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自行车协会吧 关注:86贴子:1,058

【你不知道的——变速器的来世今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29 15:50回复
    谈及变速系统套件,几乎可将自行车的的【传动系统】全部纳入,其中包括齿盘、BB及花鼓等,不过若只谈到【变速器】的部份,前变速器(Front Derailleur),后变速器(Rear Derailleur)及变把(Shifter)三大零件会被归为变速器,然而自行车的变速器形成与发展,并非凭空而来,是经过一段历史的演进及改良,才成为具有现代化且科技化的自行车零件。
    那些年大家用过的变速器
    广泛而言,变速系统可分为内变速(Hub gear)及外变速(Derailleur gear) ,就发展历史来看,清朝末年的1895年,内变速系统即在美国出现,不过却是在20世纪初(1902)的英国开始发扬光大,SturmeyArcher在1950年初期的内变速年产量即达到200万颗,当时的欧洲不仅内变速系统活跃,震撼自行车未来的外变速系统雏型,在Campagnolo创始人Tullio Campagnolo的研发下,以平行四边型的外观问世,为自行车带来不平凡的改变。
    Campagnolo开启新纪元
    最早要追回溯1940年代,Tullio Campagnolo研发出可切换齿轮的杆齿轮(Rod Gear),这让车手可以比较轻松的变速,不用停车、免下车即可变速,杆齿轮的发明随后在环法大赛(Tourde France)让意大利传奇车手Gino Bartali【回归荣耀】,相隔十年后于1948年再度穿上环法黄衫,让世人开始投入更多眼光于杆齿轮上而这也只是开启外变速的序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29 17: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29 17:14
      回复
        操作自如:变速把
        诚如上述,变速器包含前变速器、后变速器及变把,其中变把可说是车友使用变速器最先接触的元件,以往变把是置于车架下管(Down tube)处,不过经过造型、性能等特性改良后,无论是公路车、登山车,变把的位置现今几乎都置于车把手(Handle bar)居多,但也因骑乘的特性有差异,像公路车的变把会与刹把结合为一体,登山车则是置于车把手上。
        变把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控制传动系统的传动比,也就是俗称的齿轮比,无论是内变速或是外变速,变把的主要功用,都是让变速器能变化到所需的档位,变把可区分多种,同时也依历史年代演进有不同。
        独立变把到双向整合
        早先的公路车,变把是在下管处,刚开始变速只能变化2-3个档位,随着时间的演进,在1970年代即开始有5-6档位的变速器出现,而置于下管的摩擦式变把(Friction shifting) ,它的简单且无兼容性问题的特点,受到许多车友喜爱,不过拥有无法精准变化档位的致命伤,这让它日后发展受限,现今使用摩擦式变把的车种,主要是以旅行车及旧式公路车居多,且大多在欧洲地区已很少看到。
        因摩擦式变把无法精准变档位,Shimano在1980年代推出SIS变速系统,其中包括6速的Dura-Ace,变把顺势推出指引式变把(lndex shiftinci),而指引式变把主要包括twist shifters、指拨把(trigger shifters)及bar-end controls等样式,Shimano在登山车的RapidFire Plus变把(即SRAM的Trigger),有独立的变把可调整档位,让车手可以在一个变速行程里,直接变化三个档位(上或下三齿),透过食指拉动或姆指下压变档的【双向退档】的特点,并将刹车整合(Dual-control) ,至今仍沿用于Shimano的Deore到XTR变速系统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29 17:1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29 17:16
          回复
            刹把合一新趋势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体工程学及轻量化的趋势下,煞把与变把之间的整合,成为变速器发展的新趋势,变速煞车把(Brake/Shift Levers或brifters) 的出现,也成为一种潮流,像是Campagnolo的ErgoPower、Shimano的STI、SRAM的Double Tap,都是符合人体工
            学设计且改进变把构造,让变把拥有更坚固的性能,透过单指即可轻松变速,加上走内线的设计,让变速过程更为迅速方便,同时去除额外的重量,让自行车更加轻量化,不过这也让不同厂牌之间的变速器产生无法兼容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29 17:17
            回复
