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篇》随笔
文中有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部分的看法是以圣人,天地作为主语思考,然而,后文的言论是劝解少说少作,但是天地,圣人本来就是这样,那后文又是对谁而说?很明显,是读者。既然是劝,那自然有例证,而以天地,圣人作为主语思考,反而是用来凸显万物,和百姓的渺小,这并不属于道的风格,对道而言,空间大小,数量的多寡都是没有意义的,最主要的是,并没有说明多言和多做的例证。于是我换个思路,把万物和百姓作为主语,那就是,天地不仁,万物以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以为刍狗。以为之间,省略的是万物,百姓本身。直接来说,万物运行,祈求天地的仁爱,百姓所作所为,也是为了圣人的仁爱。这其实是一种献媚,算是多言多做的例证,它们并不是因为本性如此去做,而是一种交换行为。而且如此思考其实也符合,利来利往的现实问题。跟着是不仁的评价,万物百姓对圣人,天地的总结,说白了就是感到不满,又用刍狗的形容,解释了不仁的原因。刍狗本意是祭祀物品,万物都属天地,用万物来献给天地,这挺强盗的。再一个圣人也是百姓,把百姓献给百姓,这也很强盗。对万物百姓而言,有能力的情况下给予强盗的反馈,有好事嘛?所以反馈的接受者自然对于此类总结是不仁。当然这属于是论证过程自然会显得繁琐。总结就是天地无受,圣人无享,诸事归己,自作自受。当然,有人可能会用苦难人来反驳我,其实我也可以回答,答案在国歌里面。(格局大了

)
灵感上来了多说几句

,橐龠应该是风箱,而且也符合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描述。中间是空的但是并没有塌陷,使用它时有风吹出,却不会枯竭。这也符合天地的表像。因为时代跨度的问题没法还原真相,只能尽量接近,用数学的极限来举例,无限接近却不等于。有种方法是用当下去模仿。道德经相当于一堆滤镜,我用来看这个世界不同的形态,挺合开篇的道可道的建议。而且也符合对于道德经的解释为什么千人千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道德经他们能明确自身形状,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能是一元的,也能是辩证的,既能唯物也能唯心了,能当兵法用,也能当政治教材,甚至能修仙(当然这是话赶话瞎扯一句了)。这属于是所求则应了,但也不是坏事,活得明明白白也是能力很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