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张松亭、郑耀亭、王富贵等
代表曲目 《游春》 《玉兰担水》 《二嫂买锄》 《小二姐上坟》等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源于明清,兴于开封,清乾隆时期传入南阳后,吸收陕西曲子、湖北小曲的一些曲牌,以及乾隆以后的地方戏曲声腔,逐渐发展成为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是南阳著名的曲艺之一。
大调曲子是以歌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只有少数段子间有宾白,包括“板头曲”“牌子套曲”“杂牌”(又叫小令) 3部分。按照传统习惯,大调曲子的曲牌可分为常用鼓子杂牌、常用小昆牌、大曲牌子、非常用曲牌四大类,180余个,可以说在我国曲艺音乐中颇为罕见。大调曲子曲牌不仅繁多,而且严谨,以追求高雅、大方为特色,以诗词歌赋为基础,以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为宗旨;同时诗词歌赋赋予大调曲子以知识性、高雅性,因而大调曲子深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