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家族吧 关注:27贴子:816
  • 1回复贴,共1

刘备袭益州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时期,刘备袭取益州之事,史上历来对此有争议,部份人士借此指责刘备不够光明正大,有损道义,其实这是完全不公正的评价。 
   
  首先,先看一下刘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否有对不起刘备的地方。早在建安13年,曹操南征刘表,当阳击败刘备之后,刘璋向曹操给物遣军,向曹操提供援助①,这在实质上已成为刘备的敌人,因此,从这时起,刘备攻打刘璋,没有任何违背道义的地方。 
   
  再看一下刘璋这个益州牧是如何得来的,刘璋是子承父业。那么刘璋的父亲刘焉是一个什么人呢?又是怎样担任益州牧的呢?刘焉最初是向朝廷要求担任交址牧,但朝廷尚未作出最终结果之时,他听说益州有天子气,便改主意前往益州,正赶上益州方面出现谣言,刘焉便得愿前往益州,在安定益州之后,刘焉便有不臣之意,“造作乘舆车具千馀乘”,他这个想当天子的意图被刘表知道了,便向朝廷进行揭发检举,汉献帝因此还派刘璋前往益州,警告一下刘焉,而刘焉却趁机将刘璋留下。而刘焉与他的大儿子刘范又与马腾勾结谋反,后来事败,刘范因此被杀,实际上,刘焉这个时候已经是汉朝的反贼②,而刘璋在他父亲死后,接任益州刺史,并领益州牧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益州这块土地,根本就不是刘璋所有,而是刘璋所窃居,刘备后来袭取益州,这是攻打反贼,有功于朝廷。 
   
  因此,刘备夺取益州是师出有名,至于手段是否光明正大,接下来再论,要知道刘璋本是刘备的敌人,刘备对敌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这都可以原谅。无论如何,与曹操接受张绣投降后,却纳其婶娘,后又阴谋除掉张绣,接受袁谭投降,以政治联姻的手段稳其心,然后又攻打袁谭;以及孙策再与曹操政治联姻后,阴袭许,孙权与刘备结盟后,偷袭荆州相比,刘备此举都要光明正大得多。无论刘备在夺取益州方面如何不择手段,也轮不到曹粉与吴粉来指责其有损道义。有些人就是允许自个身上脏,却容不下别人身上有半点污渍,这是什么道理? 
   
  回过头,咱们再看看刘备夺取益州是否有欠光明正大。刘备是如何进入益州的呢?首先是刘璋先伸出橄榄枝,邀请刘备帮忙打汉中,并抵御曹操。那么刘备是否有意趁机拿下益州呢?通过史料分析,刘备夺取益州之心是有的,但是否会趁机下手呢,答案却是一个不字。 
   
  首先,在刘备与刘璋在涪会面时,张松与庞统建议,趁机杀掉刘璋,这样便不费吹灰之力,夺取益州③。但被刘备拒绝,说这是大事,不能仓卒,并向庞统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因此,可以看出刘备此次来益州一个目的是树立恩信,是否借机发动战争,夺取益州反到是届时视情形而定。而之后的行动也证实了这一点,“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其次,在看一下刘备决定攻打刘璋时的情形。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到了葭萌之后不久,转过年来,孙权向刘备呼救,这时刘备对刘璋说,张鲁是一个自守之贼,不足为虑,孙权与刘备是盟友,倘若不去救,曹操打败了孙权,危害远胜于张鲁,要求回荆州,并提出要兵1万及军资,这实在是合情合理,刘璋的反应较为平淡,不说不给,只是给兵四千,军资减半,这时张松着急了,向刘备写信,说此时正是吞并益州的良机,怎么能能走呢?结果事发,被刘璋给杀了,而且刘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来一个关门打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是没有其它路可走,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发动战争。 
   
  有人说,刘备所谓的回军荆州,是他的计策,根本不是真心,并拿出《庞统传》为证。咱们看一下三国志就这一段是如何记载的,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1楼2008-03-01 04:22回复
       
