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刀吧 关注:450贴子:2,193
  • 5回复贴,共1

【牛尾刀吧】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url]http://上下五千年[/url]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名刀利剑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从[url]http://青铜时代[/url]的莫邪舍身祭炉而得千古名剑“干将”“莫邪”。到钢铁时代的赵云在长板坡用“青罁”宝剑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下后主阿斗。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感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郎。
  但是中国古代关于刀剑锻造的专著却一直没有被发现,我们只能在一些相刀剑吉凶的相术书册中找到一些关于刀剑锻造的只言片语,如《相利善刀剑》,《汉
书·艺文志》中的《相宝剑刀》与《[url]http://吕氏春秋[/url]·别类》中有记载:“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黄白杂则坚且轫牣,良剑也”(指复合青铜剑)。


1楼2014-10-07 11:02回复

    以上事实证明刀姿的设计是必然规律,与审美无关。其中我们现在所称品位好,张扬有力作品恰恰是姿形设计最为合理的作品。

    2:刀身要绵密均匀方为上乘,这也是现代匀质钢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古代宝刀的原因.
    由于中国古代无高炉冶炼技术,并且是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所以炉温较低,沙铁不能达到完全熔解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草铁”。“草铁”由于含杂质
    多,组织松散,只有经过加热锻打才能去除杂质,使组织紧密,含碳均匀。日本刀的钢材则被称作玉钢,也是以传统低温方法冶炼。首先,刀匠会将烧红的钢材折叠
    锻打,如果用两片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10次,就会得到1024层的钢材。通过折叠锻打,还可以将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碳排除,增加钢材的[url]http://弹性与韧性[/url]。锻打的
    次数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会更加均匀,铁晶体也会更加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刀胚会达到几千层,使刀剑拥有强大的韧性。在锻打中为了使钢材有更好的可塑性,
    所以要尽量提高温度。为了提高温度,就会选择在炉中最上层的氧化焰中加热。但氧化焰中有过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个氧化性的富氧区,在反复加热锻打
    中,刀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皮并严重脱碳,因此在锻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在下层的碳化焰(还原焰)中渗碳,让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
    补充在加热锻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为了保持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受到严格地限制。而且钢材的可塑性会在快速冷却时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经验丰富的刀匠要
    准确的调整好每一锤的力量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热次数中将钢材做成刀胚。这样的刀剑钢在古代称为“百炼钢”。“百炼钢”刀剑经过上等研磨后会出现各种形
    态美丽的锻肌。古代文献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url]http://露陌刀[/url]一枚,皆因姿定名。宝剑“流
    采”是因锻肌形如虹霞,“灵宝” 锻肌形如龟甲,“含章” 锻肌似丹露,“龙鳞” 锻肌则形如片片龙鳞。,张协在“文身刀铭”
    “七命”中也记载了刀剑美丽的锻打纹理,文中提到:“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
    “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带有美妙花纹的刀剑正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剑。“百炼钢”因其含碳均匀,组织细密,
    一直被用来制作宝刀,宝剑。所以匀质绵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础,古代刀匠无不孜孜以恒地追求着。汉至唐宋由于锻造技术不发达的缘故,刀身难以达到极至绵密的
    要求。这时候的钢质较为松散,所以力求均匀就成了刀匠们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们现在鉴赏此类刀剑的观察点,较松散的钢质需布局均匀方为良刃(参考图五)。

    宋以后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流和锻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较为绵密的锻造产品开始出现,特
    别是明中后期以后刀身的绵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我国出现了十分匀质绵密的所谓“牛毛纹”(图六中左半部分),同时代日本出现了同样匀质绵密的
    “小糠肌”(图六中右半部分),这时的刀剑钢已经开始渐渐地接近现代的匀质钢材了。
    进入清代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成品钢材质量开始明显超越了东方的钢材。但由于运输不便,那时候用外来钢制造的刀剑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我国与日
    本都曾经是少数[url]http://达官显贵[/url]们炫耀的资本。这些外来钢在日本被称为“南蛮铁”,只有少数大名才能拥有,所以也只有他们的御用刀匠才有权用“南蛮铁”来锻造刀


    3楼2014-10-07 11:04
    回复
      剑,并无比自豪的刻上“以南蛮铁作之”的铭文。由于我国的刀匠没有在刀剑上留铭文的习惯,所以要考证出哪些刀剑是用外来钢制造的,就需要对比日本的“以南
      蛮铁作之”的刀剑,因为西洋钢铁有着特征鲜明的结构与光泽。(图七中左半部分为清朝中期用外来钢铁制造的中国刀,右半部分为日本德川将军御用名匠康继“以
      南蛮铁作之”的武士刀)
      为何有着匀质绵密的刀身才是良刃呢?因为世界所有的刀剑格斗术都有一条定律,即“选择最短的距离攻击对手”与“选择最短的距离回防”。所以在剑术身法中体
      位的间距被设计得十分吝啬。举一列:在刀剑格斗中,防守的要求是格开或躲闪让开对方剑锋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之接近自己划过,最好是从自己的袖边或耳际划
      过,这样对手就会离你很近,你的反攻路线也短了。由于双方距离很近,还可以使用一些招数使来不及收劲的对方撞到己方的刀锋上。但如果使用一支质地不甚均匀
      的刀剑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这一点宝贵的距离。因为质地不甚均匀的刀剑[url]http://表面张力[/url]差,如果某一处不均匀的地方恰好被用来格挡的话,刀剑就会失去应有的张
      力,弹不开对方的剑,从而失去那一点十分吝啬的距离被对手击中。所以好刀必是质地均匀充满张力的,同时质地越绵密张力表现越佳。
      最初[url]http://中国刀剑[/url]的构造是包钢技术,包钢是以含碳量高的高硬度刃钢与皮铁将含碳量低的柔软心铁包裹起来做成刀身,有三枚;四枚;五枚等结构(图八为五枚结构的
      包钢)。这样的复合结构使处于外侧的刃钢与皮铁为刀剑提供优秀的锋利度与抗折性能,而柔软心铁使刀剑有很好的缓冲抗震性能。但包钢会耗费极大的财力物力,
      所以从宋开始主流[url]http://中国刀剑[/url]采用了廉价的嵌钢技术,即以铁质刀身在刃口处镶嵌一条刃钢。这样一来,优点是可以快速廉价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但刀剑的品质却开始
      落后了。此后,只有极少数的[url]http://中国刀剑[/url]仍然采用包钢技术,但日本却一直保留了我国的包钢技术。



