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吧 关注:8,513贴子:51,682

回复:道德经慢慢细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节 怀柔于民
一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 文
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的归宿地?
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百谷的下面,
所以能成为百谷的归宿地。
所以,想统治民众,必须用话安抚民众;
想多收获,就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后面,
如此,圣人高高在上,民众不感到沉重,
收获比民众多,民众不感到受伤害,
结果,天下都乐意推举他当领导而不厌烦。
只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争。
二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 文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似乎不像样,
只因为大,所以才似乎不像样,
若像个样子,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我有三个宝贝,长久地珍藏着:
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不图先享受。
因为慈爱,才有资格去勇敢,
因为节俭,才有条件财路广;
因为不图先享受,才能长期执掌天下。
现在,丢掉了仁慈心,却逞匹夫之勇;
丢掉了节俭,却广敛财产;
不能享受在后,却穷奢极欲;
这样下去,死路一条。
仁慈的品性,用到交战中,就胜利,
用来坚守堡垒,就十分稳固。
天要帮助一个人的时候,就让他用慈善来保护自己。
第五节 不争强,善借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 文
一个真正的战士,不耀武扬威;
善于战斗的人,不会恼羞成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和敌人正面冲突,
善于用人的,对人态度象对待上级。
这就是不争的品德表现,这样就叫配天,自古都是最妙的。
用兵的人有句话:
我不敢主动进攻,宁愿防守;我不敢进攻一寸,宁愿退一尺。
这句话说的是:
主动进攻恐怕没了阵容,和敌人短兵相接恐怕失去了手臂,
去捕捉敌人却失去了兵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就没法抵抗。
最大的祸事是轻视敌人,轻敌,几乎失掉我的宝贝。
所以,双方旗鼓相当,谨慎的一方获胜。


IP属地:河南20楼2014-09-27 23:32
回复

    第十二篇 老子的失意与期盼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 文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照着办,
    天下没人能明白,没有人照着办。
    我的言论有宗旨,事理有根本,
    只因为对我的言论宗旨一无所知,所以不明白我的意思。
    明白我的人很少,能按我的话去做的君主必定尊贵。
    所以,圣人都好像穿着旧衣服,怀里却揣着美玉。
    明白自己不懂,是清楚人;不懂,却装懂,是糊涂人。
    圣人不糊涂,因为他讨厌装懂;只有讨厌装懂,才会不糊涂。


    IP属地:河南21楼2014-09-27 23:33
    回复
      第十五篇 老子自评其理论
      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 文:
      如小国家里见识少的人,(小国家里人数也少,见识也少)
      给他一个先进工具也不知道用。
      这一套办法,
      可以让民众因怕死而不敢远去异乡,
      虽然有车有船,但找不到乘坐的理由。
      虽然有盔甲武器,但没有使用的地方,
      让民众仍有机会结绳,来记录生活琐事。
      改善自己的饮食(甘甜自己的饮食),
      美化自己的服装(赞美自己的服装),
      安定自己的住所,陶醉于祥和的环境氛围中,
      相邻的国家都互相期望,能听到对方鸡鸣狗叫的声音,
      民众直到老死,都不用到邻国去打仗。
      注解:
      1 结绳---猜想如下:
      远古社会,民众没有识字的机会,民众记录事情的主要办法就是结绳。结绳记事
      在奴隶社会仍是普通民众的办法。反之,如果在民众中连结绳记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可知民众生活的不安定程度了,由于不断的争战,十室九空,民间已经没有记事的
      必要。让民众仍然能够有心情,有机会结绳并使用这一工具,这是民众生活安定的一
      种标志。(猜测之言,仅供参考)
      2 寡-----孔子曰:“善,礼中有礼。赐,寡使也,何足以识礼乎?”
      寡使-----见识少的使者。
      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诚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值得相信;
      善于做事的人不辩论,好辩论的人不善做事;
      明白获取成功方法的人,不靠运气来成功,
      靠运气来获取成功的人,不明白取得成功的方法。
      圣人不积累个人财物。
      把财物拿来帮助别人做事,自己会更有;
      把财物拿来给别人使用,自己会更多。
      天之道,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万物,
      圣人之道,帮人做事而不争夺利益。
      注解:
      博----赌博游戏,一般凭运气决定胜负。


