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尘仙子吧 关注:85贴子:17,583
  • 25回复贴,共1

【影评】大型正史野史综合老剧《满清十三皇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看起这个神片了。骨灰级的。真的是骨灰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了它的片头,听了它的片头曲歌词之后,就有一种盛极而衰,历史沉浮的感慨。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剧讲的就是一个皇朝由山野草民被官逼民反,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到盛极而衰,被世界进步史击败腐朽的故事吧。
这个剧综合了整个清朝的正史和野史。逻辑清晰,发人深省。虽然几十年前的制作水平确实没有今天的好。但是凭借强大的历史背景,它可以说比现在的清宫戏好得太多了。


1楼2014-09-21 20:51回复
    3、舒尔哈齐。一个志大才疏的牺牲品。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世上很多枭雄大都不能共富贵,只能共患难。越王勾践如此,努尔哈赤也是如此。开国君主尤其是这样。
    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凡事也不能认定就是其中一方面的错误。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舒尔哈齐就是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舒尔哈齐是个猎户,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驰骋在山川河流间过点惬意小日子的猎户。从这点上来说,他的确是没有努尔哈赤那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精明风采。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草根屌丝,一个开心了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东北汉子。
    古锊城祖父和父亲被杀之后,他没有像努尔哈赤那样既有复仇之心,又瞻前顾后。他就像所有热血涌上脑的汉子一样,心里只有复仇这一个目标,可谓心无旁骛,不做二选。虽然他没有努尔哈赤那样有先有后,有谋有略,但是他这颗热忱的心是不可否认的。
    他急于报仇,更像当时所有草根人士一样,希望自己那个已经继承了祖父大家长位子的大哥努尔哈赤来带领家族去报仇。虽然其中遭遇到很多挫折,但是这个耿直的汉子一直跟随着自己认定的这个大家长。可能这就是大家口中说的,因为贫贱到没东西可以计较,所以兄弟之间格外团结。
    他跟着自己的大哥东征西讨,比起努尔哈赤那样借此扩张势力的野心,我相信舒尔哈齐更乐意是为自己的亲人报仇,为自己的族人报仇,更乐于看到自己的家族在大家长带领下强大起来,不用遭人白眼,不用受人欺压。这是一种非常草根的心态。
    但是上天不会白白送给一个人太多的胜利的。努尔哈赤带领着部族东征西讨建立强大的势力之后,两兄弟之间却多了很多可以计较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两个人都变了。努尔哈赤真正把自己当作了首领,不止是一个部族的首领,而是在所有八方来朝的赞叹声中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而舒尔哈齐,天真地认为自己既然和努尔哈赤是亲兄弟,又曾经跟着他东征西讨,自己就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此享清福当大爷。他天天饮酒作乐,甚至于为此玩忽职守。我想在他的心目中,江山就只是需要一味地抛头颅洒热血就可以了。而打完之后,能够活下来的话,就该享受自己的功绩带来的丰硕成果。
    这个很像当时普通猎人的简单思维,只要努力猎杀猎物,如果猎到了,战果颇丰,就可以享受一顿美餐,甚至卖了可以换得很多想要的东西。至于下一次的美餐,那就得等到这次享用完之后,有了力气再去猎杀。
    这个想法相当的屌丝。可谓是头脑简单得很。可这个时候努尔哈赤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他这样空有一腔热血的屌丝弟弟了。他需要真正能够帮他的人。他分封大官给手下的五大臣,也派给他们各种各样的任务。却唯独忘记了这个老是喝酒误事的弟弟。
    舒尔哈齐不懂哥哥的意思,天真地以为哥哥已经摒弃了自己,甚至是看不起自己。于是他跑出去散心,开始更钟情于饮酒作乐,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直到努尔哈赤开始注意到自己这个弟弟,开始为弟弟的事情头疼。
    从上面来看,舒尔哈齐是真的不堪重用。他的思维和安费杨古,费英东等五大臣不同。安费杨古他们五个是比较有战略头脑的人,即使没有努尔哈赤那么思维敏捷,至少也知道听命行事。可舒尔哈齐不知道是不是以为自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就可以跟其他人不一样,他的自以为是和叛逆情绪总是在不时地鼓噪他自己。
