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国内,对于奥地利的仇恨是一种无可化解的民族情绪,专横的奥地利帝国曾经分割意大利,阻挠意大利的统一,扼杀意大利的**,甚至,现在还占领着意大利的领土(特兰托,蒂罗尔和迪里雅斯特)。
虽然由于在北非和法国争夺利比亚产生的矛盾使意大利不得不投向三国同盟,然而随着1910年意土战争的胜利和意,法对北非的利益划分完成,意大利重新回到了对奥地利的仇恨中。
随着战争的爆发,意大利国内舆论日益趋向两个主张:
1.
代表工人和左翼知识分子的意大利社民党主张不要参与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厮杀”
2.
代表意大利民族主义的主张则是: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土地
没有任何人主张履行三国同盟条约,站在德奥一方作战。
出于对奥地利的仇恨,早在1914年,就有意大利志愿者参加了法国军队,意大利民族英雄加利波第的子侄们拉起了4000多人的“意大利志愿军团”参加法军,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法国。
意大利执政的萨兰德拉政府采取了机会主义策略,他们一方面进行局部动员,征召了大约150万士兵,一方面向奥地利讨要特兰托,南蒂罗尔,乌迪内和迪里雅斯特地区,声称如果奥地利将上述地区归还意大利,则意大利将站在三国同盟方面参战。
焦急的柏林力促奥匈接受上述建议,并且保证奥匈将在巴尔干和乌克兰得到极大的领土补偿,然而维也纳则态度含糊,不置可否。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正式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协定,规定意大利参战的报酬不仅仅是上述地区,还包含伊斯特拉半岛,阿尔巴尼亚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发罗拉,和德国在非洲的几块殖民地。
1915年5月24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然而出于恐惧,意大利人没有对德国宣战。
意大利军队当时总共拥有170万人,然而除了人数的巨大以外,意大利的战争准备及其低劣,除了阿尔卑斯山地步兵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部队做好战争准备,意大利大炮严重不足,机关枪仅仅够装备两个团,没有手榴弹,很多军官不得不自己花钱购买手枪。意军就连头盔也很短缺,要由法国来提供,上面印有字母RF(意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士兵既无炸药,也无钳子,只好用园艺剪刀来切割铁丝网。
然而此时的奥匈帝国也是准备不足,他的大量部队被拖在加利西亚和塞尔维亚前线,而军事运输十分混乱,博罗耶维奇的第3集团军已经在向意大利前线的运输路上了,然而在博罗耶维奇集团军就位之前,只能依靠奥意边境诸省的地方防卫部队了,其中支柱就是“蒂罗尔射手部队”。
蒂罗尔射手部队,隶属于奥匈帝国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并且受蒂罗尔州议会的监督(其人员和军费都来自蒂罗尔州)。
1871年,随着奥匈的军事改革,地方防卫军被从预备役部队提升到了正规军的位置,整个蒂罗尔州建立了总共10个营的轻步兵部队,由于历史原因和部队没有炮兵和骑兵,所以被命名的“射手”,每个营由4个野战连和1个补充连构成,而这10个营按照帝国参谋总部的计划,将在总动员时期扩展成20个野战营和10个预备营。
1893年,这10个营被编成3个团,及蒂罗尔射手1团,蒂罗尔射手2团和蒂罗尔射手3团,然而由于经费问题,3团在1903年被撤销了。
1906年,蒂罗尔射手部队被纳入帝国山地部队体系,专门进行山地作战训练,1909年,蒂罗尔射手3团被重建,各团都增编了山地炮队,和隶属于帝国国防军的蒂罗尔猎兵部队4个团以及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第4团和第27团一起构成帝国山地部队。
根据蒂罗尔州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蒂罗尔射手部队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州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州有利的作战行动。
1915年意大利宣战的时刻,蒂罗尔射手部队共拥有3个野战团和1个基干团。
蒂罗尔那些剽悍的山民们迅速动员起来,第4团从空架子基干团短时间内扩充成军。
第一场战斗在卡索打响,仰攻的意大利部队几乎是一触即溃,奥地利地方部队惊奇地发现,他们只需要派出机枪班组控制各个山峰,并且在鞍部的棱线上部署少量轻步兵,就能轻易的打败那些人数巨大无比的意大利士兵,这些羊群般的士兵们气喘吁吁地向上爬山,遇到射击后就开始溃退,而溃退时遭受到的背后射击造成的伤亡极大。
意大利人浪费着宝贵的时间,庞大的一线部队共70万人,投入进攻的部队共30万,却是无法突破4个奥地利地方部队团的防御,而且奥地利人遭受的伤亡还很小,这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6月中旬,奥匈就近调来了5个步兵师(第90-94步兵师,二级部队,全部由补充营新建的部队),从边境各省动员了39000后备兵,使奥意边境前线部队增加到接近10万人,虽然奥匈军仅仅拥有49门大炮,却完全把战线稳定了下来,意大利70万大军几个星期来仅仅前进了不到5公里。
随着奥匈博罗耶维奇集团军的逐步就位,意大利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却反而决定要在伊松佐河流域发动大规模进攻了,等待他的,将是血淋淋的失败。
虽然由于在北非和法国争夺利比亚产生的矛盾使意大利不得不投向三国同盟,然而随着1910年意土战争的胜利和意,法对北非的利益划分完成,意大利重新回到了对奥地利的仇恨中。
随着战争的爆发,意大利国内舆论日益趋向两个主张:
1.