      3:刃要清亮通透方为佳刃,刃一眼望去朦朦胧胧绝非佳刃。
      刀剑的刃部通常会采用[url]http://局部淬火[/url]处理,用“嵌钢烧刃”(图九左半部分为我国明代嵌钢烧刃长刀)“包钢烧刃”
      (图九右半部分为日本[url]http://室町时代[/url]包钢烧刃武士刀
      )或“嵌钢整烧”来提高刃部的切割性能,日本则称为水减。刀胚完成后刀匠会进行淬火处理,这样可以使刃部坚硬锋利,刀身则柔软坚韧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淬火
      处理中刀匠要对刀胚的温度与水温控制精确,才能够在完工时得性能超群的刀剑。[url]http://局部淬火[/url]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刀工会用粘土;木炭粉和磨石粉末调制出烧刃
      土,再将锻打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裹。刃部覆土较薄,镐地和栋的覆土较厚。不同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配方法会有所不同。覆土后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中锻烧。刀工从火炎的颜色来判断炉火温度,一旦温度超过800℃,就会严重影响到刀身的强度。经过锻烧后的刀身会立即投入26℃的水中急
      冷,这就是“淬火”。通过这一工序,刀刃表面会生成一层非常坚硬的“马氏体”组织。所谓马氏体,就是高温晶体因为急冷被锁定在“亚稳定”状态,晶体之间因
      为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张力,所以会产生坚硬的效果。包钢[url]http://局部淬火[/url]或嵌钢淬火后,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会产生如同银色细沙一样的颗粒组成的线条,我国形容为“黑夜中的繁星”(图十左半部分),日本则称做沸(图十右半部分)。刃部的视觉感觉会比刀身“清亮”,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古籍中被称为“白坚”(“白坚”亦有可能是指复合青铜剑)。同时刀身则会产生美丽的自然弧度。由于这一工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刀刃变形碎裂,而使刀剑产生的致命瑕疵。


      4楼2014-10-07 11:05
      回复
        刃部“清亮”反映出刀匠操作时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与果断,在出火与入水时决不拖泥带水。“清亮”也代表了整个刃部在战斗中的表现将是灵敏的,与对手两剑相搭
        便可以敏锐的洞察到对手的意图。“清亮”同时也代表着刃部钢质优良,砍杀时有很强的穿透性。而“通透”则代表整个刃部的均匀与连续性,完美无缺的连续性提
        供了刃部无比优秀的张力与传达性。在击中目标时可以让剑手使出的劲力准确不打折扣的传递到目标上。所以“通透”是刃部至关重要的指标。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中日刀剑的结构,发现各种锻打方法的配比与结合是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原
        理的。中国刀剑的刃部多为团打的精钢,接着会有一段软钢用来保护硬而脆的刃,而且为了使刃部在受到冲击时避免大面积的崩裂,保护刃部的软钢也是采用团打
        的。占刀身总宽度1/2至2/3的刀身则多采用流水锻打,用来增加整刀的牵引力与抗折性(图十一)。名闻遐迩的日本刀也是使用了这种分布结构,他们在镐地
        上采用所谓的怔目肌,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流水纹。左图密实部位就是硬而脆刃部,其后再以硬度稍差而韧性较好的团打软钢来包裹刃部,从刀宽的1/3开始用锻打
        成流水纹的软钢或铁来加强刀身的抗折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越早期的刀刃与地的界限越模糊,由刃开始从硬至软渐变,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刃部。但越到后期界线越
        清晰,这是因为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提高,用作刃部的钢材强度与韧性已经日趋完美,已经不需要过多层次的软钢来保护了。以马牙为例,没有过渡软钢层的保护而
        一块块大面积裸露刃
        钢的做法不会是早期的工艺。(图十二右半部分)而早期的马牙是有软钢层的,表面看来夹钢线十分含蓄,如同烧刃的感觉。(图十二左半部分)日本刀亦是如此,
        古刀期的刀大多烧的很低,进入新刀期;新新刀期后,由于钢材质量的提高与和平的环境,刃部被烧的既高又华丽。
        因此,所谓刀剑之姿形地刃与锻造的魅力气质都是为了实战之必然。在古代被神秘化了的铸剑艺术其实是千百年来铸剑师与战士们,在经历了无数战斗成败后的技术总结。希望大家通过此篇小文能对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有新的认识。


        5楼2014-10-07 11:06
        回复



          6楼2014-10-07 11:06
          回复
            现代钢铁冶炼技术随便就把这些什么百炼花纹的揍的满地找牙。粉末冶金不是这些所谓大师铁匠所能比拟的。搞个轴承盘打个都比他们那些玩意强,便宜,不坑爹。


            IP属地:新疆7楼2021-12-17 0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