    这点上我相信努尔哈赤曾经有心要栽培弟弟。人普遍都会有这种想法,不管外人再怎么可靠再怎么好,他们终归是外人,总比不过自己的亲弟弟是自己人好。可惜,这个时候两人之间实在隔膜了太多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自己越变越强,看着弟弟显得越来越渺小了。
    舒尔哈齐后来有一段时间是因为这种心结被李成梁利用,跟努尔哈赤开始想着要分家单过。偏偏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自己也是被高高在上的权利熏得太久了,再也无法容忍舒尔哈齐的分裂行为。于是问题一触即发。
    看到后来,怎么说呢,这两兄弟纷纷都以为对方变了自己没变,从而产生隔膜和心结。但其实是两个人都已经变了,只是大家方向不同。努尔哈赤从屌丝变成了天子,他拥有的雄才伟略和长远目光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舒尔哈齐则只是从屌丝变成了暴发户,虽然富裕了,饱暖了,可是屌丝还是屌丝。
    于是,两个人都纷纷在想,我们是亲兄弟,我还是那样用心待你,为什么你却要这样待我?实则是他们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相联,需要彼此了。但我相信,如果历史最后注定努尔哈赤是兵败逃亡,重新变成一个屌丝,他和舒尔哈齐又会亲密地抱团取暖的兄弟。每天白天外出狩猎,晚上回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吃顿和和乐乐的团圆饭,红白喜事都能同喜同悲。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4楼2014-09-22 10:08
    回复
      4、孟古哲哲。一个悲运的女人。
      《满清十三皇朝》是一部历史大剧,爱情成分还没有亲情友情高。它甚至连历史人物每人给个镜头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有功夫给谁一个爱情特写。当然,这也可能跟努尔哈赤屌丝时所有人爱搭不理,逆天时所有人高攀不起有一定关系。总而言之,这部剧如果你是冲爱情去的,那就还是省省吧。他是逆袭的纯爷们,跟苏和雷没什么关系。
      不过,鉴于她是皇太极的生母,我还是萝里挑花,简单说一下吧。
      孟古哲哲可以说是算得上有名有位的了。但事实上她却也是一个悲剧的女人。
      我不知道历史上努尔哈赤是不是真的如电视剧里那么爱她。但我知道她作为一个部落送给另一个部落的礼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尤其还是两个部落之间老爱互掐的。一掐起来,娘家当她是泼出去的水,夫家当她是无间道。
      这个历史设定本身就决定了这个女人一个必须纠结死的结局。好在孟古哲哲也算比较豁达,她知道自己已经是建州女真的媳妇,就该事事帮衬着丈夫。但是,她对娘家也不能说是六亲不认了。她也曾经极力周旋在娘家三个哥哥和丈夫之间,希望三个哥哥不要太咄咄逼人,也希望努尔哈赤能够看在她的份上不要太计较。
      谁知,努尔哈赤是聪明人,听媳妇话跟党走了。她的三个哥哥倒一点都没有辜负叶赫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遗传基因,个个都是愣头青,脾气暴躁之余还有点不作不死的样子。
      有这种哥哥,她也算是被坑苦了。最后,她只好不再干预这些了,只是为她的三个兄长求了努尔哈赤一道免死金牌,希望努尔哈赤念在自己伺候他这么多年的份上,将来饶过她三个兄长一命。
      努尔哈赤第一次击败扈伦四部联军,擒获叶赫部孟古哲哲的兄长时,孟古哲哲曾飞骑赶来求情。无奈当时那个愣头青实在是不做不死,一通嘴遁之后终于被恼怒的努尔哈赤挥刀斩杀。实为火影忍着鸣太子的至佳反例。
      孟古哲哲这媳妇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也知道自己哥哥不做不死的情况,所以没有责怪努尔哈赤。反而更加一心一意地待他,甚至是舒尔哈齐跟努尔哈赤兄弟不和时,她也力劝丈夫要团结这个弟弟。可能她自己也是被三个哥哥误会,所以对此深有感触吧。
      但是人心总是不能不纠结的。更何况自从自己的一个哥哥不做不死之后,另外两个哥哥仍然还在误会自己,跟自己的丈夫互掐,而且是掐得更厉害,误会得更深了。孟古也算得上是在这其中被纠结死的吧,死的时候还挺年轻。
      努尔哈赤后妃无数,其中很多都像孟古一样是各部送来的礼物。但是努尔哈赤却是最爱孟古的。除了因为剧中曾有过她小时候救过从李成梁手里逃难的努尔哈赤之外,相信也是跟她的这种贤良淑德分不开的。
      在孟古死后,努尔哈赤攻打乌拉和叶赫时,叶赫曾经迫于威慑要把另外一个叫代古的妹纸送过去。但努尔哈赤见到信函之后,竟暴怒地拍案而起,大喊一句“没有人可以代替孟古”。说实话,在《满清十三皇朝之努尔哈赤》这部分后宫妃嫔普遍不太有存在感的二十一集里,男主角大喊出这样一句话,实在让我为之一震,也着实有些感慨万千。似乎比起那些言情剧里一万遍念经似的的“我爱你”,更加有意义。
      孟古哲哲这女人在这部剧里的存在感只因贤妻良母。没有见人就只会抡大耳刮子的个性女屌丝风格;也没有什么能文能武能穿越的现代高端女性的个性;更没有什么上通如来上帝,下救黎民百姓的博大胸襟;最多也就会弹个小琵琶自娱自乐,然后相夫教子。但我却觉得她是一个十分闪光的女性人物。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最需要的女人。
      另外比较让我纠结的就是国语翻译。好好的孟古哲哲让你翻译成孟古姐姐,您老真是辛苦了。我知道粤语哲哲跟姐姐发音像,但是您就不能念在努尔哈赤比孟古大这么多,喊她孟古姐姐实在有伤大雅的份上,去稍稍抽点时间翻翻历史书,或者嫌烦百个度吗?