              变把之所以能作动,是通过齿轮原理,让变速线能改变前、后变速器的位置以切割档位,如同时钟内的分针、时针移动的原理,而变把也会影响变速的手感,除了造型上的关系外,最重要的关键就在【拉线比】。 所谓的拉线比,就是【变把拉线的行程/后变速器横向移动的行程】 ,例如变把变化一个档位时需要拉线4mm,而后变速器移动的距离为4mm,其拉线比就是为1:1,不过各家的拉线比并不相同,以10速的变速器为例,SRAM约为1:1、Campagnolo约为1.7:1、Shimano约为2.0:1。拉线比的不同,会造成变速的手感有些许差异,就像车友会说SRAM的变速效果直接(拉线比短) ,Shimano有绵密之感(拉线比长) ,然而拉线比不只影响变速手感,也包括变速系统之间的相容性,就以SRAM与Shimano为例,假设变把在变速中,会移动3mm,SRAM的拉线比为1:1,后变速器也会跟着移动3mm,而Shimano的拉线比为2.0,后变速器会跟着移动6mm,若混合使用,这会造成
              变速档位的不精确,而且若一次变多档,感受更加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29 17:17
              回复
                大小盘微调专家:前变速器
                位于大齿盘上方的前变速器,主要将链条在大齿盘之间换变档位,主要结构包含(1)内外导板、(2)高低位螺丝及(3)变速内线锁附螺丝。
                全轮距影响前变速角度
                前变速器是四连杆装置,目前可透过铝合金、钢、塑料或是碳纤维制成,前变速器在动作时,会平移的将链条在齿盘间档位变化,一般而言,导板与链条之间的距离都会有一定范围,像是内、外导链片与链条距离为0-0.5mm,让链条不轻易掉落,然而若是导链片的距离超过上述距离,可透过高、低位螺丝调整导链片与链条位置。
                虽然前变速器看起来大同小异,不过还是在一些细节上会有区别,因车架几何全轮距(Wheelbase)的关系,在登山车上的前变速器角度为66-69度,在公路车的前变速器角度为69-72度,此外在变速内线锁附方式(Cable pull types) 、导板类型(Gage types) 、前变速器类型(Swing types) 、安装类型(Mount types)等四大方向,可看出前变速器的特性。
                走线锁附方式
                变速内线锁附方式,主要会依造车种的区别,让变速线的走线有所差异,目前可大略区分为上拉式(Top Pull)与下拉式(Bottom Pull)。
                上拉式的前变速器,主要是使用在单避震的登山车或是越野公路车上,其变速线会沿着车架的上管,将变把及前变速器连结。而下拉式的前变速器主要使用在旅行车或是公路车上,其变速线会沿着车架的下管,将变把及前变速器连结,重口味的全避震车前变速器走线,主要也会走下拉式,其目的是怕后避震器勾到变速线,导致无法正常变速,然而现也有所谓的双拉式(Dual Pull)的变速内线锁附方式,无论前变速器的变速内线要从上拉或下拉,双拉式都可使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9-29 17:18
                回复
                  导板类型
                  前变速器主要功能是让链条在大齿盘之间变速顺畅容易,不过现今大齿盘可分为2盘及3盘,在3盘式的大齿盘中,从最小盘要变到中盘,前变速器的内导板(lnner cage)若以BB的中轴为基准,其向外作动的方向,会较2盘来得更大,不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变速更滑顺,然而登山车的导板会较公路车来得较小,除齿盘大小的关系外,下上链点也会有所差异。
                  变速器类型
                  主要可分为上摆式(Top Swing) 、下摆式(Bottom Swing) ,区分的方式是换链片锁在车架的位置,所谓的下摆式前变速器,也是大家比较了解的传统式前变速器,也有人将它称为High Clamp,之所以会被称为High clamp,是因为前变速器束环挂在车架上的点,比齿片飞轮(cassette)来得高,反之亦然,若是前变速器束环挂在车架座管上的点,较cassette低,则是为上摆式(Top Swing) ,目前下摆式的前变速器较上摆式前变速器更普遍。
                  大小S称呼不同
                  不过上摆式与下摆式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差别就是在上摆式的前变速器移动的空间会较受限,因为登山车的后避震器会作动的,加上考量后车胎是否会撞到,正因如此,大部份的车都采用下摆式的前变速器,然而锁在座管上的束环( Clamp)有28.6mm、3-1.8mm、34.9mm、38.2mm的尺寸,不过近来也有透过垫圈的方式,让束环的尺寸不一定要迁就车架座管的大小,也可直接安装在车架上。
                  文中所提的上摆式 (Top Swing)与下摆式 (Bottom Swing)是Shimano的用法,然而在SRAM会以束环(Clamp)安装位置的点称呼,也就是High Mount(为Shimano的下摆式,与Low Mount(为Shimano的上摆式) ,两者用法不同,车友们可做为参考。
                  安装类型
                  前变速器安装于自行车架的方式有所区别,上文所提的上、下摆式是属于其中一种( Clamp),然而前变速器的安装类别还有其他方式,像是braze-on、E-Type及Direct-Mount。
