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老师吧 关注:39贴子:235
  • 25回复贴,共1

南怀瑾老师佛学历程(纪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9-21 18:14回复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农历二月初六)
    另外,南怀瑾老师妈妈是在26岁高龄拜了几年佛才有的南怀瑾出生。
    十一岁前(1929年),上私塾,读四书五经。还有每年暑期在家庙读书一个月?还有南怀瑾爸爸的学医的朋友?
    1929年夏天到县里读小学。到了冬天由于家里被抢劫,读完小学资金成了问题,就只有在家自修三年。其中一度从师朱味渊、叶公恕。直到16岁。
    1935年夏天,由于自修期间读书较多,如,《史记》,《文选》,《纲鉴易知录》,还有唐诗宋词等等,南老师都翻出来读了个遍。《红楼梦》,《三国演义》,《水 浒传》,《说岳全传》等,这时收到信息说杭州浙江国术馆是公费,不要钱,还管吃管住,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当武术教官、国术馆,是教授武术的学校,这正合南老师的心意,《三国演义》《水讲传》《说岳全传》以及武侠小说里的英雄人物,他早就崇拜羡慕;现在有这个机会,自己如果能够学会十八般武艺,走南闯北.当一个英雄好汉。


    2楼2014-09-21 18:15
    收起回复
      1935年夏天至1937年5月(17岁已婚,并育一子),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文化等。其中结识“四眼和尚”,阅读探讨道家修炼之书等;还有一次南老师结识了一个和尚.和尚送给他一部《金刚经》南老师念《金刚经》念了三天,当念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感觉到一片空灵.找不到“我”了.“我”到哪儿去了?南老师放下《金刚经》,不念了,跑去找那个和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境况。和尚一听,表示很惊讶,对他说:“你真了不起、人家修行几十年都做不到,你念了三天《金刚经》就达到这种境界,你就是再来人。”。此时大量阅读佛道修炼书籍,但仍幻想做个叱咤风云的人。
      1937年5月(19岁)到成都,认识钱吉和尚,被钱吉说他“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1939年秋,南先生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屯垦戍边。1941年初,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留任做教官。自此遍访庙宇高人,全面接触佛学。


      3楼2014-09-21 21:52
      回复
        1942年暑假(24岁),由于和灵岩寺传西法师在华西坝的华西大学及金陵大学相识(传西被延请至大学讲“情与爱的哲学”,南怀瑾在金陵大学社会福利系研读。),这年夏天受邀前往灵岩寺,从此结识禅宗大德袁焕仙,拜于门下。(传西法师曾经邀请李源澄到灵岩创办灵岩书院,邀请冯友兰、钱穆、蒙文通来避暑搞研究,邀请袁焕仙来闭关。因此南怀瑾对诸多文化人士均有所交往学习。)


        4楼2014-09-24 16:06
        回复
          1942年冬天(24岁)南怀瑾一人跟随老师袁焕仙到成都三义庙创办维摩精舍,辅助袁焕仙弘扬禅宗,袁师众多弟子不时前来参学。其时而现枯树开花奇景。(因此有46年在南京创办首都维摩精舍并有陈诚陈立夫周宗岳来参叩。)
          《维摩精舍丛书》记载诸多禅门门风,其中对南怀瑾的点评如下:
          怀瑾谛听
          在山数十日,切见诸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老人至喜也。摄其众向道,导其徒回车,风其俦化行方国者,实为怀瑾。而怀瑾律己过严,责人如己,老人至虑也。律己严,可也;责人如己,不可也。何也?律己严,过必远;责人严,众必减。众果减矣,汝纵口如河沛法若雨,其谁辅汝绍隆玄化而导行天下?古人所以有遇风而息之惧也。谚曰:不痴不聋,不可作翁班。子曰:水太清则无大鱼,圆悟勤又尝以示大慧杲者也。统此故,纸怀瑾阅卷自悉,无庸老人重拈。今社会非古也,朋友可借援而不可期以辅汝绍隆玄化,古有之普化克符吾宗家范,今恐无必以无,而现诸有于内则多咎于外,必多尤,咎尤交倾,进程必碍,先哲所谓欲速则不达者也。余意然千圣之心灯,续四生之慧命,不必外期友朋,要在自育一期超士,所以孔子道行,内有颜闵曾仲,不假外交伯玉。原让怀瑾此后念头当改,不然,徒滋烦忧耳。


