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引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说法,思维基础是什么?反映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思潮?如果分析一下从五十年代学、套苏联芭蕾起,中经“史无前例”中推行的土芭蕾,到三中全会后欧美现代派舞蹈及其思潮,信息传人我国这三十余年,由于一向闭塞,对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势孤陋寡闻,一旦接触,便形成了十分强烈的了解和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而外来艺术,特别是芭蕾的美学思想,几乎可以说还借助了政权的力量,而在刚刚萌生的中国舞蹈界一直居于指导(前期)和改造(中期)中国舞蹈艺术的地位,就性质说已经不是什么学习、借鉴的问题,而是做为一条艺术路线,做为发展规范民族艺术、传统美学思想的捷径,控制了、疏导了年轻的中国舞蹈界的思辩能力和对美的选择。
而与此相对的、又因我们对艰深的古老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只有感性体验,因此无形中便造就了一种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以欧美的—又是不甚了解的美学思想和感性趣味为支柱,加上中国形式,也就是一些表象—又是缺乏文化、历史观念的某些皮毛与技术,成为艺术思想、艺术创作的框架,输人头脑蔚为思潮,而影响着我们的两至三代人,并有可能继续流传下去。因此戏曲舞蹈不是纯粹的舞蹈还须要舞蹈化的提法是有一个基础的,会出自搞了多年传统舞蹈的专家之口并不奇怪,因为能否清醒的辩别自五十年代舞蹈界学苏以来的心理动向,靠一腔发展民族艺术的心愿和热忱还不成,一方面政治形势提供了必须信赖的背景,同时我们是从零开始,对比已在世界上具有典范性的芭蕾而产生了自卑感,相形见细,以为不学人家拿不出好的办法,而主要还是我们缺少搞古典艺术的知识基础,缺少既懂舞蹈专业又深谙中国文化的人才和拿得出主张、胸有城府的艺术领导,很易于被一条便捷省力的道路所吸引。
“史无前例”虽然终于结束了,而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道路、艺术走向、认识基础、思想条件和知识准备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仍然株守着“京”、“体”、“武”这个壁垒,缺乏向历史的深处、广处进行探索的勇气和要求,而且始终不大重视对古典舞蹈这种文化形态的社会科学属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把一种艺术体系的建立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技术与形式的系统化‘、科学化,并因此而有“古典舞蹈不是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唯一的传统还须要“舞蹈化”之类的奇谈,而实际是为渗人芭蕾达到“发展”戏曲舞蹈找口实。尽管口口声声的在强调民族、强调传统却还是以西方古典芭蕾为艺术尺度裁量戏曲舞蹈,一旦发现芭蕾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便认为是一种缺陷,必须补足、仿制。试问印度古典舞蹈也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和方法,也造就了许多蜚声世界颇受褒美的表演艺术家,同样获得了国际声誉并为世界所承认,然而自成体系,没有芭蕾的程序,甚至也不包括芭蕾样式的技巧,能不能因此就说印度的古典舞蹈是落后的、低级的艺术呢?为什么东方艺术就无参考价值、就无可取之处?芭蕾虽好是人家所创造的文化,可以叹为观止、可以盛加赞誉,也应该虚心讨教、学习,然而传统艺术却来不得“改土归流”,不能搞世界一体化。我们有芭蕾舞团,有芭蕾舞系,并祝愿我国古典芭蕾能尽快跃居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然而我们搞的是中国古典舞,却为什么也要和芭蕾一样,在训练程序上要从把杆开始、现代舞传来又坐在地上或者爬在地板上练元素,芭蕾有小跳、中跳、大跳之分,我们亦步亦趋照方炮制。基训是基训,身段是身段,仿佛能力素质是纯技术,与风格、气韵以及审美心理的培养、感情表达方式的雕琢、文化意蕴的形成不相干,这样的训练体系倒委实是旷古所无的稀有现象。也许说我们是从全面性、科学性出发,能古能今,那么吸收了芭蕾这个元素是否就全面了呢?无妨以排练《铜雀伎》的实际体验来验证一下: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大多接受过《报告》认为是体现了传统的那套体系的训练,前后几届(包括八五届表演系),表演土洋结合和戏曲味较浓的剧目,基本上能够应付自如,不存在规律、风格难以掌握的问题。而排《铜雀伎》,对重心、节奏、速度、力度的掌握;对胸怀放开、意蕴扑拙的情调、气息的适应;在流动过程中显示形象、显示气韵的表现能力;在动、静造型中全身—特别是头、胸、腰的协调感以及因此构成的韵律感,还有捕捉、理解、体现明清戏曲舞蹈、土洋结合之外其他文化气质的能力都有不大适应的过程,一时不能掌握。这是陌生、缺少了某些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繁、简、难、易的问题。
