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_醒来吧 关注:63贴子:2,786

一只被社会鞭打着拉梨的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就是我,就是我努力的原因。啥话不说了,看到所谓生活的真相,我与生活的关系就该结束啦。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9-14 22:45回复
    设想是心虚构出一个片段,对胃口的话心就认同它并成为行为的动机。设想是最危险的事,因为一旦沉溺进去再想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设想是分分秒秒都有可能发生的事,对它无意识就难免吃它的苦头。还记得某个让你痛恨的习惯吗?它可是当初设想的结果。设想是在意识的监控不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本身近乎无意识,它的进入内心的速度比有意识的思考快多了,因为它是心的发明。当解脱习惯时,用的是意识思考,有意识的思考是为解决外在问题设计的,使用的是意志力,所以思考根本解决不了由无意识的设想制造出来的习惯。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9-15 16:42
    回复
      奶奶的,我全理解反了。说明我做的都是错的,我曾经说过的话也是错的。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9-17 10:01
      回复
        成了。终于做到了全部思想停止,只剩下觉知的境界。时间的长短全凭心意,可长可短。也学到了专停一念的技巧,前者可以修行,后者可以谋生。因为我没有私心根器很好,必传克氏大法于世人。观察者,思想者,感受者全消失了,觉知是仅剩的唯一。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9-18 07:49
        收起回复
          混乱是怎么产生的?答,心看到"异物"对异物的解读产生了混乱。关键是"解读" ,换一种解读,面对同样的"异物"感受是不一样的。换解读的方法对普通人有效。对于我自己是做到不去解读。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9-19 14:33
          回复
            机械化思维模式有外在依赖物的现在能看到它的真相了,解脱中。没有实体依赖物的还是看不到。例如对别人评价自己的反应,好的评价好反应,坏的评价坏反应,知道这是个记忆片段在作怪但反应无法停止下来。主要是没看清,得去刺激刺激别的网友招他骂我,来看清才对。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9-19 16:14
            收起回复
              真的很奇妙,原来记忆是这样运作的。记忆遵循同时原则。例如昨天八点运动很愉快,那么今天八点一定会有运动的愿望。也就是今天以昨天为榜样。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9-20 10:38
              回复
                修行的方法不同,别的教派通过什么方法修行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克的修行方法是通过了解自己的大脑来达到涅盘境界。所有的冲突,和人干架,爱恨情仇都于"解读"有关。这个解读者,它是大脑结构的一个功能,它根据记忆进行解读,判定,认定,人们称它为理性。生活就是记忆,生活分为理性的部分和感性的部分,"解读"与己无关时都比较客观理性,与己有关时情绪就升起啦。这个解读者就是"我" ,生活记忆就是我,社会就是我。因为是我在解读社会,社会成了我的对立物,我是记忆的总和,社会被记忆在脑子里,我根据记忆解读社会。当没有解读时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投入的深情的关注,克把这状态叫做爱。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9-20 13:04
                回复
                  回归到身体,念头升起时,感觉升起时我就在进行着不停息的解读。可是,解读者并不了解行动者,因为念头,感觉,设想都与将要进行的行动有关。当皮肤发痒时,身体已经开始行动了,发怒时,哀伤时,渴望时………都会引发行动,感觉是行动的欠揍,解读者是这样理解的并按自己的理解执行的。事实上感觉只是感觉,可以依据感觉行动也可以不行动,因为感觉的作用是提醒,是询问行动者"哎,老板,行动不行动呢"老板显然并不了解感觉,他以为感觉是催促的意思,也就是说行动者是老板,他却误以为感觉是老板,以至于自己成了感觉的打工仔。这都是由于解读者没有认识事物的全部而是以偏概全给行动者造成了困惑。所以,解读者要为全部混乱负责。解读者有个名字叫做吹牛逼。呵呵,吹牛逼没错,抱着清醒的意识吹牛逼什么问题也没有,只是不要解读批评者的批评。因为一解读就要坏事,要想不坏事就得了解事物的真相。感觉本身是很单纯的,感觉就是感觉,就像石头就是石头,解读者把含义依附在感觉上,感觉就成了行动的依据。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09-20 13:50
                  回复
