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吧 关注:2,756,529贴子:57,405,373

回复:『女生』【转】告诉你心理学才是最危险的专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人坚持说秀逗女生当时连续叫出了几个人名,但是被叫到的人却没有反应,没有喊到。
  更多的人坚持她根本说过话,只是坐在那笑。
  诡异的并不是这个女生到底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同在一个现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
  而最诡异的事情是,当事后大家核对那个女生的特征时,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有人说她是短发,有人说她头发已经过肩;有人说她穿着白衣服,说人说她穿黄色的。
  那时亲历过事件的心理系学长流传下来的形容是:她就那么笑嘻嘻地看着四周,不说话,场面一下子从特别热烈变冷了。但是她根本不在意。她不和任何人对视,脑袋不停地摇来摇去,好像目光在追逐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根本不屌?我们,也根本没打算配合。
  后来王老师出来干巴巴地圆场,说了些总结的话,说瘦小男生赢了。这时候大家逐渐回神过来。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4-10-05 14:15
收起回复
     辅导结束后,王老师让每个人在名册上签到,然后赠送小奖品。
      高潮来了。
      当签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奖品不够了。
      每个人都经过老师面前签字,签字数量是对的,但是奖品少了一个。这只有三种解释:
      一、老师更年期健忘,少带了一个。
      二、有人多拿了一个。
      三、多了一个人。
      这时候天然呆王老师问了一个最不该问的问题:“咱们一共几个人?”
      有人数得快,回答:不算您,21个。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4-10-05 14:20
    回复
      2025-05-21 10:56:42
      广告
      有人数得慢,却发现了异常。
        那个秀逗女生不见了。
        但是教室门始终是关着的,没有人离开。如果她是趁大家签到的时候不注意溜走的,也应该能听见开关门的声音。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门是铜轴木头门,不可能没有声音。
        这时候大家彼此一交流才发现,没有人认识她,她不属于任何一个科系。
        在下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干部没有出席。所谓法不责众,校领导不知道听说了什么,也没有再坚持搞下去。
        我自己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一种比较无聊,但是有社会学理论的支撑。
        人群有一种“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中会丧失大部分判断力,盲目遵循他人的意见。也叫“羊群效应”,在经济学上常用——经济学离不开社会学和心理学。
        对秀逗女生相貌和穿着的多种不同记忆正是“羊群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4-10-05 14:21
      回复
        什么是短发?什么是长发?个人理解不同。我有一件衣服,我自己认为是粉绿色,但我妈非说是蓝色。当第一个人提出:不对!那女生是长发!其他人就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而多长才叫长发?没人下定义。所以在那种慌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对秀逗女生外表的不同观点。
          秀逗女生身上的众多疑点,合在一起看好像挺唬人,但逐条分开分析,好像也不算什么。
          为什么她能从二十多人眼前消失?我觉得就是你们没注意。
          为什么礼品少了一个?我偏向于更年期的说法。
          为什么她老笑?难道还哭?
          为什么她头发光泽度那么好?飘柔。
          只有一个问题我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她到底是谁?
          我想到了一个日本神话中的人物——座敷童子。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4-10-05 14:22
        回复
          楼主晚上更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4-10-05 14:23
          收起回复
            开更!!!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4-10-05 17:48
            回复
              座敷童子和镇宅神兽的作用是一样的,是无害的。他(她)可以保佑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人健康长寿。他(她)喜欢游戏,喜欢小孩子,没有一定的形象,会变成你熟悉的模样混在人群里一起玩。我们学校建校已经有60年,建筑都是老的,出现个把用飘柔的座敷童子一点也不稀罕。
                所以,其实我校的著名事件本质上还挺温馨的。
                座敷童子的说法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也许她就是个大众脸的秀逗女生,有些事太较真就没意思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4-10-05 17:48
              回复
                在别的学校,新生报道也许会收到学长学姐准备的《手绘校园地图》啦《喜欢点名的老师名单》啦之类的贴心小礼物,但我入学那一天收到的就是学长口述的这个故事,还有一句:“心理水很深!”的告诫。
                  吓唬新生是老一辈心理人不可推卸的重任,在我和另外几人的推波助澜下,这个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当学长的时候故意找了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站在门旁边,给新生讲完故事,在他们寒毛还立着的时候,突然问门旁边的人:
                  “你是谁?”
