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心里不由得暗骂李宗道,把在这之前自己跟他说的话全抛到脑后了。我们现在捋一捋关系,李卫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时,对于杭州的景致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竹素园建成后,引得文人雅士争相拜访,这其中便有雍正初年的探花李宗道。李宗道考场得意,一举殿试成为探花,官场却是步履艰难,一直到雍正七年,怀有造福一方志向的他,始终不过是一个编修。一次回乡探亲恰赶上浙江总督李卫恢复花朝节,一时仰慕便信步入园,不想这一步竟是让他结识了一个贵人。李卫与李宗道因为同为李姓,又是相谈甚欢,听到李宗道隐约表达的造福于民的想法,便帮他暗中运作。不出半年,便外放杭州做了知府,为报此恩,李宗道于李卫鞍前马后言听计从。西湖之景其实也有部分是李宗道的出谋划策。现在说说徐茂和李宗道的关系。徐茂也是好诗画之人,又是官场中人自然也少不了凑个热闹。一来二去便认识了李宗道,徐茂之所以看重李宗道,愿意帮他圆场,是因为李宗道虽然狂傲,但绝对是个好帮手。既有魄力又有谋略,唯一缺的就是察言观色。
“皇上您看那边”徐茂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借着讲解园林,指着远处的湖山春社的景色,这一竹素园的主场给乾隆看,打断李宗道的话。他认为自己的这一举动,在乾隆看来可能无非就是想邀宠罢了。
湖山春社建在园内最高处,硬山顶,高脊桩,有石阶通向高台,颇具气势。乾隆望向徐茂所指,微微点头。
此时李宗道也缓过神来,不再提李卫,将人引至流觞亭、观瀑轩水月亭边走边介绍着。“皇上您看,这园中之水引栖霞岭桃溪,仿兰亭曲水流觞之意。若是满月之日,水月生辉,这水月亭是绝妙的观景地。”最有韵味的要数流觞亭,,此亭状似撑开的雨伞,六根圆柱型亭柱,一圈靠背长椅,两个做工精致的小门儿。,亭内柱子上一副对联:胜迹流连邻曲院,群贤觞咏继兰亭。
“朕倒是觉得这对联妙得很”乾隆看着水月亭的对联说到。上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朕记得春江花月夜里的那句,江畔何时初见月,将月何时初见人。这两个问题不知难道了多少才子,就和这西湖的飞来峰和冷泉一样”
“皇上您这边走,这里是十二花神廊,供奉着花神的雕像。”乾隆边走边看,也为园中景致的奇巧赞叹不已。
“什么竹素园,走了这么就几棵竹子”春喜边走边小声的嘟囔。
“春喜”但即使这么小的声音也没有逃得过乾隆的耳朵。
“万岁爷,女婢在”春喜连忙几步走到乾隆身后近些的位置。
“刚才自言自语说什么呢?”乾隆没有看春喜,望着远处一处楼榭问道。
“回皇上,女婢是觉得奇怪,明明是叫竹素园,却见到几棵竹子”春喜老实回到。
“哈哈,原来是这样”乾隆爽朗一笑,边上陪着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也跟着陪笑。
“竹素园,此语出自张协的杂诗:游思竹素园,寄词翰墨林。张协是西晋的,此处的竹素,是指古代的典籍。不是真的种竹子而得名”乾隆笑着解释到。
“哦,原来是这样啊”春喜恍然大悟。
“皇上博学,下官佩服”李宗道连忙恭维道,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矣。
徐茂寻着乾隆的视线望去,便说道皇上那里是聚景楼。远远望去,屋檐细长上翘,飘逸欲仙。一长排黑白相间的窗格门,花纹整齐细腻,外廊一圈美人靠。
(楼楼查了资料,现在的竹素园已经被改得有些面目全非了,所以我用查到的资料给回复下,以前很少有竹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