      IP属地:河南24楼2014-09-27 23:36
      回复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算是抛砖引玉吧。


        IP属地:河南25楼2014-09-27 23:38
        回复
          《道德经》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意思是圣人关注民众的小事。
          理解“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必须注意这句话里隐含的三个小问题:
          1 什么是“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就是无所作为的事,成绩很小的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为之事”,即能快速出成绩的事。
          2 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不处有为之事?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讲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顺着老子的思路,“无为之事”与“有为之事”,也是一对矛盾体。
          一般的思维, 圣人都是要干一番大事的,决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质量互变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如果平时不屑于做不显成绩的琐事,一门心思只想出政绩,一定会劳民伤
          财。老子是智者,及其明白这之间的辩证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实在是必然之举,
          3 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呢?
          一般来说,圣人操心的小事,都是事关民众生活的事。老子也说:圣人无常心,以
          百姓心为心。
          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为民众做事,用一句当代名言,叫做为人民服务。


          IP属地:河南26楼2014-09-30 21:26
          回复
            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两本书的话很不好懂,一本是《易经》,一本是《老子》。
            我也不敢说什么懂之类的话,但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还是由文字组成的,把字义弄通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了,大概意思总能出来的。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高人的有些话,有时是另含深意的,有时是思维跳跃的,不能仅凭字面意思去定夺,还需去仔细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读文学作品,许多时候是讲究意境的。意境这种玩意,正儿八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外还有音乐和美术作品也是讲意境的。其他呢,比如读数理化的理论就绝对没有什么意境可言。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觉得,哲学是讲说道理的,通过严密的语言逻辑来说明某些事实。读这样的文字时,如果没有严肃的精神,而凭意会,岂不千人千面了?还有什么理可讲说呢?
            不知怎么的,我竟然觉得意会和意淫,十分像近义词。
            你说呢?
            《老子》是哲学,这一点谁都不否认。你是否会依靠意会去意淫《老子》呢?


            IP属地:河南39楼2016-02-14 20:37
            收起回复
              《老子》第一章
              ——这一章,讲啥呢?讲的仅仅是“有、无”两个概念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二句,是对自己学说的定性:不是常规之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二句,讲“有、无”二者的区别,及二者的地位:万物皆起于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二句,是认识论。
              认识万物,从哪儿入手?曰:
              从‘无’入手,能知万物起始的奥妙;
              从‘有’入手,能知万物之间的区别。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二句,讲二者的联系:分开为‘有、无’,合拢为‘玄’。
              玄者,变化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变化又变化,是产生各种新事物的唯一途径。
              没有“有、无”之间的不断演化,便不会有新事物。
              结论:天下万事,不过就是“有、无”的不断转换。这是老子理论体系的基础。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6-10-31 03:08
              回复
                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曰,就是草和狗。
                在中国的文化里,什么最低贱?1、草;2、狗。 古代的贪官们称民众为“草民”、刁民、贱民。又有俗语说“死了不如狗”、“猪狗不如”等等,文化心理大抵如此。 草与狗的消失,没人会留恋。天地发怒时,对万物的蹂躏,也不会留一点余地。
                但是, 在老子出关一百多年后,庄子闪耀登场。 庄子是个大寓言家,文采飞扬,取材无所不包,还会编造一些虚无的题材来讲故事,说道理。大鹏鸟与小麻雀、河伯与大海,人人耳熟能详。
                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就取材《道德经》,把老子说的这个草与狗,演绎成了“草编的狗”,说有人把“草狗”当作祭品,用后就扔了。
                庄子的这个故事,作为寓言,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当成事实,并且以为这是经典记载,不容置疑,就可笑了。祭祀这种事,特别在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是很庄重肃穆的,敬,是第一要素。祭祀的对象,一是天地神灵,二是祖宗先人,焉能不敬!祭品要用最好的,仪式要最隆重的。 草编的狗,这种最贱之物,岂能摆在神灵面前,祈求神灵的庇佑?不要说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就是现在不迷信的时代,谁去找一个出来看看?或者自己祭拜先人时,会不会弄一个草编的狗,供在先人灵前?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2楼2017-09-21 10:54
                回复