          6楼2014-09-24 16:08
          回复
            总之,43年(25岁)44年(26岁)45年(27岁)这三个年头,南怀瑾尽阅《大藏经》,还有《永乐大典》、四部备要。以及诸多故事。详见:《五十年来的近事怀师》
            http://tieba.baidu.com/p/139165393
            这篇文章其中还提到很多佛门龙象与南怀瑾老师的交往,精彩无比!譬如:“妈妈在世时,也很喜欢这两句诗,所以曾经对我说过,怀师、谢无量、王恩洋、陈健民、张澄基等等,都是抗日时期在成都佛学界的健者,无论各宗各派,都有他们的踪迹。郼时章嘉活佛也住在成都与怀师很熟,还有来成都弘法的西藏黄教喇嘛如东本格西,阿旺堪布等,曾经为了一句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的问题,闹得满城风雨。据说,怀师与章嘉活佛出面,谈笑之间,解决了这场争端......”
            其实怀师在这一段时期与那位神通具备的风了和尚又不声不响的去过西康、西藏等地,参访密宗各宗各派。为他护法安排的是风了和尚,为他在贡噶呼图克图、根桑呼图克图等大活佛面前翻译的是满空法师,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所有秘藏的法本的是谢子厚大居士家的密藏密本。
              谢老是四川高等法院的首席检察官,同时,据说怀师还有一个始终不愿意亮相的身份就是当年与其青年好友萧天石,都是西康行辕主任贺国光任内聘请的少将参议。他们两人都是最青年的少将参议头衔,因此他能够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而有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但也始终不说这些世俗的事,因为他认为这是无聊的事,正如古人所说『今古茫茫貉一丘,功名自笑澜羊头』。
              在他去昆明之,前又应曾子玉老先生的邀请,到过大竹,去过明未清初鼎鼎大名的襌宗破山海名禅师的双桂堂等地,讲学弘法,这个时候,现还健在的辛亥老人,现年九十八岁黄埔毕业的名将傅渊希,那时还在达县任警备司令。所以怀师在大竹的一些故事,傅老到今一提起来,还很得意。
              他们谊属同门,过了半个世纪,路隔几千里,友道情怀,老而弥笃。每逢年节,我们代表怀师去向傅老致敬或拜年,那便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喜笑颜开的赞叹怀师的往事,以及怀师的学问修养,并感谢他,身在海外,依然随时不忘故人的念旧高谊。由大竹再回到成都,西藏的著名学者活佛贡噶呼图克图正率领一班高徒喇嘛,到了成都,他与怀师因缘特别投契,就在成都的古刹大慈寺,也就是唐代玄奘法师出国之前挂褡的寺院,贡噶活佛特别为怀师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贡噶活佛还亲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付给怀师,在怀师出川的时候,放在我家,妈妈代为保管,可惜这件珍贵希有的文件,也在文化大革命遭劫失去了。


            9楼2014-09-24 16:09
            收起回复
              1946年(28岁)春夏秋之间,南怀瑾秘密的开始了密宗的参访旅程。这里的资料最是稀少而难得。况且还有“神通具足的风了和尚”。
              其时,南怀瑾到了西康贡嘎山,这是二度与贡嘎活佛相见,之后于1946年冬天回成都大慈寺受了贡嘎活佛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此为三度见贡嘎活佛。


              11楼2014-09-27 11:45
              收起回复
                1947年春节(29岁),南怀瑾离开家乡后第二次回家。接着到南京观风,了解如何实施峨眉山许下的大愿。之后到杭州中印庵闭关(通远师弟在此),1948年(30岁)夏秋之际,转赴庐山天池寺之圆佛殿专修静虑,并思如何自处而得暂可栖身之域。秋后下庐山,再到杭州中印庵与通远师弟晤面,经其介绍而认识巨赞法师,并在灵峰寺借住。此处乃法师所主持之武陵佛学院,放鹤亭即在默林之中。同时,再由巨赞法师得识住在黄龙洞之印顺法师。巨赞法师且邀南怀瑾为佛学院僧众讲授禅修之课,此时,通过保密局熟人救了巨赞法师之命。1948年年底通过上海坐船第一次到台湾考察。


                13楼2014-10-05 20:46
                收起回复
                  1954年(36岁),好友萧天石、李执中来访,促成南怀瑾写《禅海蠡测》的念头。是书于1955年出版,书末萧天石评价:迄去冬,因某居士之约而复聚于海滨一陋巷中,破窗尘几,意趣萧然;当力促以重亲笔砚。初不谓然,几劝始诺。曾未数月,遂成斯篇,都凡二十章,钩元提要,探幽阐微,手眼别具,发前人之所未发。全书以禅宗为主眼,而融会众流,归趣大海,虽于从上各家之说,略有损益,要皆言必有宗,指归至当。至若《参话头》、《中阴身》,及《修定与参禅法要》诸篇,则皆古人稳密缄固不肯为人说破者,今皆不惜眉毛,金针巧度。虽小出作略,而其资益于真心向道者,宁为浅鲜?至其提持纲要,语不滞物,思泉坌涌,如山出云,殆今日之广陵散矣。


