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e喜乐吧 关注:309贴子:44,912

祈祷

收藏回复

  • 218.56.229.*
愿上帝施恩与我
怜悯我
赐给我力量



1楼2008-03-07 00:58回复
    感恩
    感谢上帝


    禁言 |2楼2008-03-07 22:58
    回复
      2025-05-29 16:11:21
      广告
      愿上帝指引我的人生之路

      求上帝怜悯我

      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禁言 |3楼2008-03-07 23:32
      回复
        解读命运ZT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 

         命运真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吗?它真的神秘得不可探知吗?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的现象也可以在每一个成人身上存在。比如,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他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一系列强迫性重复导致的。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他只跟部分人关系不好,只有部分人不喜欢他。慢慢地,由于强迫性重复的力量,他会不自觉地制造一些事件,让所有的人不喜欢他。或者换句话说,他会下意识地教会别人都不喜欢他,以便强迫性地重复那些痛苦的体验。 

         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很失败的人,也是因为掉进了强迫性重复的漩涡。我们的周围真的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会听到关于他们的坏消息。每一个坏消息传来,我们都会叹一口气说:唉,他就是这个命,他的命不好。 

         而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他强迫性地重复的东西,都是那些好的、令人愉快的体验。他总是教会别人喜欢自己,教会自己把那些必须办好的事情办好。我们的周围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可以听到关于他们的好消息。每一个好消息传来,我们都会赞叹地说:他就是这样的命,他的命好,命好比随便什么都好。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说它神秘,那只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它而已。 

         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因此,打破坏的强迫性重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事件之后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我要打破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他的史诗般的交响曲,就是他的心灵与坏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做顽强斗争的写照。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或失败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而且,这部史诗的结尾,肯定是主人公辉煌的成功,并充满令人心醉的欢乐。


        禁言 |4楼2008-03-08 01:44
        回复
          希望就是力量ZT 
           九七年,我去马来西亚开一个国际心理学会议。在会上认识了一个俄国人,他向我推荐他创立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他告诉了我他做过的一个试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拼命地挣扎求生,维持的时间是8分钟左右。然后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五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外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活下来。若干天以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上述器皿中,结果真的有些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三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 

           这位俄国的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两只大白鼠,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凭自己本来的体力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个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就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 

           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了一点,但给人很大的教益。我后来知道,这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在俄国还很受欢迎。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俄国最近十来年处在其历史上非常糟糕的一个时期,他的理论,正好可以用来鼓舞士气,渡过难关。 

           实际上我们不必做那样的试验就可以知道,在艰难困苦之中,心中有希望和心中没有希望,对我们的行为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结果当然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个试验还没有讲完。当时我心里还想着那两只大白鼠,总觉得不是滋味,就略带反感地对那位心理学家说,有希望又怎么样,那两只大白鼠最后还不是死了。他出乎我意料地回答说:没有死,在第24分钟时,我看它们实在不行了,就把它们捞上来了。我问你为什么那样做?他说:有积极心态的大白鼠更有价值,更值得活下去;我们人类应该尊重一切希望,哪怕是一只大白鼠内心的希望。 

           大白鼠的希望,是人给它们的;而我们人类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己给自己希望。而且,我们不知道希望所调动的,是不是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也许,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在关照人间,天意会更欣赏那些内心总是充满希望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人不仅应该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很好。 

           希望就是力量。在很多情形下,希望的力量可以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只有在有希望的背景下,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利用。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却不拥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所以,在下一个节日来临,到了该祝福我们的至爱亲朋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说恭喜发财,而说祝你永远都有很多的美好的希望?


