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占期: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
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对剃发易服制度表示抗议,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
典型人物包括黄宗羲、章太炎家族等。黄宗羲著书甚多,其中《深衣考》最负盛名,他在遗书中写道死后“即以所服角巾深衣殓”,他入殓所穿的深衣,正是古老的汉族衣冠。
另外,章太炎家族所在地区长期流行反满思想,章太炎的父亲虽然在清庭做官,但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殓。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
2、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
在清朝末年的革齤命宣传中,汉服被赋予了悲情的想象,也被转化为宣传符号。
典型人物为章太炎、秋瑾等。章太炎在日本时,找不到汉服裁缝,让日本裁缝参考和服样式制作了汉服,虽然形制不正,但他专门在衣服上写了“大汉”二字,这是他一生最爱的“汉服”,该衣服至今仍展于杭州博物馆。太炎先生1914年给妻子的遗书中也写道“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指民族革齤命),召日本缝人为之。”
与此相似的是秋瑾在《吊吴烈士樾》的诗中写到:“二百余年汉声死,低头异族胡衣冠”,现有存照也可证明,秋瑾所穿着的是汉服而非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