                  老子说:“不欲碌碌若玉,珞路如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太清楚。
                  自古以来的学者们己经有好几种注解,他们的那些注解,如果是单纯就这两句话而言,似乎都很有理,但和前面一句“以贱为本”所表达的含义一联系,我总觉得他们解释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这两句话倒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对我而言,我主要是弄不清“珞”这个字的意思。
                  我手边的古汉语字典,对这个字没有单独注解,都是“璎珞”二字连解。查百度字典,说这个字是形容石头坚硬。但对照上下文,我觉得这个释义似乎也不妥。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都不能回答我的疑问,于是我就想自己探索一下。
                  我是从字的构成上来入手的:1,王字旁,代表这个字的含义和玉石有关,2,再一查,发现“各”这个字的引申义是“十字交叉”,既然是十字交叉,我觉得应该能引申出“连接”这个含义。
                  于是我推测,“珞”这个字的原始义可能是“穿在一起的玉石”。
                  所谓“璎珞”,“璎”是玉石,“珞”是连接,正好是把玉石穿连起来的“璎珞”。
                  璎珞这个词,正好印证了我了推理。
                  按照这个思路,所谓“珞珞”,就是有许多玉石串在一起。
                  一个聪明人,不愿意把平庸的事迹装扮得象玉一样来显摆,而情愿把光彩的人生看得如石头那样普通,保持低凋。
                  这正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我的这个猜想,我觉得有理,但不知是否真的有理。
                  类似的汉字如下:
                  “络”是“丝线十字交叉”的意思;
                  “路”是“街道十字交叉”的意思;
                  “赂”是当权者举棋不定时行贿者给的钱;
                  “格”是用木板作十字交叉隔成的一组连体储物箱;
                  “骼”是“肋骨与脊柱骨十字交叉”之意;等等。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5楼2017-09-21 10:56
                  回复
                    《道家无为思想探析》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无为观点,全文的完整表达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而不是‘圣人无为’。
                    理解老子说的这七个字,必须注意这句话里隐含的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就是无所作为的事,准确地说,是暂时显示不出成绩的小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为之事’,即能快速显示成绩的大事。
                    一件事,属于有为,还是无为,因人而异,圣人的标准与一般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二,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不处有为之事?
                    老子常说,柔弱胜刚强,所谓柔弱,就是细微的变化过程,滴水穿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般的思维,只能得出‘圣人处有为之事’的论断,因为圣人都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决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质量互变告诉我们,只有无数个小事的积累,才会成就有为的硕果。如果平时不屑于做不显成绩的小事,一门心思只想出政绩,一定会劳民伤财,圣人怎么会这样呢?老子是大智者,极其明白这之间的辨证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的结论,实在是必然之举。
                    老子的无为说,应该是质量互变的精典论断。什么‘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注解,有什么依据呢?瞎猜而已。
                    三,再进一步,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关注民生。所以老子的无为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圣人为民众做事。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6楼2017-09-21 11:03
                    回复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在我还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这句话。慈善家在教育人时,也常用这句话。
                      一般来说,信佛的人都是善良的,唐僧就常对悟空说“扫地不要伤了蝼蚁的命”。
                      因此我猜想,信佛的人一定也想信这一句话,只要你行善,老天爷也会常常帮你。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一句是儒家或佛教的名言。不知怎的,我常觉得这两家常用一些酸腐的假话来骗人。因为事实上,有许多品性非常善良的人并没有得到上天的丝毫帮助。
                      后来读了《道德经》,才知道,原来这是老子的名言。
                      我觉得,老子是不会说假话的。但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通读了《道德经》以后,我发现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按照客观律做事的书,而不是劝人向善的书。所谓‘道’,大体上也就是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虽然只是极朴素的辩证法。
                      于是我猜想,老子所说的‘善人’,或许并不是‘善良的人’,而是‘善于按道做事的人’。所谓‘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了。
                      规律是不承认什么尊鄙贵贱的,只要你按规律办事,规律自然就会让你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真的是至理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然,能按照老子的‘道’做事的人也必定是善良的人。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7-09-21 11:09
                      回复
