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吧 关注:117贴子:1,005

【 西征小记——瓜沙谈往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度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22 13:36回复
    向达(1900-1966),湖南溆浦人;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秋到牛津大学鲍德利(Bodley)图书馆工作;在英国博物馆检索敦煌写卷和汉文典籍;1937年赴德国考察劫自中国的壁画写卷;1938年回国后任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图书馆;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革”爆发后惨遭批斗折磨,不幸辞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22 13:36
    回复
      近年以来开发西北之论甚嚣尘上。然欲言开发西北,几无在不与史地之学有密切之关系。今即就河西一隅而试论之。秦汉以后,河西为匈奴、大月氏、乌孙诸民族互争雄长之地。汉武帝思雪高祖平城之耻,乃收河西于版图之内,一以绝匈奴之右臂,一以建立通西域诸国之走廊。于是筑长城以限胡马之南下,移民实边以奠长治久安之局。海通以前二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其后河西四郡虽间有短时期沦于异族,不旋踵而仍归中国,此盖非偶然也。三十一年春,国立中央研究院有西北史地考察团之组织,考察范围为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其用意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而外,盖亦思以其所得供当世从事江西北建设者之参考,故为此筚路蓝缕之举。余应研究院之约,奉校命参加考察。以滇西变起仓卒,交通艰阻,迟至八月方克入川。九月下旬自渝抵兰,十月初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以抵敦煌。到敦煌后住千佛洞者历时九月,其间曾再游两关,一访榆林窟之胜,至三十二年七月方始束装返川。万里孤征,行旅匆匆,多未周览。今略依经历所至,分记见闻,各成段落,不尽衔接;聊以备一己之遗忘,供友朋之问讯而已,阅者谅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0-22 13:37
      回复
        余于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自渝抵兰,十月一日西行;三十二/年夏东归,于七月二十日抵兰,二十六日赴渝。来去俱甚匆匆,故于此西北名都,所知殊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2 13:37
        回复
          三十一/年九月始抵兰州,以友人之介,得谒慕少堂(寿祺)、张鸿汀(维)两先生。慕、张两先生为陇右前辈,熟于关陇掌故,慕先生著有《甘宁青史略》/四十册,张先生著有《陇右方志录》及《陇右金石志》,主编《关陇丛书》;并以藏书著称兰垣。两次过兰,匆遽未能多所请益,兼窥所藏,亦憾事也。兰垣旧书及骨董业不逮西安之盛,民/十四/陈万里先生西行所见之兰山市/场已于三十年为敌/机炸毁,今改建兰园,电/影场茶肆球/场纷然并陈,骨董铺不复可见。在南门内一铺中见到彩陶数件,花纹粗率不足观,价既不及以前之高,顾者亦复寥寥,盖盛极而衰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2 13:38
          回复
            至阅肆,于道升巷河声书店得见石室本唐人写《金刚经)一卷,首稍残缺,字不甚佳。又西夏字残经一册,写本刊本俱备,首有一小篇磁青纸金书,极精,末又有刊本八思巴蒙古字及回鹘字残叶数篇,合贴成一厚册,索价二千元,以价昂未购。只选取刊本回鹘字残经十三篇。大约俱元代所刊写者。其西夏字一册,三十二年夏东归往询,则于旬日前为张大千所得矣。又获蒙古钱一枚,幂八思巴字“大元通宝”四字,其后在张掖又得一枚。唯在河西一带,始终未见西夏文钱,亦所不解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22 13:38
            回复
              金天观在西门外,俗名雷坛,壁画《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凡八十一化。三十二年东归,曾一往观,观内今为某干/部学校所据,画壁画之两廊改为寝室,壁画剥落,视前加甚。其所绘与成都二仙庵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同,画则清初之所作者耳。
              武威为张介侯(澍)先生故里。先生一生于关陇文献,网罗放失不遗余力。生平著述等身。其《二酉堂丛书》,藏书家几于家喻户晓。先生著述未刊者极多,身后散失殆尽。二十二年在西安,从碑林碑估段某处得悉光、宣之际,法国伯希和自敦煌东归,道经西安,即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22 13:39
              回复
                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中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遥其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之状。或有罗土盆地,观其行不,人才远之,便即踏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余年。彼人说之如此。(所云土圣僧灵迹亦见《释迦方志》卷下《通局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0-22 13:40
