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亮吧 关注:13贴子:187
  • 2回复贴,共1

丘文亮对“素质教育”之随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说丘文亮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在这个吧里,我想整理一点丘文亮本人对素质教育感想性质的文章或文段。希望可以与那些关注素质教育的朋友一起分享和探讨。


1楼2014-10-07 13:49回复
    《二、对“素质教育”之感集》
    2013-12-30 23:12:08
    归档在 应试教育 | 浏览 102 次 | 评论 0 条
    《二、对“素质教育”之感集》
    有部分学生说老师怎么搞的———教学进程怎么这样子进行,教学课程安排这样奇怪!这个提问好,于学生受用的自身利益出发,教学课程与教学进程于学生而言有较大作用,关系到学习的兴趣、劲头和学习的效果等等;老师方面,就有教学的质量问题,千万别这样,一上午上英语课,一下午则上数学课。也千万别这样,一时,讲得太投入讲过火了用多另一课时的时间;一时,讲得很紧张讲过分了讲课如驾着飞机讲课走马观花。
    教书不就是对着课本给学生讲课,课本以外的不讲,这不指的是真正的教书吗?试问,学生读了书以后有什么作用呢,没点实用的好处,“知识就是财富”,“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等一大堆尽讲读书好的话,显然就吸引不了学生更加明确更加积极地去学好知识文化了罗。一味围绕课本抓来转去,而模糊又冷漠了启示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思考学习,思考生活和思考处理事情等等的方面,老师应变的努力。对此,我们做老师需要反省,检讨了。
    一个大教室有老师与学生在一起进行教育的事情。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给自己好好表现叠叠不休地讲着课,全部学生当作哑巴听着课。这种“满堂灌”与“单枪匹马”的教育实在缺乏趣味性的引导方式。慢慢这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培养了一大群被动思考人或事物的奴隶,不会思人或事的蠢蛋,没有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观点的愚民。
    有很多学生怎么说哪个教师真不会教书,照着书念教我们,我们真不想听他讲课。诚然课本的叙述应不是全枯燥乏味很单调。能按照课本所讲有条理地讲,讲得清楚明白也不是说不可以。如果老师能做到全盘照书讲课,我们何不干脆自学算了。因为有老师的课本与哑巴老师的课本一模一样。教法因老师也罢,学生极愿意请讲不再照书念的老师帮他们上课。尽管各位老师的教育有别,但是它们有共同的地方。这共同的地方,老师能够很好地朝那地方飞去,学生自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收获就不同了。这共同的地方指如像,可以用准确、顺畅流利的语言讲课本知识;可以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把事理讲清楚点;可以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授课等。
    过去的老师差不多也这个样子,现在的老师应该比这个样子体现得更深一层。教书份内的工作就两件事那么简单———一件是讲课;另一件是改作业、试卷,监考。教学过程也算够清闲的,学生大多数都觉得,读书好像被分数逼强逼学习着,实际读书之乐在哪儿?一直在他们心头转动;另一些高分学生得到拿到高分后的同学时常莫名的感觉读书之乐。教师这时就要动动脑筋,班中需要进行谈论读书主题的讨论,需要进行涉及的主题的讨论交流,还需要进行读书的得失与苦乐的交流和沟通的活动。
    父母与子女隔膜有一条线。线如风筝,风筝愈加远,不但不能好地飞翔,有时还会堕落。古时,这条线固然长,彼此隔膜的程度更加明显;现在,这条线若不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和谐也变长。父母该有的照顾、关爱;子女该有的尊敬、沟通,如果两者一再冷漠,冷漠如同点点之火逐渐变大可以燎父母子女可建成父母真爱幼,子女真敬爱的原野。
    必须明确一点即,父母还得向子女们尽一项责任的基本义务。到现在,或者以后,也许肯定有好一大部分父母还是那样的做法。那种做法可以说不能更好为子女好。往往他们停留在此层,希望子女学业上达到某种学历,过问几下子女近来成绩怎样:含糊其辞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一时想到才说点子女你要照顾自己的温暖话语。
    纵不敢妄断下决定,不难发现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大特点,而这特点不像某物的优势的好的特点保留下去是好。至今,相对多的父母对子女的人生道路很常犯强如或盲目引导的毛病,一定程度上,产生的结果不是很好,也有好的。关乎子女的一生乃至价值追求等如此大的问题,不可草草了之。最好是,子女在能清楚事理,明白追求什么时,让子女做主,给些建议,不对时,可忠告。
    中国人桌上吃饭之时,父母教育子女,可以。最好还是,一家人先把饭安心吃完,找个时间,让子女坐下椅子来,父母这时可教育或教化他们。床上教妻或床上教夫,这很好,给多了妻或夫面子。中国的父母们,请你们能给足自尊你的子女们,再说他们也要面子,别老是当着别的父母或别的父母的子女们或别的父母和别的父母的子女们的面前说你的子女不如他的子女会读书得了很多奖状,说你的子女像他的子女那样听话不偷东西就好了等。


