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瑾吧 关注:1,833贴子:19,978
  • 13回复贴,共1

【原创】建安五年周瑜留吴之后事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副标题 要不叫建安五年到建安十年那些事?


1楼2014-09-21 09:59回复
    上面说的诸葛瑾、鲁肃、顾雍、朱然、步骘是孙权统事后新上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几人,那么孙权对待孙策时代的旧臣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接下来不得不818迷一样的小妾被孙权多事给殉 葬了的陈武。
    陈武是孙权的亲信无疑。
    在吴书十里面,只要大略看下篇幅,我们就会发现与其他十一员虎将相比,陈武的事迹简直是乏善可陈! 另外那些人拎出来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大仗小仗打了无数,可陈武呢,轰轰烈烈的全员讨山越他不参与,打赤壁没他的事,好不容易建安二十年,孙权打合肥终于有他的身影了,结果唯一一次史书提及他的战役,他还战死了。
    可是此人和孙权关系绝对不一般, 其他孙策时的旧将程普、吕范、黄盖、韩当、董袭、太史慈、蒋钦、周泰、贺齐等,在孙权上台伊始并未对这些人有何特别的表示,无论职位还是作用,差不多维持原样,不过是今后被四处调配去讨贼建功而已,吕蒙那种还没成气候的,若不是机灵还差点被孙权给整编了【“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吕蒙传》】,而陈武不同。


    4楼2014-09-21 10:48
    回复
      《陈武传》说“及权统事,转督五校。”可见孙权对陈武的任用与之前相比是有变化的!
      “五校”是什么意思,上些史料说明一下:
      【《续百官志》:北军中候掌监五营,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也。
      《南北军记》云:南北军,汉制也。古者天子之都必有重兵焉,所以壮根本而严卫翼也。
      《历代兵制》: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
      所以北军五校是天子禁军、宿卫京畿的!以孙权这个杂号小将军,是没有资格有南北军的,集解批注中也提到这点【刘昭注:《大驾卤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是时权尚未即尊,不得有五校,或亦如无难督、解烦督耳。】


      5楼2014-09-21 10:53
      回复
        但按东吴的武官制度,无难督、解烦督和五校营一样,也是禁卫军中的官衔。


        6楼2014-09-21 10:54
        回复
          所以陈武的作用同北军五校,是宿卫京畿的,这是孙权的嫡系卫队军官,铁定无疑。
          也正因为管理监督孙权的亲信部队,所以陈武常跟随在孙权左右,“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这句话也认证了他们的关系很亲厚,只是孙权没事总往陈武家跑做甚?陈武的功劳史书说得很是不清楚,难道陈武还负责接私活,做一些孙权不便公开的暗事,好令人遐想。
          陈武死后,《江表传》曰:“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迷一样的存在!亲信到孙权连陈武喜好哪个小妾都非常清楚?为何又要让她殉葬,殉葬在汉代是完全不合常理的出格的事!孙权对陈武死后的痛惜之情,明显不及对吕蒙、凌统等,那又何至于做出这种事来?
          孙权突然脑袋发热了?这个小妾又有怎样的故事?孙权和陈武之间到底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曾看过一篇网上连载《三国武将列传》陈武传里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不知给片片君看后有何感想?


          7楼2014-09-21 10:55
          回复
            百度只让一段一段发也是醉了
            8完了和孙权不清不楚的陈武,接下来其他人和陈武相比似乎已经没啥特殊之处可说了。
            那就回头开始说周瑜。
            建安五年到十年间,周瑜除了和张昭共掌众事外无军事行动记载, 大概一直在协助孙权处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吧?(诸如建安七年质子事件之类。)
            为了剿灭黄祖,开疆拓土,建安十一年起,周瑜终于出山,开始频繁做起战争准备。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按《方舆纪要》记载:麻屯口在武昌嘉鱼县陆口东,保屯地盖相近。谢钟英曰:在今嘉鱼县江北沔州东。地图上看就是在陆口、沔口和柴桑三角连线之内)控制下这两处要地后,周瑜留在了宫亭备战,(宫亭湖,即彭蠡泽,在柴桑、彭泽一带水域),驻扎此地期间,周瑜还抓了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好同志黄祖从长江上游派下来到柴桑挑衅他的大将邓龙,并送回了吴县。
            《周瑜传》这样简单记载了这一连串事件:
            【建安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这段不长,但是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周瑜的掌众事不是口头说说的。尽管以张昭为尊,但具体分工上,张昭主政、周瑜主军,是江东上下公认的基调。所以周瑜可以以主管孙权幕府军事的身份替孙权督孙瑜等人讨贼。(难道是以中护军的身份??这真是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职位。)
            孙瑜撇开宗室身份不说,官衔上是高过周瑜的,孙瑜是绥远将军实领丹杨太守,而周瑜是建威中郎将,呃,还遥领个一直在努力,从孙策时就开始打,但到现在还没打下来的江夏郡太守, 黄祖则是小强中的小强。 督比自己官衔高的将领在后面还可以看到,这种例子在三国时代其实不少。