代表工人和左翼知识分子的意大利社民党主张不要参与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厮杀”
2.
代表意大利民族主义的主张则是: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土地
没有任何人主张履行三国同盟条约,站在德奥一方作战。
出于对奥地利的仇恨,早在1914年,就有意大利志愿者参加了法国军队,意大利民族英雄加利波第的子侄们拉起了4000多人的“意大利志愿军团”参加法军,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法国。
意大利执政的萨兰德拉政府采取了机会主义策略,他们一方面进行局部动员,征召了大约150万士兵,一方面向奥地利讨要特兰托,南蒂罗尔,乌迪内和迪里雅斯特地区,声称如果奥地利将上述地区归还意大利,则意大利将站在三国同盟方面参战。
焦急的柏林力促奥匈接受上述建议,并且保证奥匈将在巴尔干和乌克兰得到极大的领土补偿,然而维也纳则态度含糊,不置可否。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正式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协定,规定意大利参战的报酬不仅仅是上述地区,还包含伊斯特拉半岛,阿尔巴尼亚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发罗拉,和德国在非洲的几块殖民地。
1915年5月24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然而出于恐惧,意大利人没有对德国宣战。
意大利军队当时总共拥有170万人,然而除了人数的巨大以外,意大利的战争准备及其低劣,除了阿尔卑斯山地步兵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部队做好战争准备,意大利大炮严重不足,机关枪仅仅够装备两个团,没有手榴弹,很多军官不得不自己花钱购买手枪。意军就连头盔也很短缺,要由法国来提供,上面印有字母RF(意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士兵既无炸药,也无钳子,只好用园艺剪刀来切割铁丝网。
然而此时的奥匈帝国也是准备不足,他的大量部队被拖在加利西亚和塞尔维亚前线,而军事运输十分混乱,博罗耶维奇的第3集团军已经在向意大利前线的运输路上了,然而在博罗耶维奇集团军就位之前,只能依靠奥意边境诸省的地方防卫部队了,其中支柱就是“蒂罗尔射手部队”。
蒂罗尔射手部队,隶属于奥匈帝国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并且受蒂罗尔州议会的监督(其人员和军费都来自蒂罗尔州)。
1871年,随着奥匈的军事改革,地方防卫军被从预备役部队提升到了正规军的位置,整个蒂罗尔州建立了总共10个营的轻步兵部队,由于历史原因和部队没有炮兵和骑兵,所以被命名的“射手”,每个营由4个野战连和1个补充连构成,而这10个营按照帝国参谋总部的计划,将在总动员时期扩展成20个野战营和10个预备营。
1893年,这10个营被编成3个团,及蒂罗尔射手1团,蒂罗尔射手2团和蒂罗尔射手3团,然而由于经费问题,3团在1903年被撤销了。
1906年,蒂罗尔射手部队被纳入帝国山地部队体系,专门进行山地作战训练,1909年,蒂罗尔射手3团被重建,各团都增编了山地炮队,和隶属于帝国国防军的蒂罗尔猎兵部队4个团以及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第4团和第27团一起构成帝国山地部队。
根据蒂罗尔州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蒂罗尔射手部队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州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州有利的作战行动。
1915年意大利宣战的时刻,蒂罗尔射手部队共拥有3个野战团和1个基干团。
蒂罗尔那些剽悍的山民们迅速动员起来,第4团从空架子基干团短时间内扩充成军。
第一场战斗在卡索打响,仰攻的意大利部队几乎是一触即溃,奥地利地方部队惊奇地发现,他们只需要派出机枪班组控制各个山峰,并且在鞍部的棱线上部署少量轻步兵,就能轻易的打败那些人数巨大无比的意大利士兵,这些羊群般的士兵们气喘吁吁地向上爬山,遇到射击后就开始溃退,而溃退时遭受到的背后射击造成的伤亡极大。
意大利人浪费着宝贵的时间,庞大的一线部队共70万人,投入进攻的部队共30万,却是无法突破4个奥地利地方部队团的防御,而且奥地利人遭受的伤亡还很小,这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6月中旬,奥匈就近调来了5个步兵师(第90-94步兵师,二级部队,全部由补充营新建的部队),从边境各省动员了39000后备兵,使奥意边境前线部队增加到接近10万人,虽然奥匈军仅仅拥有49门大炮,却完全把战线稳定了下来,意大利70万大军几个星期来仅仅前进了不到5公里。
随着奥匈博罗耶维奇集团军的逐步就位,意大利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却反而决定要在伊松佐河流域发动大规模进攻了,等待他的,将是血淋淋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