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二十一岁那年,一位法国女音乐家从老远的巴黎到了他的家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请他作一首钢琴协奏曲。这位女士名为Mile Jeunehomme,是一位钢琴高手。受到她的感染,莫扎特作了第九首(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即K二七一),石破天惊!从这一曲起,莫氏进入他的创作黄金时期,历久不衰达十四年(那是说,直到他逝世为止)。
莫氏在幼年时的天分表现,史无先例,但他真正成为一代宗师,还是得力于他二十一岁的「K二七一」及其后创作生涯中的大量作品。如果莫氏没有这些后期作品,充其量,我们只会记得他是一个神童,而天下的神童何其多也!
我为这昙花突然盛放的现象想了好一阵,所得的结论有三点。一、莫氏自小受到严格的训练,到了十七岁,对各种乐器及作曲的法门融会贯通。二、到了二十岁,神童不再的日子,他的音乐思维进入了自己的广大原野,自己的世界,四顾无人,可以独行独断地思想。三、某些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意如潮,一发不收。
得到了以上「三个步骤」的关于天才的结论,我不由得要引证其它天才的经验来比较一下。从经济学的史密斯、马歇尔,到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到绘画的梵高、维斯……细想他们的创作历程,都不谋而合地有同样的「三步」曲。我自己曾经起码有过两次类似的经验,是值得一谈的。
第一次的经验,是在摄影那方面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对黑白的黑房工作,控制自如,而拍摄时只用一部相机,一个镜头,熟能生巧。这做到了第一步。一九六五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我自觉不称意,决定以摄影散散心,于是一连三个月,每天跑到不见游人的园林中,从早到晚,静坐遐思,进入了一个四顾无人的广大原野。这是第二步。在园林中坐了十多天后,突然思如泉涌,如痴如醉之间,佳作信手拈来。这是第三步。
在经济学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从一九六一年起,我深研价格理论,到了一九六六年就觉得融会贯通。六七、六八年间,我住在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学生宿舍,自觉年龄上比一般学生大上好几年,就喜欢独坐于自己的狭窄房间里,独自遐思,进入了自己的思想天地。再跟着就是创意层出不穷,不能自已。
假若以上所说的三个步骤是可靠的话,那么数之不尽的人都可能是天才。但天下的「蠢才」多的是,究其原因,他们没有真正尝试过发掘自己的长处,没有按如上所述的三步行事,甘于以「蠢才」了结一生。
你想不想过一下天才之瘾?如果想的话,第一步是要把有关的技术及知识搞得融会贯通。这一步,不容易,但只要痛下苦功,再蠢的也有机会办到。第二步是在思想上能够走进四顾无人的原野。这一步,说易甚易,说难极难。我自己就觉得易如反掌,因为我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变得听而不闻,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但在另一秒钟内却可从自己的世界里跑到朋友之间,高谈阔论起来了。
创作可以受到朋友的感染、影响,但创作时是要在自己的原野上思想的。
来无影、去无踪的创意层出不穷的第三步,是「天」意了,不可强求。我认为,做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的事是总会发生的。可能有些人得其一、二而不得其三,但这样的例子似乎不多见。要像莫扎特那样当然不可能,但昙花大可半现,过一下半个天才的瘾也不错吧。
世上天才凤毛麟角。我认为这个现象,主要是因为天下间大多数的人没有尝试 过——或没有机会尝试过——走上述的第一步与第二步,而这两步即使非天才也可以办到的。
是的,你可能是天才。不信的话,你不妨试在某造诣上痛下数年苦功,然后在思想上走进一个四顾无人的原野,把手指交错着,等待上帝的赐予。
莫氏在幼年时的天分表现,史无先例,但他真正成为一代宗师,还是得力于他二十一岁的「K二七一」及其后创作生涯中的大量作品。如果莫氏没有这些后期作品,充其量,我们只会记得他是一个神童,而天下的神童何其多也!
我为这昙花突然盛放的现象想了好一阵,所得的结论有三点。一、莫氏自小受到严格的训练,到了十七岁,对各种乐器及作曲的法门融会贯通。二、到了二十岁,神童不再的日子,他的音乐思维进入了自己的广大原野,自己的世界,四顾无人,可以独行独断地思想。三、某些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意如潮,一发不收。
得到了以上「三个步骤」的关于天才的结论,我不由得要引证其它天才的经验来比较一下。从经济学的史密斯、马歇尔,到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到绘画的梵高、维斯……细想他们的创作历程,都不谋而合地有同样的「三步」曲。我自己曾经起码有过两次类似的经验,是值得一谈的。
第一次的经验,是在摄影那方面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对黑白的黑房工作,控制自如,而拍摄时只用一部相机,一个镜头,熟能生巧。这做到了第一步。一九六五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我自觉不称意,决定以摄影散散心,于是一连三个月,每天跑到不见游人的园林中,从早到晚,静坐遐思,进入了一个四顾无人的广大原野。这是第二步。在园林中坐了十多天后,突然思如泉涌,如痴如醉之间,佳作信手拈来。这是第三步。
在经济学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从一九六一年起,我深研价格理论,到了一九六六年就觉得融会贯通。六七、六八年间,我住在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学生宿舍,自觉年龄上比一般学生大上好几年,就喜欢独坐于自己的狭窄房间里,独自遐思,进入了自己的思想天地。再跟着就是创意层出不穷,不能自已。
假若以上所说的三个步骤是可靠的话,那么数之不尽的人都可能是天才。但天下的「蠢才」多的是,究其原因,他们没有真正尝试过发掘自己的长处,没有按如上所述的三步行事,甘于以「蠢才」了结一生。
你想不想过一下天才之瘾?如果想的话,第一步是要把有关的技术及知识搞得融会贯通。这一步,不容易,但只要痛下苦功,再蠢的也有机会办到。第二步是在思想上能够走进四顾无人的原野。这一步,说易甚易,说难极难。我自己就觉得易如反掌,因为我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变得听而不闻,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但在另一秒钟内却可从自己的世界里跑到朋友之间,高谈阔论起来了。
创作可以受到朋友的感染、影响,但创作时是要在自己的原野上思想的。
来无影、去无踪的创意层出不穷的第三步,是「天」意了,不可强求。我认为,做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的事是总会发生的。可能有些人得其一、二而不得其三,但这样的例子似乎不多见。要像莫扎特那样当然不可能,但昙花大可半现,过一下半个天才的瘾也不错吧。
世上天才凤毛麟角。我认为这个现象,主要是因为天下间大多数的人没有尝试 过——或没有机会尝试过——走上述的第一步与第二步,而这两步即使非天才也可以办到的。
是的,你可能是天才。不信的话,你不妨试在某造诣上痛下数年苦功,然后在思想上走进一个四顾无人的原野,把手指交错着,等待上帝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