      5楼2014-09-23 23:22
      回复
        5、褚英。让我坚信烂泥扶不上墙还真是扶不上墙。
        努尔哈赤对褚英,可谓真的是抱有很大的期望。想想当初努尔哈赤还是屌丝时,曾想给他取名字叫阿善却被自己继母否定时的难过表情。再想想作为长子,努尔哈赤头一个想到立嗣的就是褚英,甚至于后来大臣纷纷不服告状,努尔哈赤也一意孤行认为是大臣们对褚英不服,而没有把这个儿子本身往坏处想。
        但是褚英真的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啊。
        中间有一段时间,曾有一个众阿哥在书房读书的段子。老师龚正陆曾引用孟子的仁政言论,众阿哥中却唯独褚英反对。他认为治国宜用重典,并且是不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龚正陆想要纠正他这种思想时,他却还不以为意,为自己的这番颇有“英雄”气概的言论自豪。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人是生错了地方,他应该生在叶赫部,而不应该是努尔哈赤的基因造就。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吧。
        之后,成年的他出现在舒尔哈齐的军事指挥下,当时他不肯听从帅令,我以为是因为舒尔哈齐本身就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谁知道帅印一落在褚英自己手里,他也是第二个舒尔哈齐。甚至比舒尔哈齐更甚。他和舒尔哈齐一样都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自己认为是怎样,别人就要照做,不照做就是反对自己,就应该是自己的敌人,是自己要击败的对象。
        这种简单粗暴的想法,最后化成了他叔公龙敦误导他的一句话:部下就像马,是贱的,越用鞭子抽,它才会跑得越快。
        以至于之后褚英的一系列一意孤行,对善意劝解的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话置若罔闻,甚至认为他们就是不服自己的马,必须要用鞭子拼命地抽。
        当然,人不是马。所以,最后五大臣和四大贝勒都不干了。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我想如果是个还有点脑子的人,就应该会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了。但褚英显然就是这种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简单粗暴,笨到无可救药的人。
        面对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弹劾奏章,面对自己父亲的质问,他居然还趾高气扬不知悔改。我相信,当努尔哈赤看到那些奏章,再听到他为自己分辨,乃至于搬出自己那套简单粗暴的想发时,心里应该是相当难过的。
        养不教父之过。褚英自出生之后,努尔哈赤就一直没有认真关心过子女的问题。当时他在忙着起兵,报仇,扩张等等各种宏图大业。唯独却没有想过自己的继承人应该怎样培养。但是当他年纪开始大了,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人已经定型了,改不过来了。
        这个不知道是风水问题,还是他们真的是太忙了的关系,从康熙下来的皇帝就一直犯这种毛病。都是生了,让后宫养着,让他们自由发展,然后一箩筐大致挑一挑。挑中了倒还好,挑不中整框都打成一团,然后胜者为王。然后再继续下一个循环。这样的循环下来,一个国家能吃得起几回折腾?一代不如一代逐渐衰落那是必然的。
        努尔哈赤还算是比较有气概的。面对这个扶不起的儿子,他毅然决定壮士断腕,以绝后患。他把褚英关了起来。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希望儿子能反省一下,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失,能够改善一下自己的行事作风,然后再出来,就算当不了继承人也能有一番作为的。
        偏偏天不从人愿,褚英既然是个头脑思维简单粗暴的人,要他拐弯已经是很难了。更何况是让他自己面壁思过。褚英在被关的这段时间里,还是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在挑别人的错误。他认为是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错,是努尔哈赤的错,之中唯独自己没错。于是积怨越加深刻。
        最后,甚至还受龙敦唆摆玩起了巫蛊之术。看到这里我真想赏他个大耳刮子,让他撒泡尿先照照自己。巫蛊之术且不论有无,就算真的有,凭您这平时从不积善纳福的修为您玩得起吗?您老也只能是作法自毙的份了。
        果不其然。这家伙刚刚在作法,努尔哈赤好心来看儿子过得怎么样了。结果看到这个……


        6楼2014-09-23 23:57
