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曰:“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恐未必然。在朱子,理气论即天道论,心性论即人道论,天人虽本无二,然天道远,人道迩,为学之道宜切问近思,故格物致知亦当自人道(心性论)而始。然亦非截然两段事,盖人道乃天道在人之表现,于心性论格致得一分,推而之于理气论,自然有长进,进而于自家心性上诚正得一分,再放眼天地间,则所见与昔日自别,盖以圣贤之心性,乃能渐次目睹圣贤所见之天地,无圣贤之心性,则圣贤所见之天地永向其晦藏其面目。圣学肇端,夫子日常多言人道而罕言天道,圣学复兴,“要之伊川言性理,偏重在人生界”(钱穆先生语),不亦宜乎?
此在今日之朱子后学为尤然。大概孔孟程朱所见之天地虽日日接于今人之耳目,然今人自小被前置了一套与孔孟程朱大不相同的眼光,是以视之、听之,莫不与孔孟程朱难以相入:经验科学的眼光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苍苍者、坚硬者,而难以看到圆而不息者(高明者)、方而不动者(博厚者);只能“看到”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夸克、原子,而难以看到触目皆是的二气、五行;只能相信通过探测仪也探不到的“力场”、“磁场”,而难以再相信弥沦无涯的氤氲感通。经验科学的言说作为一种描述天地的方式,未必不能和古人之气论一样成立,但后者总是直接通向道论,而前者却使得天地越来越无所谓道,我们因之越来越只能看到无道之天地万物,而难以看到有道之天地万物。一言以蔽之,我们对天地的看法已然严重认识论化了(纯然闻见之知化),理气论由此变得极其陌生。所幸的是,“古今人情不相远”(朱子语),和“天地观”之间的巨大古今鸿沟比起来,我们体会人心、人性的方式还没有被彻底颠覆,或者说人心人性的道理意味还没有被“泛认识化”的趋势侵蚀殆尽,所谓“今尚不废者,犹只是有那些秉彝卒殄灭不得”,而这之中也蕴藏着我们超越已经被前置的眼光而以孔孟程朱的心性、眼光重新打开天地的关键,此心性论之所以为急也。
此在今日之朱子后学为尤然。大概孔孟程朱所见之天地虽日日接于今人之耳目,然今人自小被前置了一套与孔孟程朱大不相同的眼光,是以视之、听之,莫不与孔孟程朱难以相入:经验科学的眼光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苍苍者、坚硬者,而难以看到圆而不息者(高明者)、方而不动者(博厚者);只能“看到”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夸克、原子,而难以看到触目皆是的二气、五行;只能相信通过探测仪也探不到的“力场”、“磁场”,而难以再相信弥沦无涯的氤氲感通。经验科学的言说作为一种描述天地的方式,未必不能和古人之气论一样成立,但后者总是直接通向道论,而前者却使得天地越来越无所谓道,我们因之越来越只能看到无道之天地万物,而难以看到有道之天地万物。一言以蔽之,我们对天地的看法已然严重认识论化了(纯然闻见之知化),理气论由此变得极其陌生。所幸的是,“古今人情不相远”(朱子语),和“天地观”之间的巨大古今鸿沟比起来,我们体会人心、人性的方式还没有被彻底颠覆,或者说人心人性的道理意味还没有被“泛认识化”的趋势侵蚀殆尽,所谓“今尚不废者,犹只是有那些秉彝卒殄灭不得”,而这之中也蕴藏着我们超越已经被前置的眼光而以孔孟程朱的心性、眼光重新打开天地的关键,此心性论之所以为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