                  这人只要坏笑几下就完成任务了,必定有学弟吓得脸色发青,屡试不爽。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4-10-05 17:49
                回复
                  2025-05-21 10:50:42
                  广告
                  五)
                    下一件要讲的事就是在天然呆老师课上发生的。而且由本人全程亲历,品质保证。之前讲了那么多玄乎事,有些已经超出了“唯物论”的范畴,究其原因,是因为并非亲身经历,在一传十十传百后,难免艺术夸张变得不那么真实。下面这件事我准备老老实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我不太清楚,感觉她更偏向于儿童心理学,但是我总觉得她想当学术超女,特别热衷于推销自己的书。
                    我在大二的时候选修了她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嘛,用的就是她自己的书——《学校心理辅导》。
                    说实话,这本书写得很讨巧,有技术。通篇都是案例,可读性很高,但是学术性不强,作为课外读物看看还行。不过选修课也不用那么严肃,一共十五堂课,基本都是在王老师的神侃中度过的。
                    我习惯上课踩点儿去,所以座位通常没得挑。每次我都坐在两个中文系的男生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只有他俩旁边有空位。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俩上课的时候手拉着手才恍然大明白,顿时替自己担心起来。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4-10-05 18:02
                  回复
                    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俩男生叫什么,上课见到也就是点头微笑而已,所以自己给他俩起了个外号:矮个儿圆脸的叫“没头脑”,高个儿长脸的叫“不高兴”,这哥俩在二次元也是一对儿,正合适。
                      (我对起外号很有心得,将来想出本书叫《外号的艺术》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这类伪经典放在一起。)
                      在第六次课的时候,“不高兴”主动跟我说话了。
                      他说:“同学,你上节课没来吧?”
                      “嗯,怎么,点名了吗?”
                      “没有,不过比那更麻烦。”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4-10-05 18:02
                    回复
                      隔周,我和不高兴都收到了小姑娘的回信,我看完自己的,又和不高兴交换。看完之后,我有点洋洋得意,因为小姑娘明显和我更交心。在给我的回信中她说自己不喜欢班上的某某同学,觉得那人很讨厌,问我该怎么办。给不高兴的信就客套得多,主要请教他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我这人不太谦虚,得意都写脸上,不高兴还真不高兴了,损了我几句,让我小心别“一树梨花压海棠”。我回骂他,老子没那个爱好,还就喜欢“备受摧残的容颜”。
                        不高兴听出来我看过杜拉斯的《情人》,说他特喜欢那书,跟我多聊了几句。然后没头脑就“一脸不高兴”了,不高兴就不再跟我聊天,整节课都在尴尬的气氛中度过。
                        我们收到了小姑娘的第二次回信,始料未及,事情开始朝未知的方向发展。
                        给她的信里,我建议她不要给我们分别回信,只要合起来回一封就好,不要耽误太多学习时间。小姑娘在信中回答:
                        我没有写两封信啊,我一直在给你一个人写。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4-10-05 18:04
                      回复
                        我没来由地打了个哆嗦,赶紧找到不高兴,仔细对比了小姑娘的笔迹,确定是一个人没错,署名也是一个人。我敏感地觉得这事有问题,于是找到王老师,把信给她看。
                          王老师看过后想了想,要我正常回信,并忽略这个问题,这次换不高兴询问她写两封信的事,看看有什么反应。
                          第三封信,小姑娘给不高兴的回信中依然否认了这件事。
                          王老师叫我们不要再回信了,说她准备去一趟那所中学,见见那个小姑娘。老师认为,虽然不排除分裂型人格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不高,也许她只是一个爱幻想的小姑娘。