            8楼2014-09-21 11:08
            回复
              【甘草片163发表于原帖9楼】
              周瑜“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我也认为就是如卤煮所说,张昭主政,周瑜主军。在那一时期,张昭是群僚之首毋庸置疑,作为瑜迷,这个没有什么可羞于承认的。就像说起某朝某代群臣之首,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作丞相的那个人,而非什么太尉大司马一样。所以董袭那句“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就是基于这种惯性思维下的一句话罢了,如果非说只提张昭没提周瑜,就说明周瑜根本没掌众事,那么武将中,董袭无论如何也排不上第一把交椅吧?那么他说“袭等为爪牙”岂不是把排在他之前的那些位武将统统都无视掉了?抠字眼很无聊好不?
              做主君的玩平衡是方方面面的,有的人给个很高的官衔供着,但不给实权(就好比马超,他在刘备手下是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可论实权,为啥我觉得他还不如魏延?),有的人给荣誉,有的人给钱,有的人给地,但让一个人把方方面面的好处全占到,这会不会不科学?
              说周瑜是区区一中郎将,可张昭不也就是个抚军中郎将么?鲁肃直到赤壁时才混上个赞军校尉,周瑜死后,代周瑜领兵,也不过是拜为奋武校尉。董袭倒是早早拜了偏将军,可他对江东政局的影响力能和前面几位比么?


              9楼2014-09-24 11:40
              收起回复
                -------题外吐槽------
                有瑜黑说什么董袭贺齐都比周瑜早进位成偏将军了,还有一干孙权近亲等都先实领太守了,所以认定董、贺等等地位赤壁前都在周瑜之上,周瑜是泯然于众武将中的,这不扯淡吗?要不要2得这么没逻辑。
                张昭还只是中郎将,还没领太守呢,(黄初2年才进将军衔),难道其他人地位能在张昭之上?
                程普也就中郎将,就能看出他们地位都超越程普了?
                周瑜比别人都多了个中护军,他们有吗?
                周瑜同张昭共掌众事(注意,没等字,独一份的),他们掌了吗?
                周瑜能督孙瑜等讨贼,他们能吗?
                周瑜讨黄祖时是前部大督,他们是吗?
                周瑜有而他们还没有,也永远都不会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还没算个人魅力和才略等非具象的东西呢。
                周瑜敢自信地当众对孙权说他要三万人打赤壁,别人敢吗?
                周瑜要是在江东不是数一数二的位置,断不敢有那番陈词,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官场最基本准则。 鲁肃就不会说我带领众将去打赤壁,要让孙权赶快召周瑜回来主导抗曹大计。
                谁的分量如何不很显然吗。
                ------题外完毕-------
                回复 黑甜乡侯: 此段纯属以前看到脑残言论后的吐槽而已哈,贺齐等许多筒子都是很不错的将领,话说哪个列传的人物没为东吴做过重要贡献呢,都是功臣。但故意捧一个目的就是去踩另一个就没劲了。每天处心积虑变着法黑周瑜的那几个人也真是醉了


