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评论
交作业 周四晚旅游文学
李玥其 12对外汉语 12010217 旅游文学评论
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
这篇散文是俞平伯与朱自清二人同游秦淮河时所作。俞平伯是初游,而朱自清是重游。两人都为此写下一篇文章,用了相同的名字。
在仲夏之夜,泛舟秦淮河上,别有一番滋味。俞平伯初游,感到情景朦胧,滋味羞涩,开头两句,"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突如其来,写出了初游者游玩的欣喜之情和对秦淮河的惊奇之感。
这篇文章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而俞平伯亦是如此,他的文章中充满了朦胧之感。在朱自清的文章中,他笔下的秦淮河水厚而不腻,好似六朝金粉所凝。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水寂静,柔媚,有朦胧之感,这种感觉是陌生的,是奇怪的,并没有给他以美的享受,但倒是让他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像他在文中写的那样"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
俞平伯的散文不仅描写了秦淮风光,还有哲学蕴涵其中。例如文中"我们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或者说“有”是有的。"阐发的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有或者没有,这个问题就像佛家所谓的空,不可完全判定为有,也不可完全说没有。
俞平伯的散文,更注重一些细节,更贴近生活,有一种熟悉之感。文中"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一句中的“挤着,挨着,抹着”更有生活气息,就像是平民百姓逛街那样人挤人,虽然没那么高的意境,但是让读者觉得很真实。
大一开学刚到南京时,我也曾去过秦淮河,虽然没有泛舟河上,但是秦淮风景也是逛过一遍,没有文中写的那样诗意,不知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我尚未发现秦淮的美。
俞平伯的这篇散文,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全文写的很冷静,理智,带着些许的空灵,少许的朦胧。文章写于五四运动思潮过后,作者的思想还被束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通读全文,没有更多对于秦淮风景的感触,反倒是由于风景引发出的哲学思想,还有一股淡淡的忧愁和迷惘。
12对外汉语 李玥其 12010217
交作业 周四晚旅游文学
李玥其 12对外汉语 12010217 旅游文学评论
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
这篇散文是俞平伯与朱自清二人同游秦淮河时所作。俞平伯是初游,而朱自清是重游。两人都为此写下一篇文章,用了相同的名字。
在仲夏之夜,泛舟秦淮河上,别有一番滋味。俞平伯初游,感到情景朦胧,滋味羞涩,开头两句,"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突如其来,写出了初游者游玩的欣喜之情和对秦淮河的惊奇之感。
这篇文章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而俞平伯亦是如此,他的文章中充满了朦胧之感。在朱自清的文章中,他笔下的秦淮河水厚而不腻,好似六朝金粉所凝。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水寂静,柔媚,有朦胧之感,这种感觉是陌生的,是奇怪的,并没有给他以美的享受,但倒是让他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像他在文中写的那样"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
俞平伯的散文不仅描写了秦淮风光,还有哲学蕴涵其中。例如文中"我们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或者说“有”是有的。"阐发的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有或者没有,这个问题就像佛家所谓的空,不可完全判定为有,也不可完全说没有。
俞平伯的散文,更注重一些细节,更贴近生活,有一种熟悉之感。文中"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一句中的“挤着,挨着,抹着”更有生活气息,就像是平民百姓逛街那样人挤人,虽然没那么高的意境,但是让读者觉得很真实。
大一开学刚到南京时,我也曾去过秦淮河,虽然没有泛舟河上,但是秦淮风景也是逛过一遍,没有文中写的那样诗意,不知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我尚未发现秦淮的美。
俞平伯的这篇散文,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全文写的很冷静,理智,带着些许的空灵,少许的朦胧。文章写于五四运动思潮过后,作者的思想还被束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通读全文,没有更多对于秦淮风景的感触,反倒是由于风景引发出的哲学思想,还有一股淡淡的忧愁和迷惘。
12对外汉语 李玥其 120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