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调查:对次日要施工的道岔要求工务段进行提前的病害检查。做到焊接头预打磨。 (2)施工前复查:大机地面号位陪同工务段对道岔进行调查,测量及确认作业使用的模式。并将病害的症状及位置一一记录在记录表上(附件1),再在枕木上摆放明显的发光标志牌。地面号位应先对所有病害归类,把相同模式的病害放在一起打磨。这样能在不影响作业的前提下,节省时间,提高作业的效率。
(3)修理性打磨:地面号位指挥车上操作人员按记录表对相同模式的病害进行来回打磨。直到达到预想的要求。(确保施工完毕后以作用边为基准23-44毫米处不受力)五种病害角度分布情况如下:严重偏内:内30°~内10°,光带偏内:内12°~内5°,光带严重偏外:外18°~外12°,光带偏外:外13°~外6°,光带过宽:外9°~内5°.
(4)特殊病害的打磨:我们所说的特殊病害,就是不在上述五种病害之内,但又常见的病害。
a.针对杭深线道岔的特点,岔后为U型宽钢轨。我们在处理完上述五种病害后,在单独打磨岔后U型轨,使岔心U型轨打磨后以形成左右对等宽度亮度双光带。此处切削量较大,所花费的时间较多。
b.尖轨宽度小于15mm处受力。在调查时,尖轨宽度15mm开始受力,宽度50mm为完全受力。在部分道岔,尖轨宽度10mm左右就有明显的光带。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还要针对尖轨进行大切削量的打磨,最终达到尖轨受力的标准。
(5)正常修复性打磨:在所有修理型打磨结束后,对整副道岔进行正常修复性打磨。使病害打磨与无病害出做到平顺的衔接。内角度为通打,外角度岔心及尖轨由于车辆构造原因部分打不到。(注意:岔心部位辙叉跟端接头——辙叉始端接头禁止打磨;内直股尖轨尖端——尖轨尖端后到曲股与直股距离小于70MM处,以18号道岔为例:尖轨端到34号枕,及心轨端到99号枕)不打允许打磨。修复性打磨 的要求为钢轨轨头完全覆盖。
⑹前日施工信息的反馈:此条,需要工务段配合,把前日施工后道岔的添乘情况反馈给本班组。使我们能结合前日施工记录表检查病害打磨不足之处。
(3)修理性打磨:地面号位指挥车上操作人员按记录表对相同模式的病害进行来回打磨。直到达到预想的要求。(确保施工完毕后以作用边为基准23-44毫米处不受力)五种病害角度分布情况如下:严重偏内:内30°~内10°,光带偏内:内12°~内5°,光带严重偏外:外18°~外12°,光带偏外:外13°~外6°,光带过宽:外9°~内5°.
(4)特殊病害的打磨:我们所说的特殊病害,就是不在上述五种病害之内,但又常见的病害。
a.针对杭深线道岔的特点,岔后为U型宽钢轨。我们在处理完上述五种病害后,在单独打磨岔后U型轨,使岔心U型轨打磨后以形成左右对等宽度亮度双光带。此处切削量较大,所花费的时间较多。
b.尖轨宽度小于15mm处受力。在调查时,尖轨宽度15mm开始受力,宽度50mm为完全受力。在部分道岔,尖轨宽度10mm左右就有明显的光带。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还要针对尖轨进行大切削量的打磨,最终达到尖轨受力的标准。
(5)正常修复性打磨:在所有修理型打磨结束后,对整副道岔进行正常修复性打磨。使病害打磨与无病害出做到平顺的衔接。内角度为通打,外角度岔心及尖轨由于车辆构造原因部分打不到。(注意:岔心部位辙叉跟端接头——辙叉始端接头禁止打磨;内直股尖轨尖端——尖轨尖端后到曲股与直股距离小于70MM处,以18号道岔为例:尖轨端到34号枕,及心轨端到99号枕)不打允许打磨。修复性打磨 的要求为钢轨轨头完全覆盖。
⑹前日施工信息的反馈:此条,需要工务段配合,把前日施工后道岔的添乘情况反馈给本班组。使我们能结合前日施工记录表检查病害打磨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