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贴吧看到一些言论,感到很迷惑。一种言论认为古代作战的弩比弓的有效射程近,原因是弩不便于抛射。但我察看了弩的百科词条,发现不是这样的。要知道弩的有效射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效射程。一般来讲有效射程是指弩箭在一定的距离内,射击命中一定大小的靶标。超过这个距离,虽然弩箭仍然有杀伤力,但命中精度下降,不能准确的命中靶标,所以不算是有效射程,只能算到最大射程内。我们以百科记录的史料为例,《宋史 兵志》记载: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梦溪笔谈》记载:以镫距地而[url]http://张之[/url],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容斋三笔》记载: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秥。二百四十步合三百七十米,已经非常遥远了,要命中“榆木”、“重札”,非瞄准不可,可见宋代的神臂弓不但射程远(在三、四百米开外),而且命中精度也很高(应该相当于命中几百米外人形目标)。
对比英国的长弓记述如下:长弓什么性能?拉力范围大约35~80kgf,70 kgf拉力,0.58米的做功距离,已经接近长弓的极限了,大仰角射击,使用60g的箭,最大射程不过240米。可见中国弩的有效射程370米,要远大于大仰角射击时的英国长弓240米的射程,且不说这种大仰角射程下的长弓还能否有效击中人形大小的目标了。
后面又记述了瞄准系统——望山的情况:从战国到秦代的弩,望山高度较小,但一直在逐步增加,从最低的3.5cm到[url]http://兵马俑[/url]出土弩机的6cm。进入汉代以后,望山高度大幅度增加,根据这一时期的[url]http://出土文物[/url],达到9~13cm。三国、两晋时代也保持着这样的尺寸。这样,我们可以推测,神臂弓的望山高度大约10cm多一点。望山到弩臂前端的距离大致为60~65cm。因此,最大初仰角大约为10度,对应10.6~11.5cm的望山高度,这正是典型的望山高度。还有百科编撰者通过计算神臂弩的仰角与弓的拉力,来得出神臂弩的最大有效射程是520米,有兴趣的吧友可以自己去看一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古籍记载的数据有出入,所以计算的射程不完全一致,但三、四百米的射程还是有的,这一点已经完全可以证实弩比弓的有效射程远了。
至于另一种说法,在其它地方我也曾见过,那便是西方的板甲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装备,中国在当时是无此技术的。我察看了板甲的百科词条: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url]http://高炉[/url]: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url]http://文艺复兴时期[/url]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在网上找到另一处资料: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
可见所谓的铸造铁中国比欧洲早发明1300年,为何欧洲有用铸造铁制造板甲的能力,中国却没有呢?我觉得是有些人不明白这些事情,也没有动手去查资料的原因,导致人云亦云的结果。
其实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西方板甲的先进性在于防护力的加强,主要表现在防护面积大于中国的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等。因为板甲是一整块的护甲,而鳞甲等毕竟是小块甲片拼接而成,中间会有缝隙,不利防守。如果板甲是铸造铁,这东西硬而脆,其实不适于做盔甲。如果是锻造钢,根据我查的网上资料,在西方,直到1856年才开始用生铁炼钢,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这其中的生铁炼钢讲的就是锻造钢,也就是把生铁加热后反复锤炼,折叠锻打,最后成为硬而有韧性的钢,中国古代的刀剑等武器就是这样做的。用这种方法造出的板甲,倒是很结实,防护性能很好,但西方也是在1856年学习中国的技术后,才学会的,所以板甲应该是铸造铁,没多少技术含量的。
通过以上一些网络资料,以及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总结出了这些网络言论的错误之处,也许因为我自身知识的有限,可能看法也会有失误,所以也想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互相提供有益的经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