                  16楼2014-10-06 22:23
                  回复
                    1955年初以及1956春节(37、38岁)两度在基隆龙潭山法严寺开禅七法会,见“基隆七堵龙潭山法严寺禅七法会拾遗记要”以及照片见“南怀瑾先生侧记”。照片上参加者有:詹阿仁、刘中一、谈尔群、杨秀和、张龄、鲁洙。林慈、吕冠、高金澄、黄孟林、柳人汉、陈春、王合、吕简阿敬、陈勉、谢阿花、简游满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10-07 18:38
                    回复
                      也是在1955年左右,开始为杨管北讲经。六年后杨管北才全信南怀瑾,并把他在立法会的车马费全数交给南老的协会使用,由此也有1960年后每年春节在杨管北的北投居士林的禅七活动。

                      杨管北认识南怀瑾经过——杨管北
                      距今十二年前,吾在德国途中,因突患心脏冠状闭塞症,转道返国,息影山居,摒绝妄想,浮云世事,日以读书自遣。流览既多,理有不明於心者益众,乃复涉猎宗教之学,而读佛经。然佛学难通,尤甚於世典。不但翻译辞章之体裁有异,名相与内义尤加隔碍。后国友人之介,得识南师怀瑾先生,晤谈片时,如有所契。从此每周星期六下午,敦请先生莅临舍间,讲授佛学及修证心要,祁寒风雨无间,逾十余寒暑。初由一般佛学而渐及各宗大要,乃至显教密教,禅宗道家,无不圆融普摄,一一加以开示。先生每又随机设教,履加接引,使余得窥心宗,了知本来,原甚平易。复以禅门宗风,将歇於世,乃允所请,常于每年春初,举行禅七法会,亲与敬信者,躬行禅寂,由此获益而知方者,颇不乏人。
                        吾年痴长先生十余岁,人或疑其何以执事之恭、诚信之笃,吾每举韩文公师说,与儒家事师仪礼为对。况释迦弟子,如大迦叶、须菩提等辈,莫不年长於文佛,先哲风规,垂范后昆,为学为道,先须自去增上慢心,犹恐自有惭德。况吾从先生十余年,执经寻讨三教问学,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久而敬之,因非偶然。然先生谦抑自牧,与吾辈交,虽有法乳之惠,而平素惟以友道自处,逊不为师,此犹久而敬之,亦理所固然。先生学问知识之渊博,实不愧为当代通人,此皆有识者所共仰。吾每请其为浩漫无涯之佛学,作一条贯通论,又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学术之源流,作有系统之论述,终因世缘尘累,未遂所愿。今春去秋,先生应刘白如兄之邀,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讲演佛道两家与中国文化。又经《大华晚报》披露一部分讲辞。读者咸欲竟其全文,乃发。心随喜,为之经募印送三千册,用以宏扬中国文化与佛法之胜缘。以吾从先生游久,先生道业思想之端绪,略可概窥一二,本书所述佛道两教学术内容,仅其平生所学,少分之绪论,诚未足以尽其所蕴。然其正学术之视听,敦思维于正道,淑世利人之情,跃然纸上,故敢不揣鄙陋,特为拈出要点,俾知其涯岸。
                        时际浊世,佛学思潮,虽日益扩展,然说理者日众,修证者愈少。学者不趋於时尚而视为哲学思想之研究,即随欧美后期佛学家路线,从事梵文、巴厘文之考证,以为治佛学之正途。孰知五印梵文,今昔大有异趣,不但方言音译与内义变迁甚远,而求证吾国千余年译本之梵荚,荡然无存,据今疑古,漠视中国佛学之价值,殊有未当。后世巴厘文之佛学典籍,大多为南传小乘经典,时代悬隔,传写错讹,虽可资为参考,未必足为证据。况佛法重在行持实证,佛经所说理趣,皆为求证一大事因缘之津梁,如理事分途,使文解义,徒成慧业,则失佛法之宗旨。今先生讲述佛学部分,深入浅出,随机设教,侧重真修实证之要,抽绎佛学要领,汇归心地法门,志在作初学之梯航,为入道之门径。至於属辞比事,语含妙旨,惟在读者好学深思,自可明其大要。
                        所讲道家部分,追朔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之源流,别有见地多不同於俗见。如其反复述说《易经》学系与《书经》学系来源之异同。指陈春秋、战国时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各因方域语文之有别,由於先民氏族传统思想,与历史地理环境之差异。明扬隐士思想与方士学术为道家文化思想之渊源。皆发人所未发,阐释前古沉沦隐晦,开启后学之正思。若失丹道妙诀之明旨,阴阳术数与天地物理之阃奥,恐囿於习见者大笑而却走,惟略发端倪而已。惟所憾者,本书所述,因限於时间,未详其要,犹未尽餍吾人所望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4-10-11 22:41
                      收起回复


                        20楼2014-10-15 18:20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4-16 0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