                    欲望被看穿后空虚就出现了,就和这个空虚共处吧。空虚是一种从内到外,浑身上下都空虚的感觉,不太舒服,但也不会持续太久,不到半个小时把。是先有欲望的破灭后有空虚。过后积习还会以意念的形式出现,不认同它就可以了。但是我想看看它如何发展,所以我继续认同那个意念。现在的感觉是那个欲望的力量减少了很多,继续认同它,欲望会不会重新回来,这是我想知道的。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9-21 13:11
                    收起回复
                      得到,确实需要努力。但是,消失,不属于努力的范畴,使痛苦消失,使恐惧消失,使焦虑消失……这类精神之物,那怕只是希望,只是想让它消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路口了。因为,希望,渴望属于得到模式,用得到模式去达到消失的目的,恐怕是个错误的期望。众生迷惑的就是这点,一旦看清,就上路了。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09-23 08:06
                      回复
                        得到,确实需要努力。但是,消失,不属于努力的范畴,使痛苦消失,使恐惧消失,使焦虑消失……这类精神之物,那怕只是希望,只是想让它消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路口了。因为,希望,渴望属于得到模式,用得到模式去达到消失的目的,恐怕是个错误的期望。众生迷惑的就是这点,一旦看清,就上路了。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9-23 08:08
                        回复
                          消失之道其实是自己过去生活,心灵状态的反面。过去赞成的现在不再认同它了,不是强制的不认同而是很自然的不认同,心灵现在出现空的状态,无所依附,也不想再依附于任何想法,似乎有种害怕去依附于思想的感觉。此时心处于自由的状态,脑子里喋喋不休的吵闹结束了,很安静的感觉。思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再认同思考。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9-23 18:30
                          回复
                            探索了十五个月了,从念头出发现在又会到了念头,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脑内旅游。你知道,从此我不会活在回忆里了,此时此刻就在当下。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09-24 20:33
                            回复
                              自我是没有形体的,内在感觉就是自我的形体,它通过内在感觉认识自己,感觉好时就说我很好,感觉不好时就对自己不满意,开始忙着改变感觉的行动,也许是把人骂一顿,也许是做其他事,这都是改变感觉的行动,视它的习惯而定。自我基本上就是一成满意九成不满意的大气包,它永远活在不满意中,永远寻觅着满意之道。自我为什么向外寻找满意?他寻找并想得到的其实是别人的满意,父母的满意,师长的满意,认识不认识的人的满意。自我从小就被训练成了为别人的满意而努力的习惯,所以看到别人满意了自己才会获得肯定。为别人的满意而努力,看似无私实则不然,这个无意识的行为只是个机械反应而已。没有谁不渴望着获得别人的认同的,老少皆宜,这是一条世世代代传承万年的传送带。我凭什么要为父母,妻儿活着?他们的死活与我有关系吗? 不这样问自己就发现不了关系的纽带,事实上除了记忆的关系外我与他们是无关的。真理就是真理与人情无关。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形体的,自我的形体在别人身上,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满意或不满意的反馈中,看到了自我的形体。自我的形体实际上是一堆经验和观念,别人说我不孝,于是我就修改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孝的定义。我们的脑子里从小就被植入了"看别人脸色而活的信念,也就是说你是没有自我的,要为别人的满意而奋斗,别人满意了你才能满意,"呵呵,难怪自我永远充满着困惑,不时发出活着为了什么的疑问。这里遇到一个意识转化的问题--------把"先顾别人再顾自己"的信念转化为"先顾自己再顾别人"意识的转化意味着自私的极致是无私,因为自我解放后必然出现懒的特征,他觉得名利是无价值的,个人的舒服是最高价值。当他拒绝传统的教条时没有了奋斗的压力,他的心灵处于彻底放松的状态,放松产生喜悦,一个喜悦的人看到什么都是喜悦的,这样的人不可能跟人发生矛盾的,不可能做坏事的,他奇懒无比,以极度自私的生命本质散发出无私的气息。 ----------只是推测,呵呵114肯定也和我一样属于懒人一族。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9-25 1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