        回复
          本吧第一大型剧透贴【点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24 07:58
          收起回复
            7、皇太极。机关算尽太聪明。
            本来这句话是形容红楼王熙凤的。不过,《满清十三皇朝》看到皇太极这部分,我突然想用这句话来形容他。
            皇太极并不是他的本名,虽然这剧里也犯了这个错误,但是这个一听就知道只是个称为,不是真名。皇太极的真名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从其他一些旁支末梢推测可能是叫“hekan(贺阚)”。当然,我们这里并不需要太纠结他的名字,反正知道他是谁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还在位的时候,皇太极和代善是众人心目中最有竞争力的汗位继承人。当然,最后努尔哈赤选择四大贝勒协同八大和硕贝勒共同执政是一个任何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从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利用遗命的事情逼大妃阿巴亥殉葬,我们是可以从中看出来的。
            剧中虽然并没有明确播放出努尔哈赤当着阿巴亥和第一个赶到的皇太极面前说一命是什么,但是从后来皇太极拥护阿巴亥宣告遗命,并说出要阿巴亥殉葬,且阿巴亥并不否定的情节来看,这两个努尔哈赤死时唯一在身边的人之间,可能是已经达成了某种交易。
            极有可能是:皇太极拔刀逼迫阿巴亥,但是阿巴亥机智地跟他谈起条件,要求他照看自己的三个儿子,而她自己则愿意永远闭嘴,消除皇太极的后顾之忧。不过,这些都是猜测,我们也只能大致看个热闹。
            事实是阿巴亥的确让皇太极逼得殉葬了,而皇太极也成为正式的汗王。虽然当时是四大贝勒和八大和硕贝勒共同议政,但实际上这个位置还是被他拿到了。
            之后,他就开始一系列自己的政策。恩泽来投靠他的汉人,建立各种制度,从这些政治角度来说,皇太极确实是个有权谋的人才。这点连当初拥立他的代善也承认。可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八大和硕贝勒和同为四大贝勒的阿敏,莽古尔泰开始纷纷脱离了努尔哈赤的威慑原形毕露。
            代善在拥立皇太极之前就曾经预言过,这个国家在努尔哈赤过身之后,可谓是内忧外患。因为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一炮所伤,然后病死的。所以他生前的最后一仗是败绩,这足以打击当时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极大的士气。另外,在后金的很多战将大臣包括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很多都是因为信服努尔哈赤本人,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要面对的自然就是他们拥兵自重,手握重权随之而来的不听话的问题。而且,当时在后金因为战乱多年,关外地域问题粮食少收,遭遇阴雨干旱容易闹饥荒,又有满人和归顺的汉人种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可谓是一波接着一波。
            所以,大智若愚或者说真的懦弱无能的代善避开了,这个需要跟别人共同掌权,又要担当一切责任的汗位,他避之不及。
            阿巴亥殉葬,代善让贤,多尔衮等还小,皇太极当然就兴高采烈地登上皇位了。之后他虽然有很多的政策上的建树,但也经常行差踏错。可能袁崇焕当时真的是这老小子的克星,遇到袁崇焕,皇太极就三天两头吃败仗。阿敏和莽古尔泰又各自有心机,可谓是让皇太极吐血之至。唯一能帮上忙的,除了代善和范文程,还有后宫经常无心提点的布木布泰,就只剩下一个乍看之下是好兄弟的多尔衮。
            最后,阿敏被关,莽古尔泰被削,其他贝勒也大多被皇太极的加强中央集权而削的削,贬的贬。但是,唯独是一个多尔衮却越做越大。皇太极信任这个弟弟,但野史曾说皇太极很可能也是死在这个弟弟手里的。
            事实上多尔衮和皇太极也还真的挺像,你害死我妈,我也不放过你。你抢汗位,最后连你儿子都得叫我爹,你老婆都得送给我。最后福临继位,多尔衮母子也被移出太庙,褫夺封号。
            总之就是那一句话,一场戏你来我往,到最后也不知道谁胜谁负。算来算去,还是把自己都搭了进去。


            9楼2014-09-26 00:16
            收起回复
              朋友,2002年我在优酷看正版满清十三皇朝原版电视剧,片头字幕;本故事纯属虚构?现在2014年在看片头字幕本故事纯属虚构这句话删除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5-20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