                          30%的十岁以下儿童,都进行过“幻想伙伴”游戏,这种游戏在缺乏陪伴的家庭中更易发生。如果幻想出来的角色是人,那“它”通常来自儿童不熟悉又觉得有魅力的不同文化环境(比如美国孩子可能会幻想出一个会功夫的中国孩子);如果幻想出来的角色是动物、动画片人物,那则是儿童另一种人格的化身。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4-10-05 18:04
                        回复
                          既不是人格分裂,也不是爱幻想,这真是太好了。
                            在我刚以为事情已经结束的时候,又收到了小姑娘的来信。不高兴没收到。
                            信中她只字未提老师去学校找她的事,不知道是刻意回避还是在那之前写的。
                            她说,她特别讨厌的那个女同学每天喷劣质香水,臭得要命,还把头发染成红色,怕老师看出来,又染了一层黑色。这样在屋里看不出来,在阳光下能看出颜色。她说她特别不喜欢这样“花枝招展”“金玉其外”的人,觉得特别“令人作呕”。
                            因为排除了人格分裂的可能,回信依然是我的义务,我就字斟句酌地回了一封信。大意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之类的屁话。然后还跟她探讨了一下“格调”的问题,顺便称赞她成语用得好。
                            从那以后,就只有我一个人收到小姑娘的来信了。为此我还嘲笑不高兴缺乏魅力,他哼哼了两声,也不反驳。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4-10-05 18:08
                          回复
                            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小姑娘认定我之后,信中所流露出来的阴暗面也越来越露骨,有时候让我无法招架。
                              她说她已经无法忍受那个女生了,她讨厌她每天炫耀,讨厌她每天在校服里面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一到课间就迫不及待地露出来。她想把她的头发点一把火,让她变成秃子,看她还臭不臭美。
                              我赶紧向王老师求助。
                              老师让我找到不高兴,把小姑娘给他的信拿来,她要看。把所有信件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之后王老师向我们摆摆手,说,没事没事。
                              我说,这还叫没事呐?都快开篝火晚会啦!要不要跟那边学校联系一下,先在操场把柴火垛架好?
                              老师愣了一下,说:“哦,我不是说这个没事,我是说小姑娘的心理障碍比我想象得好解决。”
                              接着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她上次去找小姑娘的经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4-10-05 18:08
                            回复
                              2025-05-21 10:44:42
                              广告
                              王老师找的这所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从城区划分上来讲,是近郊区。学校的名字不提,单说那天老师在学校里找到小姑娘,两人在音乐教室见面(办公室会让孩子觉得压抑,所以王老师特意要求在没人的教室见她)。
                                刚一看见小姑娘,王老师心头就一跳。
                                这女孩长得太漂亮了!
                                眼睛不说大得跟赵薇似的,也跟牛犊子差不多了。小红嘴唇,天生像擦了胭脂。乍一看清纯不可方物,看久了,又带出一股子媚劲。用我的话说,那是卖萌扮鬼两相宜啊!
                                王老师没想到这小姑娘这么漂亮,所以一下子震住了,想好的台词也忘了怎么开场,两人大眼瞪小眼,静坐半天。后来对话进行得格外顺利,小姑娘对老师没什么戒心,轻轻松松就招了。对于写两封回信的事,她觉得很有意思,有两个人和自己聊天,说的话,关心的事都不一样,所以自己也不自觉地用两种心态来回信。当我要她不要回两封信时,她担心这种快乐消失,所以不想承认。王老师说能理解她的心情,也欢迎她继续给大哥哥写信,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老师还打趣地说,要是大学里的哥哥知道她这么漂亮,肯定会争先恐后地给她写信。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4-10-05 1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