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春明
屐是一种有齿之履。齿被安装在鞋履底部,前后各一,呈直竖状,多用于出行。鞋底设齿,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岖不平,有了双齿,就可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行走时就会显得稳当便捷。屐齿通常以木料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齿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山道上行走还不易滑跌。汉史游《急就篇》“屐赢窭贫。”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①说的就是这种鞋履。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②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图一)。《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③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
屐是一种有齿之履。齿被安装在鞋履底部,前后各一,呈直竖状,多用于出行。鞋底设齿,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岖不平,有了双齿,就可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行走时就会显得稳当便捷。屐齿通常以木料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齿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山道上行走还不易滑跌。汉史游《急就篇》“屐赢窭贫。”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①说的就是这种鞋履。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②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图一)。《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③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