迹,派人再三邀请道安,道安乃前往讲经说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僧侣、士人和百姓的欢迎与钦幕。


                IP属地:河北9楼2014-09-12 16:05
                回复
                  道安45岁时,回到家乡冀部,弟子有数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讲佛经。当时,后赵石虎死了,石遵即位,石遵派使者,请道安到华林园居住,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认为后赵国运将危,于是他又西行,结果不久冉闵杀了石遵,建立魏国,史称冉魏。道安率领众人进入山西。随后又渡过黄河,南下,住在深山里,食野果,饮溪水,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弘扬佛法。
                  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有若干方面,一是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佛教经典,编纂佛经的目录,便于对佛经的检索。二是提出并确立一系列佛教寺院的戒规,对于完善佛教寺院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作为佛教僧侣的标志。此外,释道安还是当时佛教僧团的领袖,门徒众多,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经过释道安、僧先等高僧的弘扬,封龙山成为当时著名的佛教名山,周边州郡的一些僧侣,先后来到封龙山,开凿佛教石窟,创建寺院,香火日益旺盛。


                  IP属地:河北10楼2014-09-12 16:05
                  回复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另一个佛教中心,就是赵州。
                    赵州是我国佛教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相传著名的柏林寺,原名观音院,可能创建于东汉时期。
                    到了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这里的佛教寺院增多。不少僧侣到这里出家。其中北齐时期,赵郡李氏出了一位著名女尼,叫法行,她是赵郡世族李元忠的女儿,著名音乐家李搔的妹妹。
                    赵郡李氏,是北朝时期显赫的世族大姓。上次我们讲到的李祖娥的父亲、祖父,都是赵郡李氏的高官贵族。而且李氏家族许多贵族,都笃信佛教。


                    IP属地:河北11楼2014-09-12 16:05
                    回复
                      譬如法行的前辈、赵郡李氏的士大夫李同轨,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认真研读佛经。还好医术。二十岁,举秀才,再迁著作郎,修国子博士,就是在朝廷编书讲学的人物。
                      后来,他受北魏皇帝委派,出使南朝的梁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听说李同轨精通佛经,就召集南朝的高僧,请李同轨讲佛经,梁武帝亲自陪同,让南朝的大臣百姓一起来听。李同轨讲完,僧众和世俗人士都说很好。


                      IP属地:河北12楼2014-09-12 16:05
                      回复
                        由于赵郡李氏具有这种家风,因此,法行小时候就崇尚佛教,到了该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婚论嫁的年龄,这个法行却自己截断手指发誓不嫁人,要出家为尼。为了接受佛教寺院的受戒仪式,她徒步从赵州到邺城步行三百里。在路途中如果没有食物,就靠饮水而已。意志坚定,信念可嘉。
                        有一次,她遇到一个屠夫,看见屠夫拿着刀子牵着一头牛要去宰杀,法行就向屠夫请求不要杀牛。屠夫对她说:“我们屠夫如果不杀牛,我们靠什么生活?”


                        IP属地:河北13楼2014-09-12 16:06
                        回复
                          法行无奈地说,我想买了你这头牛,带回去。屠夫问:“你肯出多少钱?”
                          法行只能脱下自己的外衣,请求救赎那头牛。结果屠夫不答应,牵着牛就走。而法行就哭着跟在屠夫后面,一再讲佛法无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直说的这个屠夫最后只好放弃宰杀这头牛。
                          法行,对待动物,很有慈爱之心,就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的生命天使。非常珍爱小动物,所以一些雉鸡、野兔都跑到她的山居房室中觅食,真的和她成了朋友。


                          IP属地:河北14楼2014-09-12 16:06
                          回复
                            北齐亡后,时遭天灾,河北各州,饥民很多,外出逃荒的流民,不计其数。法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把寺院耕种获得粮食拿出来,在路上施粥给流民,沿途百姓都说他是活菩萨。
                            法行同父异母的弟弟与本家族人,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了一块宅基地争执不下,居然对簿公堂,告到了官府,法行知道了,就对他们说:“我有地,你们两家如果愿意要的话,随便归你们。何苦为了几尺的宅基地不顾亲情,闹到这种地步?。说得他们十分惭愧,最后两个人都互相礼让。官府也非常敬重法行。称赞他大德大义的比丘。


                            IP属地:河北15楼2014-09-12 16:06
                            回复
                              那么,除了赵州之外,其它名山郡城还有哪些佛教寺院和著名高僧呢?
                              这就应该说到北朝时期常山郡的治所真定城。
                              正定佛教寺院出现很早,至迟在十六国初期已经开始出现。
                              东魏北齐时大批寺院纷纷崛起。如正定城净观寺(隋改解慧寺,唐改开元寺)和城东临济村临济寺皆建于东魏兴和二年。


                              IP属地:河北16楼2014-09-12 1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