                10楼2014-09-24 11:55
                收起回复
                  接前文——
                  建安十三年孙权讨江夏,这次不同于前两次,是下了血本的,孙权仍是讨江夏的主帅,周瑜为前部大督,二把手。那么前部的将领都有谁能?吕蒙,董袭、凌统三个重量级前部,他们都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在各自的传记里有详细记载:
                  “(蒙)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 ——《吕蒙传》
                  “…袭与淩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 ——《凌统传》
                  “…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 ——《凌统传》
                  这里董袭的军衔也有点尴尬,因为之前董袭传记载,董袭与淩统、步骘、蒋钦分别讨鄱阳贼的事迹介绍后,那段最后跟了一句,“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 校尉直接迁偏将军?军衔都到偏将军了,一样当前锋敢死队呀?
                  在江东这军衔和地位并无直接关系。并不是高军衔就能领导指挥低军衔。升迁军衔更多是一种激励武将奋勇的表彰手段,是对武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肯定!
                  当然此次剿灭黄祖,进击沙羡,破城建功,还有一个关键性人物起的作用也很大,他就是从老东家黄祖手里跳槽过来,被周瑜和吕蒙共同推荐给孙权的甘宁!甘宁对黄祖是太了解了,知己知彼,江东此战焉能不胜?
                  建安十三年是多事之秋,这边黄祖才死,那边曹操又盯上了荆州,荆州内部还有几股势力交错,局势空前紧张,孙权不敢再冒进,只好逡巡于柴桑、鄱阳一带观察形势。这时刘表死了,于是局势更乱套了,鲁肃主动请缨搞外交,去探查一下荆州那边的口风。
                  周瑜跑去鄱阳公干,也不知在做些什么,从后来力主抗曹时他在孙权面前对荆州及曹操军队的分析来看,应该是搞到了不少孙权还不知道的军事情报。
                  接下来的形势发展众说周知,就是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终于打响,周瑜的重头戏来了。
                  从看着曹操打赢官渡,稳定北方,到拒绝送质,到下荆州,江东终于要直面曹操了,该来的早晚要碰上,这也是周瑜准备很久期待很久的一场较量……所以,他绝不会退缩。
                  #赤壁部分另开一贴8#


                  11楼2014-09-24 11:56
                  回复
                    下面说说我印象中的孙权,从孙权主事起到周瑜亡故期间,孙权在政治事务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在江东立足已经比较稳了。然而打仗才是乱世的主要话题,孙权也想展示他的军事水准。主事这十年间,孙权亲任统帅的战役主要是五次,第一次是讨伐李术,第二到四次是三次讨伐黄祖,第五次是攻打合肥。大家印象中孙权的军事水平可能略逊色了点,主要是因为合肥他总是败得那么出人意料,减分太大,给人印象不好。但究其一生来评判,孙权的军事素养还是过得去的。荆州、夷陵之战都离不开孙权的统筹安排。


                    12楼2014-09-24 12:01
                    回复
                      关于对刘备的态度问题:
                      孙权对曹操多少有些惧怕和纠结心理,他对战曹魏的信心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今后对刘备的态度反复变化。
                      夺取江陵,周瑜对刘备采取了打压的强硬态度,刘备去京口一通忽悠,就让孙权有点左右摇摆了。孙权在处理大事上也多次展现了他性格中犹豫的一面。
                      不过说起“刘备京口行”这事,也实在太棘手,难怪孙权不好下决心。
                      而且就周瑜那信实在太短了,“徙备置吴”怎么个徙法,一个操作不当就达不到周瑜说的效果。弄不好砸锅了怎么办?操作不好不如求稳。
                      当时孙权见了周瑜的建议估计有些摸不着头脑,想给周瑜打电话,他又没手机,看看其他人建议吧,吕范劝说把刘备留京口,要达成徙备置吴的目的,自然得先留下刘备,施展“拖”字决。这跟周瑜的意思差不多。再问其他人,反正没人同意听刘备那套,除了鲁肃!
                      而“引狼拒虎”也不是什么妙招,孙权纠结来纠结去,最后盛情款待了刘备,好吃好喝后,放他回去了。刘备离开后,周瑜紧接着跑去京口见孙权了。相信他也知道一封信函,信息量太少。怎么比得上亲自去的效果。这不,他亲自去一趟,就和孙权拟定了取蜀的方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当时的孙小权还是年轻啊,不是老江湖刘大耳的对手。对自己也不够自信。你们看他后来对待丕丕时,忽悠本事和手段明显上了不止十个八个台阶。终于成长成一代帝王!


                      13楼2014-09-24 12:12
                      回复
                        下面,我们来818东吴的神棍——吴范
                        古人是很讲究占卜、星象、测算吉凶这些封建迷信之类东西的,我们不能因此嘲笑他们愚昧,因为这些是从上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用无产阶级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不可信的,但是即使目前,信风水的人其实也相当多。
                        当时在江东,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叫吴范吴文则(不是于文则)此人精研历法天象之学、通晓阴阳占卜之术,在会稽郡很有名望,本来他想去中央发展,因为天下大乱没去成,留在江东,依附了孙权。
                        《吴范传》记载: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侯。”
                        后来权君称王后他竟然来提这事,权君推脱不了真给他了个都亭侯当。


                        14楼2014-09-24 1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