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雪茗吧 关注:10贴子:415
  • 9回复贴,共1

【思情·文化】信物能语:十大女性古典妆佩 作者:殊心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


1楼2008-03-02 00:42回复
    祭天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 

      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 

      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情诗,处处都可见到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炽烈,这首三国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也是如此,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每一信物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如果说在古代,男子还有接触外界世界的自由,那么,对那些大多数禁锢在家的女性来说,信物几乎代表了她们的身心伴着所爱的人神游外界,让所爱之人随身携带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定情诗》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经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现在还在相爱的人之间传递。


    2楼2008-03-02 00:47
    回复
      1.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渐消瘦,憔悴,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后抑郁而终。


      3楼2008-03-02 00:48
      回复
        5.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现在,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们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古典与现代在不经意间暗暗地联系在一起,戴着手镯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7楼2008-03-02 00:51
        回复
          6.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和黛玉怄气,将颈上的通灵宝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袭人劝宝玉"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给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话又让黛玉伤心不已,顾不得病抢过玉来,用剪子将自己给宝玉结的穗子剪成好几段。书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对痴情的人何苦来这样相互折磨,其实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这玉玦上,宝哥哥怎么会不知道?


          8楼2008-03-02 00:51
          回复
            7.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多情的古人留下许多与结相关的诗词: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里的"结同心";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里的"结心肠"都表现了对爱情海枯石烂,誓不变心的决心。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终生未娶,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那么这一怀难舍的情愫,却从何而来呢?不由得让人猜测林逋当年是否因为同心结未成,以至苦了自己一生,或许也苦了两个人的一生?


            9楼2008-03-02 00:52
            回复
              8.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10楼2008-03-02 00:53
              回复
                9.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渊海角信音稀,梦回海辽北,魂断玉关西。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述说金兵攻陷汴京后,词人与自己的爱人分离之痛。十四年间兴亡满眼,再无处追忆旧时明月,这首词因为有国破家亡的背景而显得格外沉痛,词中的分钗在生离死别的大动乱里,也就不是一段仅仅陷于儿女情长的忧思了。 

                  而在历代关于分钗寄情的诗词里,最让人伤怀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1楼2008-03-02 00:53
                回复
                  以上25、27为本烈所寻之图,其它均为原配


                  13楼2008-03-02 00:54
                  回复
                    喜欢~
                    似乎该发到如家的帖子,不算错位吧?
                    累了么?歇一歇~


                    14楼2009-01-11 0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