    3楼2014-10-07 13:51
    回复
      大学里面的感随
      2013-12-31 02:33:09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29 次 | 评论 0 条
      大学里面的感随
      1
      (1) 学校连个像样子的篮球场、操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都无,甚至可笑的连操场都无。你说让我们怎么样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还有开展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呢?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然如此,何不多拿出钱来购买电教屏台、多媒体设备等技术成果给教学如虎添翼。有了好帮手,能充分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办好教学。
      (3) 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理应由国家重点投资搞建设,那么这是实施它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普通中学普通大学的人,踏入社会同样可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少数人可能就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常说科教兴国科教兴国的。一则应该科教兴国的战略应惠及普通中学普通大学才对啊。
      (4) 我们认为,学校永远要记住:学生来你这儿,不单是学习而已,还有生活。丑陋落后破烂的环境中,他们生活怎么办?单单管学生就不用顾那么多了吗?
      (5) 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却就可高枕无忧吗?实际上学生的生活多少有一些需要指导,也很必要。学生可否生活得健康开心和安全,这就是一点需适当的指导的事情。
      (6) 学校的文化生活的持久和丰富,是一个坚持去搞和每个阶段可出新主题而进行文化生活的长期过程。文化生活的理解切不可仅理解为学生把学习成绩考好,它还要开展好校园的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另外最重要是看到,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就能体现出精神风貌和学习以及生活,才算较完整的解答。
      (7) 在大学里,就要讲到学术氛围。像学术氛围这个东西非一届师生的努力就可以,需要的每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术氛围上,绝不是一个学校的学习成绩优良就可讲:该校的学术氛围良好。除了学习搞好下,更有钻研某种专业、学问等等的奋进精神和看得到的学习行动。
      (8) 搞这个学术氛围实在需要师生团结的必要。老师那种刻苦钻研某种专业、学问的举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但不要求每个老师都这么做。其次,学生对学术的研究是确实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可不重名利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拿来坚持研究。所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与维持就断然离不开师生。
      2
      (1) 看看每天上课有多少学生坚持把课上完;看看上课时,很多学生能否配合老师的讲课来学习;图书馆里能有多少人看书;早餐可以看到有多少学生在学习等呢。纵观这些情况,大概就能够清楚:一个学校的学习氛围。
      (2) 实际上,学习氛围的好坏完全都靠全体学生的营造。三三两两学生是怎么样也不无法活跃学习氛围的。
      (3) 教育这件事情,当然希望有千千万万的优秀教育者的优秀教育。但也别忘了———教育这件事情和教育者有关系之外,更加密切的关系在于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和运用以及创新。有这么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4) 教育是一门大艺术。研究如何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教受教育者做人的方法,才是教育艺术任务和目的。
      (5) 那么一个教育者的影响在哪儿?教育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他就是影响学生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当秉着较严格的态度要求:学生做学问的态度、方法和成绩;而不是太看重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
      (6) 要说受教育是什么一回事呢?那就是教育者传道传授解惑学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教育者易犯一个问题,不容易把握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必需知道教育者传授解惑学问的时间不是很长。
      (7) 不管在旧社会,还是在当今时代中,教育的一个较高境界是教会了被教育者学会学习或做学问的方法,然而不是让被教育者用过多时间学习。
      (8) 被教育者历来都有这么一种疑问———我所学的有什么用呢?好似满腹诗书经纶到现实没什么用处。实际应该这样来解疑问,有些理论知识只可在理论形式中运用。而相对来讲,很多理论知识是可在思维运作、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生产
      等方面。但这种运用须得一个前提,一定得处理理论与实践环节的问题。才有能把知识转化成力量和财富等等。
      (9) 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偏偏不可达到这个宏大的目标。暂且不去管教育的制度怎么样。我以为关于教育者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该是不可忽视的难题?是不是要中考了学生该更多时间用到学习上,重点发展“智”?是不是要上大学这关键的时刻是牺牲发展“体”,“德”本身不是问题,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中?是不是学生能够考好成绩就好了,不在乎搞什么实验的?是不是教育者不用作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学生就可自觉“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成绩上,被教育者的成绩好,就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
      (10) 应试教育传递给教育者一个重要结论:教会学生应试和应好诗。如果教育者严格奉行此结论进行教育,所以教育成了应试。欢迎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教育者抛弃错误的结论,出于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敢于打破现有框架与种种束缚,真真正正搞出好的教育。同样欢迎中国的学生越来越多注意被教育,而不再是担心自己考出成绩如何如何。
      (11) 小学的教育如同家庭的教育极其重要,但小学的教育俨然比其显得愈加重要。这一时期的教育中心必须更好地引导被教育者乐意接受教育,更加耐心帮忙被教育者踏上教育的门和花更多心血被教育感觉教育的美和乐趣。请对教育者(胡乱教的被教育者),布置给被教育者很多作业和令学生渐渐对学习厌倦的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还有一个重大问题让小学教育者解决好,就是因材引领受教育者为事做人。
      (12) 有外国称赞我国的中学教育做得好,再有我国自家也会自我感觉良好。但就以中学教育来看,我们更多看到自家人和外国对我们中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看你这个中学教育的好,好像,绝大部分被教育者取得的成绩不错,几乎所有同学都不用留级而是升级;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都不错。那也得进行中学教育,教育者重点放在让被教育者能考出高分,被教育者为了拿了多少钱用在资料和不用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上呢?该要进行的实验,有多少真的实验过?像“体”方面的发展,又是不是很多很多被教育者达到“体”的发展要求?还有“德”方面,又是不是很多很多被教育者达到“德”的发展目的?最后问问,是不是很多被教育者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子?
      (13) 我国教育的显著特点中小学教育是“严”进,而大学教育却是“宽”出,但“严”进去的。中小学教育的“严”进,还要继续让被教育者失去多少本该拥有的;大学教育的“宽”出,是否真正培养出真材实学的人才呢?
      (14) 教育者的任务不是教被教育者一些知识,其它方面就可以不太管,或管不好。
      (15) 高考制度不能老是换来换去,这样的话,试问还要几多新生成为高考制度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注意:摘自丘文亮凤凰网博客的一篇博文,但是只是选取了符合该贴吧主题的部分内容。


      4楼2014-10-07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