                        守 中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这里说的这个“中”,倒底是个啥?研究老子的老学究们真是众说纷纭,使我这个初窥道庭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细想想,又觉得他们自以为是的说法有点欠妥,但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近日再读《中庸》,开篇如下: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读至此,忽有所悟:“中者,天下之正道,”老子讲啥呢?老子不是在讲天下的正道吗?
                        守中,不就是坚守天下的正道吗?坚守天下的正道,在老子看来,就会天下太平,民殷国富。
                        说那么多废话,真的不如老老实实地守着天下的正道做点实在事。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7-09-21 11:12
                        回复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许多人来说,老子这一句话是太熟悉了,但几乎没那个国家的人能做到,事实上也没人去那样做。
                          人是社会性动物,怎能不互相交往呢?牧民也要吃小米,种粮人也想穿皮衣,晒盐人也不能天天吃盐充饥,这个理儿,想来老子比谁都明白。
                          就算老子自己,不也是过函谷到秦国养老去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虽然不是他说的,但我觉得他一定明白这个理儿。他怎么会那么不合情理地去要求别人呢?
                          所以我认定,流通的注解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对老子的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有另一种不占主流的说法,说“往来”指的是战争,这一年你来打我,下一年我去打你,一来一往。而春秋时代也正是征战不断的时代,难倒当兵的不都是民吗?
                          老子是希望每个国家的民众都能“安其居,乐其俗”的,相临国家的民众,都互相期望能听到对方的太平声音,直到老死,邻国的人都不来打自己。这是多么好的世界呀。
                          所以才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
                          我是赞成‘战争’这一种说法的,这样的意思才是正常人的思维。而流通的那个理解,只能让伟人背黑锅。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9楼2017-09-21 13:25
                          回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八个字是老孑的名言。
                            因老子名望大,有许多人也信奉这句话,总是谨言慎口。
                            我记得毛主席在哪一篇文章里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觉得这才是人际交往的常态。
                            所渭知者不言,也就是啥都知道的人什么也不告诉别人。这怎么行呢?
                            言者不知的意思,无非是贬底说话的人狗屁不懂,这不是阻止人传递信息吗?
                            老子的这个话,似乎是有点胡闹的。
                            那么老子自已是怎样做的呢?
                            有一则故事说,老子送别孔子,对孔子说: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从老子的这几句话看来,他对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那么他为什么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呢?难道他时常糊涂吗?
                            我认为,老子说这句话时是有特指的,而非泛泛而谈。
                            老子的这句话出于《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联系上下文,可知前面几章都是讲君王修德事宜的,这一章总结前几章,说了这句话。
                            看来这句话说的是修德:知道怎样修德的人,是不会用嘴来美化自已的;用嘴来美化自已的人,是不知道怎样修德的。
                            把特殊规律当普遍规律来讲,就是谬论。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1楼2017-09-21 13:40
                            回复
                              耑,端,专
                              不管是在西游记里还是封神榜里,哪吒都有一个本领:可以变出三头六臂。
                              神话儿终归是神话,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人。
                              虽然没有这样的人,却有这样的文字:如题目所列的三个字,表面一看是三个字,其实却是一个字:端。
                              奇怪吧?
                              在古代,端和耑是异体字,在现代,耑的简化字是专。
                              另外,‘专’还有个通假字‘抟’,含义是‘结聚、集中’。
                              乱不乱?
                              这四个字虽然可以写成一个字,但它们还各自有自己的其它含义,读古书时遇到这个字,还真需要仔细辨析一下。
                              在现在的版本里,《老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是代表柔和纯真的。而所谓‘专气’,我觉得,应该写作‘端气,’也就是浩然之气、正气。
                              《老子》这本书是写给领导人看的,为什么老子要求领导人要有纯真柔和的浩然正气呢?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
                              但是,总体来说,我的这个看法属于异端,与前贤们的高论是相左的。也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有几人能赞同。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2楼2017-09-21 1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