而与此相对的、又因我们对艰深的古老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只有感性体验,因此无形中便造就了一种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以欧美的—又是不甚了解的美学思想和感性趣味为支柱,加上中国形式,也就是一些表象—又是缺乏文化、历史观念的某些皮毛与技术,成为艺术思想、艺术创作的框架,输人头脑蔚为思潮,而影响着我们的两至三代人,并有可能继续流传下去。因此戏曲舞蹈不是纯粹的舞蹈还须要舞蹈化的提法是有一个基础的,会出自搞了多年传统舞蹈的专家之口并不奇怪,因为能否清醒的辩别自五十年代舞蹈界学苏以来的心理动向,靠一腔发展民族艺术的心愿和热忱还不成,一方面政治形势提供了必须信赖的背景,同时我们是从零开始,对比已在世界上具有典范性的芭蕾而产生了自卑感,相形见细,以为不学人家拿不出好的办法,而主要还是我们缺少搞古典艺术的知识基础,缺少既懂舞蹈专业又深谙中国文化的人才和拿得出主张、胸有城府的艺术领导,很易于被一条便捷省力的道路所吸引。
“史无前例”虽然终于结束了,而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道路、艺术走向、认识基础、思想条件和知识准备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仍然株守着“京”、“体”、“武”这个壁垒,缺乏向历史的深处、广处进行探索的勇气和要求,而且始终不大重视对古典舞蹈这种文化形态的社会科学属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把一种艺术体系的建立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技术与形式的系统化‘、科学化,并因此而有“古典舞蹈不是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唯一的传统还须要“舞蹈化”之类的奇谈,而实际是为渗人芭蕾达到“发展”戏曲舞蹈找口实。尽管口口声声的在强调民族、强调传统却还是以西方古典芭蕾为艺术尺度裁量戏曲舞蹈,一旦发现芭蕾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便认为是一种缺陷,必须补足、仿制。试问印度古典舞蹈也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和方法,也造就了许多蜚声世界颇受褒美的表演艺术家,同样获得了国际声誉并为世界所承认,然而自成体系,没有芭蕾的程序,甚至也不包括芭蕾样式的技巧,能不能因此就说印度的古典舞蹈是落后的、低级的艺术呢?为什么东方艺术就无参考价值、就无可取之处?芭蕾虽好是人家所创造的文化,可以叹为观止、可以盛加赞誉,也应该虚心讨教、学习,然而传统艺术却来不得“改土归流”,不能搞世界一体化。我们有芭蕾舞团,有芭蕾舞系,并祝愿我国古典芭蕾能尽快跃居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然而我们搞的是中国古典舞,却为什么也要和芭蕾一样,在训练程序上要从把杆开始、现代舞传来又坐在地上或者爬在地板上练元素,芭蕾有小跳、中跳、大跳之分,我们亦步亦趋照方炮制。基训是基训,身段是身段,仿佛能力素质是纯技术,与风格、气韵以及审美心理的培养、感情表达方式的雕琢、文化意蕴的形成不相干,这样的训练体系倒委实是旷古所无的稀有现象。也许说我们是从全面性、科学性出发,能古能今,那么吸收了芭蕾这个元素是否就全面了呢?无妨以排练《铜雀伎》的实际体验来验证一下: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大多接受过《报告》认为是体现了传统的那套体系的训练,前后几届(包括八五届表演系),表演土洋结合和戏曲味较浓的剧目,基本上能够应付自如,不存在规律、风格难以掌握的问题。而排《铜雀伎》,对重心、节奏、速度、力度的掌握;对胸怀放开、意蕴扑拙的情调、气息的适应;在流动过程中显示形象、显示气韵的表现能力;在动、静造型中全身—特别是头、胸、腰的协调感以及因此构成的韵律感,还有捕捉、理解、体现明清戏曲舞蹈、土洋结合之外其他文化气质的能力都有不大适应的过程,一时不能掌握。这是陌生、缺少了某些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繁、简、难、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