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主体是入世、治世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治世思想与术用。
大体而言,儒家思想是主要见知学问,而非修行体系。
传统意义上,宗教,如道、佛、基督,均是偏重出世,而非入世。
道佛基督的关于红尘部分,也多是神佛游戏风尘显神威显高不可测的桥段。
某种意义上说,道佛基督,是以神为本的思想体系。
宗教与人世的相互影响历史,也正是经历了:神治、神授君治、人治、法治四大阶段,
也就分别对应着人类社会经历的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以人为本、以法为本等四种社会根本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佛宗教思想相接轨的地方,
大概就在于传说中的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那句传说中的法决:“逝者如斯夫”
孔子可能因此而悟道精进。
但据传后世儒家弟子否认这一桥段。
关于人、神、佛、仙的关系,或者,世间是否存有*成神成佛“之法,
用所谓”理性“来看,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有有有的道理,没有有没有的道理。
从感性来看,有,似乎更好,即存在一种“人”的升华的空间,为一种追求方向。
精研儒家学说,可不可以入道、成神、成佛?
应该是可以的。
大概可以解释为:条条大道通罗马,万物之间皆有真意,唯体悟方法不同。
剖开所有宗教门派名目与方法之不同,
所有体悟大道的纲领脉络,大概都只是在于:诚意、正心、内省、入静,而后证得和光同尘
所谓佛国、天庭等,应该皆是屁话,
都是作为“人”对神佛的臆想。
大概应该这么辩证思考:成神成佛,不是为了吃更好吃的龙肉、人参果、听更好听的仙乐。
有此一念或任何念,则仍是凡夫俗子的概念范围,甚至“静”都未入得。
静=无
得无=入门
而“无”,大概又只能从无处可得。
休息了,现在都懒得多说话了,
以前还喜欢发些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