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诗词文学吧 关注:91贴子:3,704
  • 6回复贴,共1

李白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 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 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3) 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 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 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 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新唐书.李白传》)


IP属地:河北1楼2014-09-14 09:47回复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 ,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 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IP属地:河北2楼2014-09-14 09:47
    回复
      力士脱靴
      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贺知章把他推荐给唐玄宗, 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 有一天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带了杨 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这时,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烂醉如泥。人们把他扶上马背,送到宫中,用冷水洗他的头。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笔来,一下子写了《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唐玄宗和杨贵妃高兴极了。 李白虽然经常参加宫廷宴会,但他蔑视权贵,并不把皇帝和皇帝身边那些有权 有势的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在宫中喝醉了,竟伸出了 脚,对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给我脱掉靴子。” 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当时,高力士权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 不巴结他,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决定找机会报复 李白。 杨贵妃爱吟李白的《清平乐词》,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说:“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对他恨之入 骨,没想到您这么爱他的诗!”杨贵妃吃惊地问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呢?” 高力士说:“诗中不是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吗?”杨贵妃说:“对呀!”高力士又说:“汉朝宫廷里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来虽然立为皇后,但作风不正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他白将赵飞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贱了吗?” 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这以后,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IP属地:河北3楼2014-09-14 09:47
      回复
        李白名的由来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 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 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 ,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 ,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 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 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IP属地:河北4楼2014-09-14 09:48
        回复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 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 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 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 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 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 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 《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 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 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 ,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 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 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IP属地:河北5楼2014-09-14 09:48
          回复
            李白戏弄高力士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贸然涉足政治。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 ,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 均不能识。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 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 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 草一副诏。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 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 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 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 ,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 ,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 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 ,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 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 一座七宝避风台。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贵 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
            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 里。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


            IP属地:河北7楼2014-09-14 09:49
            回复
              这两种说法中,我比较相信后者,依高力士地行事和性格,应该是幼年时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地教育, 不然,被赶出宫地小太监成千上百,为何高延福独独看中了他?多年后地位高权重 ,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幼年时打下地良好基础。 至于高力士在宫中风风雨雨几十年, 怎样交结李隆基,成为其心腹,怎样帮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样尽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样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地不伦爱情,不在本文章所议范围内, 因为大家对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复 ,便是多此一举。 至于李白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研墨地故事,更是大家烂熟地桥段了。
              不过 ,李白诗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诗,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地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地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 计如今地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地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地有两种人, 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地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 地广地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 如此,他地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 ”,他地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地天下。所以,他地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玄宗死亡地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地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 ,就冲着他对李隆基地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地面具化形象。


              IP属地:河北9楼2014-09-14 0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