                  其中braze-on是将变速器挂勾焊在车架上,然后让前变速器得以放置在挂勾上,在车架上会有【凸出】的设计,大多是应用在公路车上,E-type也就是一般所谓的BB锁附式(与BB锁导链器的安装方式相同),然而现在的自行车上,也出现Direct-Mount的前变速器安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9-29 17:1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9-29 17:21
                    回复
                      注2:一般前变速器在变速时,都会有半档微调的动作,不过对于车友而言,有时候会造成困扰,Shimano推出免半档微调变速系统(Trim-Free System),将拨链片加宽并搭载在Dura-ace的前变速器上,让车友在骑乘中,进行大盘微调时不需要进行半档微调,更能专心在骑乘。而前变速器的导链片外侧,与大齿盘垂直正上方的距离,建议距离约1-3mm。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9-29 17:22
                      回复
                        美腿哲学:后变速器
                        主要控制链条在飞轮之间顺畅变速的后变速器,其结构组件有
                        (1)上导轮(Guide Pully)
                        (2)下导轮(Tension Pully)
                        (3)后变速器主体
                        (4)高、低位螺丝
                        (5) B-Tension螺丝
                        (6)变速内线锁附螺丝
                        (7)后变速器安装固定螺丝
                        其中B-Tension螺丝是后变速器装上车架的关键,抵住车架的后勾叉,而导板与导轮是在后变速器作动时,扮演重要角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9-29 17:23
                        回复
                          反向变速有差异
                          分辨后变速器的类别,目前大多会以初始位置( Relaxed postition)、导板类型(Cage Length)、导板设定位置(Cage Position) 来分门别类‘。
                          后变速器里的初始位置,又可分为正向式变速(High normal or Top normal) 及反向式变速 (Low normal or rapid rise),其中正向式变速初始位置是位于高速飞轮片,也就是飞轮上的最小齿片,进档的时候会愈推愈轻齿,正向式变速在Shimano大部份的登山车变速及公路车变速可看见,SRAM及Campagnolo全都使用正向式的变速,正向式变速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到重齿时会较轻松,进档的速度也更快,这对于分秒必争的公路赛事里,最后的冲刺或加速,正向式变速可让选手轻松变回重齿;反向式变速则与正向式相反,初始位置是位于低速飞轮片,也就是飞轮上的最大齿,这在一些越野自行车上或是Off-Road的自行车上较常见,因为上坡常是越野自行车的关键,突破上坡的关卡,对于越野车可说是首要关键,像是Shimano的9速Deore XT就是反向变速器的代表。
                          美腿的包容
                          导板类型即是车友俗称的腿长,可区分为短导板(SS)、标准导板(GS)、长导板(SGS),基本上腿长的定义是上、下导轮之间的距离,也决定了后变速器的包容量。
                          所谓的总包容量,即指后变速器的包容量,而后变速器的包容量可透过公式来计算,其公式为【后变速包容量=大齿盘齿片齿数差+飞轮齿片齿数差】 ,假设大盘的大小齿片为44、22齿,飞轮的大小齿片为32、11片,其大齿盘齿片齿数差为22(44-22) ,飞轮齿片齿数差为21 (32-11) ,后变速器的包容量为43(22+21) ,这时候就可以推算搭配的齿片适合哪些后变速器,若是该变速器的包容量数字小于齿比计算出的结果,代表该变速器无法使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9-29 17:2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9-29 17:25
                            回复
                              重焕发光芒的新内变速
                              相较外观轻盈的外变速,内变速虽然体积较大且重量也较重,不过内变速的耐操且变速滑顺的特性,在城市车使用极为普遍,特别是西欧及日本等在自行车发展较先进的地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9-29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