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人民苦难和奴隶制度的揭露。“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民膏”。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剥削阶级的穷奢极欲,必然导致农民破产,民不聊生,人民“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嘲顽石诗”中的“白骨如山”,就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真实反映。
由于直接描写人民的贫困,有悖于所谓的“盛世”,会招致朝廷的封杀,因此作者对人民的苦难着墨不多,而更多地通过贵族的奢侈从侧面来反映人民的贫困。贵族的奢华和人民的贫困,就象“风月宝鉴”的两面,一面是佳人,一面是白骨。一面是奢华糜费,一面是白骨如山。作者在极力渲染贵族生活的奢华时,又用寥寥几笔描绘人民的苦难,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刘姥姥进贾府乞讨就是这一表现手法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对于作者描写人民苦难的寥寥数笔,绝不能忽视。它们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反映人民的苦难,揭露清代的黑暗。
刘姥姥是为数不多的属于大观园以外的人物。她是因家里没吃的“忍耻”到贾府乞讨的。她的女婿务农,女儿做杂活,非病非残,亦非游手好闲之辈,为什么沦到乞讨的地步?原因无非是无土地,地租高。所以刘姥姥一家是作者塑造的贫困农民的典型。
第四十一回的回目是“怡红院劫遇母蝗虫”。林黛玉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看似作践、戏弄刘姥姥。其实这里大有深意。因为作者同情人民的苦难,因此不会讥笑到贾府乞讨的刘姥姥。在第四十二回,作者借薛宝钗之口说道:“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明确指出“母蝗虫”是“春秋笔法”。那么“母蝗虫”有何深意呢?
原来,古代闹饥荒,饥民大量逃荒,犹如铺天盖地的蝗虫,故有“饥民如蝗”的比喻。到贾府乞讨的刘姥姥,正是饥民的一员。作者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 用的是春秋笔法,揭露的是当时“饥民如蝗”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谴责一席宴吃掉农民几年粮的饕餮之徒。所以蒙本在此侧批道:“触目惊心,请自思量。”“饥民如蝗”,所以“触目惊心”。否则为什么“触目惊心”就不好理解了。
第六十一回写道:
柳家的忙丢了手里的活计,便上来说道:“……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
贵族阶级“肥鸡大鸭”吃腻了,而人民却是连草根都吃光。这正是“民皆饥乏,草根木皮,掘剥几尽。……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籍”的真实反映。
推行奴隶制,是清代最黑暗的一面。因此,红楼梦把对清代奴婢制度的控诉作为主要内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的故事,也就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悲剧命运。脂批就把大观园称作“葬花冢”。蒙双行夹批:“至此方完大观园工程公案,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第18回)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是对清兵掠民为奴的描写,与“车儿载入营中去,从此爷娘千万里”、“爷娘妻子驱为奴,死生何处收骨肉”的情景完全一致。
可见作品是通过大观园里的奴婢悲剧来反映天下女子悲剧的。荣府一家,上上下下三、四百丁,绝大部分是奴婢。贾宝玉身边有多少奴婢,他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愿意卖男鬻女?如袭人就是因家里“没饭吃”时卖身为奴的,而且卖的还是死契,不能赎身的。因此贾府“僮仆成林”就是当时贵族家庭的缩影,而在贵族家庭“僮仆成林”的背后,就是千千万万农民的破产和走投无路。
第六十回写道:
春燕笑道:“妈,你若安分守己,在这屋里长久了,自有许多的好处。我且告诉你句话:宝玉常说,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可好不好?”他娘听说,喜的忙问:“这话果真?”春燕道:“谁可扯这谎做什么?”婆子听了,便念佛不绝。
清代奴婢的生死、能不能赎身,完全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作者的寥寥几笔,一方面反映了奴婢身不由己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奴婢身份的强烈愿望。
鸳鸯说:“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娘不成?”(四十六回)
我们把鸳鸯的话与朝廷的规定进行对照:“凡汉人家生奴仆、印契所买奴仆,并雍正五年以前白契所买及投靠养育年久、或婢女招配生有子息者,俱系家奴,世世子孙,永远服役。婚配俱由家主”。
可见红楼梦的批判锋芒是直指清廷所推行的奴隶制的。
第61回王熙凤说:“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这反映了奴婢的非人遭遇。
第三十六回写道:
“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龄官还说:‘那雀儿虽不如人,他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你拿了他来弄这个劳什子也忍得!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叫大夫来瞧,不说替我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
这反映了奴婢象鸟一样,远离父母,病了也没人管没人理的悲惨命运。
这些奴婢无依无靠,除了做奴婢,别无生路。英莲、晴雯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晴雯被逐之后,病困无助而死。
由于朝廷禁养优伶,贾府要遣发十二个女孩子。但愿回去的仅四五人。书中写道:“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所愿去者止四五人。”(五十八回)
大半女孩子或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回,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悲惨状况。最后芳官等三个女孩子被逐,无依无靠,只能出家,了此一生。
晴雯、鸳鸯被迫害致死,孙绍祖把“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第80回),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奴婢制度》这样写道:“有些奴主不但肆意敲剥和役使奴婢,还在人身和人格上尽情侮辱和迫害他们。这些奴主视奴婢的性命如草芥,将奴婢的妻女作为玩物。任情纵欲,随便杀戮奸污,把自己的满足建立在广大奴婢的深重灾难之上。”而进行反抗的奴婢,绝大多数被“清王朝援引奴婢殴杀主人的法律杀害了,或被斩或被绞或被凌迟,奴婢们豁出自己的生命作了最大的牺牲。”[13]所以作者描写奴婢的悲惨命运,矛头直指清王朝的奴隶制度。
书中还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
在奴隶制之下,人不是人而是物。反对奴隶制就是把奴隶变成人。任何提升人的尊严和地位的思想,都是对奴隶制的否定。因此,红楼梦把奴隶制下地位最低、命运最悲惨的女性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发出呐喊,是对清代野蛮的奴婢制度的控诉。红楼梦的女权主义是民族主义的反映。
什么是盛世?红楼梦作者给出一个标准,那就是“盛世无饥馁”(第十七至十八回)。而草根吃光,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又如何能称为“盛世”呢?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揭露清代盛世谎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