          禁言 |5楼2008-03-08 01:46
          回复
            把 过 去 和 现 在 分 开ZT

             一次,一位记者朋友跟我约好,某一天的下午四点钟在我的办公室见见面,谈一点事情。 

             到了约定的时间,她还没来。过了约一刻钟,她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神色慌张、满头大汗,一边连说对不起,一边坐下。我看出她有很深的自责。我们谈完了那些事后,她告诉了我她迟到时的心情。 

             她说:我是提前就出了门,叫了一辆出租车,想时间绝对是足够了。没想到路上堵车。开始我还不着急,后来眼看要迟到了,急得不得了,不停地催司机,要他抄近路、超车,还差点跟他吵起来。本来我知道,迟到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时的感觉是,迟到一分钟都有天要塌下来的感觉,或者是感觉到面临灭顶之灾。我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说:让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你没有把过去和现在分开。 

             她问:怎么讲? 

             我说:也许在你过去的经历中,因为一些小过错受到过惩罚。这些经历你没有忘记,逐渐地积累起来,所以此时此刻的一件小错,也会把对那些事的记忆带动,使你感觉到象是犯了大错,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一样。 

             她若有所思,似乎在回忆遥远的往事,一边点头一边说:对,你说得对。 

             

             这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一头牛的故事:如果不停地、一根一根地往一头牛身上放稻草,那最后总有一根会把牛压死。这并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特别重,而是因为以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重量。 

             积累,也许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情感也是可以逐渐堆积的。有好多事情,比如高考失败、失恋、下岗、人际冲突等等,如果孤立地看它们,每一件都不至于会导致一个人精神的崩溃,更不会致使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这些事件与一个人过去所体验过的痛苦叠加起来,后果就可能很严重了。 

             佛认为,一个觉悟的人的特点是:活在当下。过去是虚妄的,过去的痛苦会加深我们此时此刻的痛苦,过去的幸福会遮挡我们感受现实的目光,这都不好;将来更加虚妄,一个为将来活着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从来就没有活过的人。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会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件,不会把这些事件的后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任意地叠加、夸大或者缩小。 

             

             朋友,把眼睛睁大一点,清楚地看着现在,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把以前的“稻草”都扔掉,只考虑和承受眼前的那一根“稻草”:不就是迟到了一刻钟吗?不就是一场考试没考好吗?不就是失去了恋人或者失去了几个朋友吗?不就是暂时没有工作吗?告诉自己,我愿意承担所有这些事件带给我的相应的痛苦和惩罚。但是,对那些与这些事情无关的、过分的、多余的、不恰当的、不相称的、不公平的痛苦和惩罚,大声地说: 

             这与我无关!我----不----要----!


            禁言 |7楼2008-03-08 01:59
            回复
              • 123.6.179.*
              有种心情叫平淡ZT

              会越来越喧嚣,而我的心境在不知不觉间却变得越来越平淡,似乎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符。 
               平淡,是一种觉悟,一种觉醒。人生在世,都不免会流于世俗,淡薄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谁能轻易的超凡脱俗呢?谁能不为世事荣辱兴衰所羁绊,纯粹地杜绝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平淡之心是一种觉悟,也一定是经历以后的觉醒。世事荣枯成败无非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在通常意义上都是一个匆匆过客。诚如陶渊明在诗中所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平淡,是一种姿态,一种睿智。古人明理,今生借鉴。平淡之心首先在于自知之明的心态,世间烦恼万千,至少一半是自行觅得,一味沉陷现实的得失、名利、成败、贫富的迷惘中,愤世嫉俗,自怨自艾,其结果必是自我心态失准,得不偿失。由此显示出,一个人具备一颗平淡之心的美好意义了。生活中你觉悟到拥戴一颗平淡心,不过于计较利害得失,任凭事态演变无常,都会轻盈闪过“名利之剑”的伤害。 