      庞统的中计恰好与刘备向刘璋提出回军荆州的要求相符,于是乎,有些人立马发挥出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展罗织罪名的雄姿,称刘备提出回荆州就是刘备发难的时候,刘璋关门打狗是正常还击之举,企图将刘备的罪名坐实。其实单凭《庞统传》根本无法断定,庞统献此策的时间,结合一下先主传。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 
       
      刘备杀杨怀是在刘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之后,而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又是刘璋斩张松以及向刘备提供资助之后,而刘璋斩张松以及向刘备提供资助又是在刘备要求回军荆州之后。而刘备杀杨怀的直接原因是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而且庞统中计是对杨怀、高沛称荆州有急,欲还救之,而不是向刘璋说回军荆州,这就充份说明,庞统此策是在刘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之后提出的。 
       
      有些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庞统献计是在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之后,那他的上计,还有什么用呢?因为这时刘璋有了防备,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后来钟会邓艾伐蜀,邓艾偷袭成都时,刘禅已知道魏军攻打蜀国,蜀国也有防备,结果邓艾还是偷袭成功,这就说明,即便刘璋加以防备,刘备也一样有可能偷袭成功。庞统此计说得明明白白,刘璋不武,又素无预备,指的是,刘璋武备松懈,以前从来没有防备,这个素字就说明刘璋没有防备是以前的事情,如果庞统此计是在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之前,他应该这么说,刘璋不武,又无预备。刘璋与刘禅在防备益州上很有相通之处,而庞统的上计完全可以媲美于邓艾偷袭成都的计划。 
       
      但这些人还是不死心,对此依然不依不饶,说倘若庞统献计是在刘璋是关门打狗之后,那么杨怀、高沛还能傻乎乎前来,以至于被刘备杀了祭旗?其实这也是不仔细读史的缘故,庞统说杨怀、高沛既服刘备英名,又喜刘备之去,这一定会来的。大家请站在此二人的地位一下,在他们的眼中,孙权向刘备求救,荆州已是岌岌可危,刘备这时提出要回荆州是合理之极,哪会腾出手来打益州,而这时刘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想攻打益州已毫无可乘之机,连回荆州都比较困难,他俩又是一向主张让刘备回荆州,那么召二人前来,定是相商如何让刘璋放一条路,令刘备回荆州的事,那么他们二人放松警惕,前来见刘备实在是合情合理。话说回来,倘若刘备向刘璋提议回军荆州是一条计策,为何张松信以为真?难道张松傻吗?据裴注,张松此人有才干,且过目不忘④,这么一个精明人会在关键时刻犯傻?那么在张松与刘备有默契的情况下,刘备说回军荆州,张松为何还要写信?总不能只允行张松犯傻,却不容杨高二人放松警惕?相较于张松犯傻,杨高二人放松警惕的可能性却是更高。 
       
      最后,看一下刘备一向的所作所为。在徐州,陶谦死后,徐州迎刘备,刘备开始尚且推托不行,建议让袁术接管徐州;在荆州,诸葛亮曾建议刘备攻打襄阳,刘备不忍心,占据荆南诸郡后,还是表刘表的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在刘琦死后,方才正式领荆州,而且有史料记载,刘表死前,曾表刘备为荆州刺史,并有意将荆州相让于刘备,而刘备不肯,这些史料共有三条,虽然裴松之对大部分持否定态度⑤,但亦有一条未反驳的史料⑥,况且刘表所说“我儿不才,诸将零落”却是事实,而且有史料记载,荆州人士多归先主⑦,在这种情形下,刘表作出这一决定,也不是不可能之事,所谓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与荆州相邻的江东,对此事也是有所了解,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江东有意与刘备结盟⑧,说明在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已是一个相当大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尚且不肯攻打荆州,为何偏偏益州之事,有人就一口咬定,刘备当时进入益州,一定会趁机攻占呢?而且之前,在下已经提及,刘备在培时,不肯杀刘璋,原因是初入他国,恩信未著。而之后攻打益州时间相隔不久,恩信也就是在葭萌有所建树,相对于整个益州,还是恩信未著,那么之前刘备因为恩信未著,不肯杀刘璋,之后就不顾恩信未著,前去攻占益州?


    2楼2008-03-01 04: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