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齮吧 关注:3贴子:65

先收集资料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撃度娘。


IP属地:陕西1楼2014-10-17 09:35回复
    白起王翦列传: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齕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闲,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齕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 赵军分而为二, 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诈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
    秦王使王齕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IP属地:陕西2楼2014-10-17 10:11
    收起回复
      传世金文:
      五十年上郡守戈:五十年上郡守(牙奇)工室众工?
      从象形文字的观点上看(牙奇)非常接近(齮),而“齮”更像是后来经过变化的文字。
      汉官六种——汉官仪卷上:京兆虎牙、扶风都尉(耿恭传注引有“郡比二千石”五字)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扶风都尉居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后汉书安帝纪注,耿恭传注,窦宪传注,南匈奴传注)
      史记秦本纪:惠文君5年,阴晋人犀首为大梁造。
      史记索隐:犀首,官名,若虎牙之类。
      汉官六种——汉官仪卷上: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二千石。孝景时更名都尉。(后汉书彭修传注)
      汉官六种——汉官仪上: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补盗贼(补当作备),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十)【六】年省,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后汉书桓帝纪注)
      汉官六种——汉官仪上:执金吾比二千石。(续汉书补注,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汉官六种——汉官仪上::执金吾掌执金革,以御非常。(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官六种——汉官仪上:执金吾属官府【有】武库令丞。
      在这里引用了这么多其它资料,就是证实,秦本纪所谓的犀首为大梁造其实就是,在阴晋反魏归秦后将原魏郡尉犀首更名为秦大梁造的事件,根据史记索隐和汉官仪可知,大梁造在汉官职中相当于京城护卫,郡都尉的级别,在秦则相当于郡尉,此中金文中(牙奇)任职上郡守负责兵器督造,从工作内容上看满足了汉官仪中关于“典其武职”和“典兵禁”的要求,和他同级别(比二千石)的执金吾也负责“掌执金革”的工作,也就是说上郡守(牙奇)在秦国此时的级别相当于大梁造,或者就是大梁造。五十年,根据秦本纪,只能是昭王50年,即公元前257年,编年记作:攻邯郸。秦本纪有:齕攻邯郸,不拔,去。结合白起王翦列传中引述的记载,对王齕的称呼从左庶长王齕开始,至邯郸之战替换五大夫陵时,已无前缀。当是其年已拜为大梁造,纵观秦本纪中对白起的阐述,分别在昭王15年和28年,分别为大梁造。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秦大梁造和上郡守之间存在何等关系,战国策有: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此上地当即上郡之地的简称,如南阳、河内、上党、太原等,皆只称地名,不称“郡”。可知秦之精兵常驻于上郡。疑上郡守非常任,当逢战事而任之。


      IP属地:陕西3楼2014-10-17 11:04
      回复
        秦本纪:
        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齕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齕代将。
        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


        IP属地:陕西4楼2014-10-18 17:07
        收起回复
          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曰
          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IP属地:陕西5楼2014-10-18 17:20
          收起回复
            关于王齮的战术,
            在白起王翦列传中关于白起的记载“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关于这里的“晋”,指的就是“魏”,在包山楚简里有“大司马邵阳破晋师于襄陵之岁”的记载,同样鄂君符节也有“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此外山东银雀山出土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记载: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此时三家分晋已经完成,故可知晋特指魏,这里举得三个例子均出自出土文献和文物资料,足以说明把魏称晋是先秦时代的一种风气,六国年表秦表“与晋战岸门”,古本竹书纪年作“与秦战岸门”,如此等等均可为证。另外,云梦秦简在为吏之道后面记录了两条法律,一条《魏户律》、一条《魏奔命律》,可知魏、晋两种称谓在当时是共存的,又或者是因为早期分晋后,晋邦未灭,食于上党一代,故有此称谓代指三晋盟主魏氏。
            秦本纪: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白起有溺毙赵卒2万的记载,王齮在退兵时也有同样的表现,关于类似的情况竹书纪年里有“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赵世家有“决河水,伐魏氏”,又有“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也就是说利用水流作为武器攻击敌军的办法王齮也会,且在杀伤效果上,与白起完全一致,因此有理由相信王齮是参加过华阳之战且随白起正面面对过赵军的人,亲眼看到过这种决河战术的布置,在其他几次记载中虽然也有决河的事情,且早于白起时代,但并无具体杀伤效果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白起改良过这种决河战术,且被王齮继承下来。
            同时也旁证了王齮至少在秦昭王34年就已经从军的事实。


            IP属地:陕西6楼2014-10-20 11:40
            回复
              说文解字:
              说文的解释是“武牙”,读音qi,如果结合史记索隐中关于“犀首”的注解“若虎牙之类”,两个字的解释无论从意思上还是读音上都很贴近,不知道这里是否存在王齮或者王齕在成名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过的可能,秦之大梁造即晋之犀首即汉之京兆虎牙。王齮是否是在自己取代白起成为大梁造后改过名字呢?


              IP属地:陕西7楼2014-10-20 17:22
              回复
                关于另外两个字的说文解释:
                齮:


                IP属地:陕西8楼2014-10-20 17:29
                回复
                  齕:
                  可以看到两个字除了字形不同外,解释完全相同,是吞噬的意思。


                  IP属地:陕西9楼2014-10-20 17:32
                  回复
                    以合伐之。先留个坑,这个合字可以作为王齮伐赵,甚至秦昭王后期秦军战阵模型的参考。出自战国策最后一篇,武安君曰:以合伐之,赵必固守。后一句是,挑其军战,必不肯出。由此可见这个合就是秦军当时野战战术体系的基本形状,也就是进攻用的合阵,可以参考说文解字里关于合字的篆书写法,包括了以人字左右斜线布置的两翼,以口字代表坚实的中军方阵。至于中间的一字目前还不清楚。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10-26 18:00
                    收起回复
                      说文解字中的“合”
                      所谓“以合伐之”,合字即阵型。


                      IP属地:陕西11楼2014-10-27 10:26
                      收起回复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合”字


                        IP属地:陕西12楼2014-10-27 10:32
                        收起回复
                          关于王齮出道时间的确定方式的思路:
                          直接材料:
                          秦本纪:昭王五十年,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白起王翦列传: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IP属地:陕西13楼2014-10-31 15:35
                          收起回复
                            间接材料:
                            赵世家:惠文王18年:王再之衞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又有:赵肃侯18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
                            古本竹书纪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IP属地:陕西14楼2014-10-31 15:39
                            回复
                              可以看到在白起华阳之前,引水攻敌的威力有限,仅限于退敌军,或者在阵地对峙时,利用水流冲毁对方的地上建筑,华阳之战可以说是第一次在运动战中直接利用水流的威力对敌军造成直接、大幅度杀伤的战例,而王齮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点,甚至在杀伤的威力上都表现出了和白起对等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时机的把握和选择上,两个人一脉相承,可以说王齮的作战风格中深深打下了白起中后期时代的烙印。


                              IP属地:陕西15楼2014-10-31 15: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