               平淡,是一种品格,一种能力。人之品格,古人也称心性。古语云:“心求形,形推心”。人若有良好的心性,其外在举止行必善;同样,一个人在行为态度上具备一定修养,“无争、无贪、知足、仁爱”,这种良性自然就循环至心灵了。世间有钱也躁,没钱也躁,闲也烦,忙也烦;经常喊烦躁的,是其不堪忍受的;忍当然不是最高境界,但能够看开、看淡就会减少烦躁。俗常言:争一口气。争了就乱、乱了就犯、犯了就败。智者认为,不争的人才易看清事实本质,递减名利之心,不要与人争,与事争。让人与人多些平和,多些谅解则人安,与事无争国家与世界亦安。箴言道:“无求品自高”。把不平之心转为平和,把平和之心转为仁爱,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分;把心性付之行动,去近近的欣赏平淡的弥足珍贵,去感受平淡的释然,这就是支持平淡的能力。 



               平淡,是一种幸福,一种艺术。最淡漠的人最富有。以物作为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多数是虚荣心在作祟,少欲无贪,天广地阔。要平淡,得先心平;要心淡,理得心淡。淡漠仕途,荣辱自安,心胸坦荡,一生淡泊。不关注别人的认可,不骄矜自满,不与人比较,心不为物役,睿智的保持一颗淡薄之心,就不难体会“鸟动林梢风,蜂吸花中蜜”最宜体察,最具动感的画面了。 



               “真味是淡”,“真香无味”,“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是平淡之心艺术化的写照。真正暗香不是没味,而是浸润和溢满了周边环境,时间一长就不觉香味了。


              8楼2008-03-08 02:04
              回复
                谢谢乖芽

                孤独本来就是生命的本质,而负面的人却将孤独扩大,变成独特的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领悟的可怜状态。我们无法改变际遇和不幸,但我们可以有觉知的能力改变自己的情绪,所以有些人能坚强面对逆境,有些会沉溺在抑郁中不能自拔。成熟的人是对自己所有的发生负责任。 

                ZT 
                 
                 
                 作者: 123.6.179.* 2008-3-8 02:09   回复此发言


                禁言 |9楼2008-03-08 02:16
                回复
                  2025-05-29 16:05:21
                  广告
                  • 123.6.179.*
                  喜乐,你在婚吧沉溺太久,建议去做个心理咨询!

                  如果你仍不能从网络中自拔,这辈子就完了!


                  10楼2008-03-08 02:22
                  回复
                    谢谢没事


                    禁言 |11楼2008-03-08 02:24
                    回复
                      会有这么严重


                      禁言 |12楼2008-03-08 02:34
                      回复
                        网络是个什么东


                        禁言 |13楼2008-03-08 02:34
                        回复
                          没事的 谢谢妹妹


                          禁言 |14楼2008-03-08 04:46
                          回复
                            保持心理健康不要去在乎五件事ZT 
                             新闻来源:扬子晚报 

                            放弃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所有的可能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这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失恋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岁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梦想。爱情如果只是一个过程,那么正是这个年龄应当经历的,如果要承担结果,三十岁以后,可能会更有能力,更有资格。 
                               
                            漂泊 
                              漂泊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趁着没有家室拖累,趁着身体健康此时不飘何时飘?当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体,也许只是幻想和梦境。新世纪的时尚领袖是飘一代,渴望漂泊的人惟一不飘的是那颗心。 
                               
                            失业 
                              三十岁以前就尝到失业的滋味当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坏事。三十岁之前就过早地固定在一个职业上终此一生也许才是最大的不幸。失业也许让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尘封的梦想,也许会唤醒连你自己都从未知道的潜能。也许你本来就没什么梦想,这时候也会逼着你去做梦。 
                               
                            疯狂 
                              这是年轻人最好的心理调适,只能说明你精力旺盛,身心健康。


                            禁言 |15楼2008-03-08 13:45
                            回复
                              2025-05-29 15:59:21
                              广告
                              专家总结心理养生四大要素
                              新闻来源:现代护理报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心理养生,以下是心理专家为心理养生总结的四大要素: 
                                
                              善良是心理养生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禁言 |16楼2008-03-08 1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