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幻的寂寞平原吧 关注:14贴子:206
  • 11回复贴,共1

[存档]苏联相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防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06 08:36回复
    苏维埃俄国
    (过渡时期)
    社会经济结构
    和阶级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经济结构: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宗法或农民自然经济、 小商品经济、 (主要是农民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2)阶级结构:俄国社会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在整个过渡时期,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
    2、怎样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仅仅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它还包含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并且构成了一个崭新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采用“改良主义”的方法。
    (2)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建立牢固的工农经济联盟。
    (3)利用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利用商业货币 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实质: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聪明,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3、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的关系理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06 08:36
    回复
      由此出发,列宁认识到俄国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间接过渡的办法。
      其次,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 国家资本主义 ”这一形式和途径,来改造小农经济、 小商品生产 和私人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对立的一面,但列宁在对立中看到了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并且在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形式即可利用的手段中,国家资本主义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如租让制、租借制、合作社和 代购代销 ),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家的资金、技术、商业经验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准备。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但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只有采取“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手段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06 08:49
      回复
        ),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家的资金、技术、商业经验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准备。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但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只有采取“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手段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正是由于列宁懂得并熟练运用历史辩证法,才使他走出和扬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纠正了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错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寻找到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形式。“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列宁的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从书本公式出发得出的结论,而是从生活公式即俄国现实国情出发而取得的一大成果。“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改造小农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列宁运用革命和建设的辩证法,制定出了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和行动纲领。列宁在探索过程中终于发现,新经济政策正是符合俄国特殊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他试图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对这条新路提出更为完整的总体构想和行动纲领。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从政治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政治前提。但在这一前提下建成社会主义却是十分艰巨的,只有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文化上大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巩固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而在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以下困难:
        革命容易建设难。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敌人是可以明显识别的,且已经腐朽,无产阶级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热情把他们组织起来,推翻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政权,革命自然比较容易。但建立新政权并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俄国的社会基础即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小农经济又占优势,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解决其中的一系列难题还缺乏经验,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革整个社会的命,其阻力和难度之大是不难想象的。
        开始容易完成难。革命的胜利使人民大众获得政治解放,他们为刚刚取得的胜利所鼓舞,具有高昂的政治热情,并把这种热情立即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06 08:49
        回复
          在《日记摘要》中,列宁提出文化建设的构想。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着重注意的也有三点: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应既见物又见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实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本领。列宁说:“俄国无产阶级既有政权,也有各种资源,所缺少的一是文化,二是经营管理本领。因此,加强文化力量,提高管理本领,现在全部工作、全部政策的关键在于此,全在于此,仅在于此”。第二,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和文化,既要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又要反对俄国内部敌视资本主义发达的文明。第三,文化建设在进程上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这些思想对我们有两点启发:其一,要培养“专家型”、“思想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其二,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宜采取兵团式、歼灭战式、群众运动式和急风暴雨式的方式,要坚持做好经常性的工作,平等对话,促膝谈心,感情交流,从容讨论,深入细致,循序渐进。
          在《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两篇文章中,列宁提出政治建设的构想。在政治建设上,其中心内容及其实质,是要从制度与人的关系入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列宁注重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但更注重对其进行制度管理。法律制度高于权力,组织制度大于“人情关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应防止狭隘的人情关系向社会公共领域渗透以及对制度规范的破坏。我国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既激发了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也诱发和滋长了人的贪欲和物欲,所以,我们既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创造的最大化,还要追求制度规范的最严格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06 08:51
          回复
            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晚年病重的列宁被迫离开日理万机的工作,但却“因祸得福”,能够冷静地对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验教训加以哲学反思和总结。“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石破天惊之语,集中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所取得的成果,也体现他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后从夺取俄国到管理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这种哲学总结,对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列宁当时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今天在我国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寻找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高度,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一“总结”的当代价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06 08:53
            回复
              其一,中国和苏联跨越资本主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这种反作用完成之后,由于资本主义是反封建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又积累了许多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成果,所以又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成果来发展生产力。这里,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则不能跨越。
              其二,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限度内,人们可以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关系,但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这样,在我国和苏联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在生产关系上“向后退”的情形,即确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联处于“迂回过渡阶段”,强调我国在初级阶段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努力寻求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某种存在和一定发展,必须去完成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中已经完成的任务——实现工业化与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因此,在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实际上是包含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社会主义。这里,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这一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退却”则不能跨越。
              其三,中国和苏联是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意味着中国和苏联只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形式和前提,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基础,因而只能算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而要建成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生产力基础和人才基础,为此就必须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和发展生产力的有益方法。换言之,中国和苏联必须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列宁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里,走向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走法”可以跨越,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和有益的方法则不能跨越。
              最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这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则不能跨越。
              以上四方面的“不能跨越”,可以说都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06 08:54
              回复
                列宁19世纪90年代论述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形式的经济著作。单行本于1899年 3月出版。列宁在该书的第二版(1908)中,对第一版作了修改和补充。两版均署名弗·伊林。
                历史背景 19世纪90年代,俄国自由民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Н.κ.米哈伊洛夫斯基(1842~1904)、С.Н.尤沙柯夫(1849~1910)、Β.∏.沃龙佐夫(1847~1918)和Н.Ф.丹尼尔逊等人宣称,资本主义在俄国的产生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否认俄国农村公社经济中的阶级分化,声称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厂是完全对立的;断言俄国由于找不到国内外市场推销商品,所以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并且必然衰亡。他们把农村公社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期望通过农村公社达到“社会主义”。他们由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否认俄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列宁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为了从经济学上彻底批判自由民粹主义、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扫清思想障碍。
                列宁在驳斥民粹派的实现论的同时,着重阐明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的基本原理。民粹派否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不了解市场的概念,断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人为”的。列宁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它在俄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商业性农业专业化的发展;②工场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的分离;③新的工业中心和新兴城市的出现,工业人口的增长和农业人口的减少。社会分工加速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列宁指出,民粹派由于信奉“斯密教条”(见A.斯密),而忽视了不变资本价值的实现,同时又以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来考察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分化过程,所以,断言国内市场会日益缩小。列宁还驳斥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曲解K.马克思的实现论的错误观点。
                列宁指出,19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俄国农村已经处于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已表现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竞争的特征。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被抛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并受到商业资本的盘剥。在土地买卖、租种以及改进农业技术等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性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0-06 08:55
                回复
                  本质,从而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扫清了道路;书中指出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同盟军以及发展前途等问题,为制定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和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0-06 08:58
                  回复
                    文科学渣受教了,谢谢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0-15 00:29
                    回复
                      卧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10-26 15:10
                      回复
                        这是干嘛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10-26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