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吧 关注:69贴子:318
  • 0回复贴,共1

【牛津微生活转载】爱情起源于中世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情”,似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基于各种文学作品塑造的充斥着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愿为着心中的那个ta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爱情”这一文化现象,在西方或许只有九百年的历史。
近期,牛津大学Worcester学院英语系的一位副教授LauraAshe对中世纪文学中“爱情”描述的由来做了一番阐释。
Ashe副教授认为,世人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或有差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人人都会陷入爱河。只是并非每种文化都会将其作为写作素材,并等同视之。
在十二世纪,浪漫的爱情成为乐曲及故事创作乐于讴歌及探索的题材。你只需对当代影视及音乐作品稍作观览,便可发现,时至今日,当年的那些由浪漫的爱情所缔造的传奇故事依然陪伴着我们。
在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之前,“爱”这一感情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学中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
在盎格鲁撒克逊战士们所处的时代,战士们彼此间的忠诚是其他一切的根基,至少在诗歌中是这样体现的。因此,那个时代的“爱”,表现为对同胞战士的关爱以及为团体献出自我的精神理念。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个人幸福的论调便显得荒唐可笑,因为那就像是抛弃同伴而独自逃跑。
古典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同样排斥对个人生活的追求。“古希腊罗马史诗中描绘的英雄们虽然能在活着时创建丰功伟绩,但大抵难逃“英雄式的宿命”:或英勇战死,或付出其他沉重代价。
那么,中世纪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导致“爱情”文化的出现呢?原因可能在于当时文化层面上的变革。
十二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事件使当时主导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崇奉灭减人欲的神性,而此时却将目光投向了耶稣基督身上体现出的“人性”。
如此,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了认可,更乐意遵从己愿,以求与耶稣基督建立一种更加私人化的感情纽带。至于表达人性情感的浪漫的爱情理念——即,将自己全身心交付于另一个人的意识——便为中世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提供了道德庇佑。
即使是悲剧式的爱情故事的创作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赞颂个体生命,追求现世生活。
Ashe副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浪漫的爱情文化的出现,可能与当时人们看待男女社会角色的态度的转变也有关。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婚姻是神圣的契约,需要男女双方自主做出决定,即女方的自主自愿是必须的。
此外,贵族阶层的崛起以及消费文化的盛行,也为讲述浪漫爱情的文学创造了一批来自宫廷的读者群,其中包括许多家境殷实的女性赞助者。要知道,在此之前,文学作品的创作及主要读者仅局限于修士群体间。
----------------------------------------------
本文为"牛津微生活"授权转载。对牛津生活学习旅游感兴趣的吧友可以去关注相关微信号。


IP属地:浙江1楼2014-09-13 14: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