                回复
                  其规模之大于此可以想见。所记土圣僧灵瑞,则中国敬奉宾头卢罗汉之最早见于记载者也。据《魏书•释老志》,前凉佛教从敦煌一转手,而北魏又得自前凉。是凉州石窟寺恰介乎敦煌与云冈之间,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绝重要之材料。然其所在,唐以后便无人道及,存否至今成为一谜。或以安西万佛峡当之,非也。张掖东南百四十里有马蹄寺,石窟为数约四十,三十一年地理组吴印禅、李承三、周廷儒三先生自青海越祁连山至张掖,曾便道往游。据其所述石窟形式,层累而上,与道宣所纪亦复不类。在武威时曾以凉州石窟所在叩诸郝仁甫先生,郝先生亦不之知,唯云武威东南张义堡山中有大佛寺,佛为石镌,甚大,寺前一方石,上镌“晏筵石”三字,体类六朝。寺左右石崖上依稀有石窟痕迹,唯以凉城地震剧烈,石崩崖摧,多不可辨云云。则成为一谜之凉州石窟,或犹在武威南一带山中欤?安得好事者负粮裹糗一访之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22 13:40
                  回复
                    武威以西是为张掖。汉武帝开河西四郡:立酒泉以为中权重镇,北控居延,南枕祁连,西有敦煌以为前卫,东有武威,张掖为之后路,卒能击破匈奴,以雪高祖之耻。时移代异,而形势依然。至于武威、张掖则流水争道,阡陌纵横,林木蔚茂,俨然江南。故唐以来即有“塞北江南”之称。地产米麦,又多熟荒。将来如能筑坝蓄水,改用机器耕种,用力少而产量增,以其所出供给河西,足有余裕,以前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谚,洵非虚语。二十七年以后,西路闭塞,于是张掖市面逐渐萧条,武威以通草地,东路货物来源较易,商业状况转好,因又有“银张掖,金武威”之谣。总之二地在河西经济上之地位极为重要。昔人于武威、张掖深沟高垒,有金城汤池之固,良有以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22 13:41
                    回复
                      元代甘州路有十字寺,《马哥孛罗游记》亦谓甘州有基督教教堂,以此询常神甫,谓元代十字寺寺址疑即为今城内城隍庙云云。张掖又有西夏时黑河建桥碑,旧在城南四十里之龙王庙,三十二年春为驻军辇致城内民众教育馆,其夏东归,无暇往观。碑一面为汉字,背阴旧传为西夏文,实西番字,西夏文云云传闻之讹也。十月五日自张掖赴酒泉,出西门三十里,地势略高,迤逦而上,道两旁土阜累累,即为土人相传之黑水国故址。三十年青海驻军骑兵韩师,在此大事发掘,将旧城拆毁,取城砖铺筑公路,长达十里。三十年于/CA右CA/任过此,曾检得有大吉二字铭文及草隶砖,卫聚贤并得有图像砖,俱是汉代物。疑今所谓黑水国,或即汉张掖故城亦未可知。武威民众教育馆所藏有天禧三年题识之陶器,即韩师发掘此城中古墓所得者。据云遗址发掘仅及其三分之二云。
                      五日下午抵酒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酒泉城内外俱无可观览。所谓酒泉在东关外里许道北。同治十二年清军既下酒泉,大事修葺,颇有亭台之胜。数十年来变乱频仍,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0-22 13:41
                      回复
                        败不堪。酒泉东门门洞内两侧墙上各嵌石柱一枚,高约二公尺半,阔约半公尺,上俱镌回鹘字,三十二年夏东归,始克细览。疑此原是元代碑碣,一面汉文,一面回鹘字,修酒泉城时,解碑为二,用支门洞,另一面汉文嵌于墙内,遂不可见。近有人倡议于酒泉建西北文化陈列馆,则此回鹘文残石亦应在保存之列也。
                        玉门油矿,久已见于载籍,《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延寿县注引《博物记》曰:
                        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入如筥■,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卤,素菜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条云:
                        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取用涂鸭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
                        石漆也,苔也,皆未经炼过之原油也。光绪季叶德人某曾取原油至上海化验,油居百分之五十,蜡三十,杂质二十。以所在僻远,交通不便,遂置之。神物湮沈几二千年,至今日始以供用,是知一物显晦,亦自有时也。余于三十二年七月东归,十二日自安西乘油矿局车赴矿,十三日留一日,周览各井及炼厂,十四日自矿赴酒泉。将来西北开发,利用机器垦荒耕地,其有赖于油矿之处正甚多也。
                        甘州河与北大河合流而后过鼎新北注居延海,是为额济那河,俗称曰二里子河。汉长城障塞自北大河北岸迤逦而东,沿额济那河以迄于居延海。此一带盖汉与匈奴百战之场。俄国科斯洛夫(Kozlov)于居延海旁之黑城子(Karakhoto)发现西夏文文书不少,英国斯坦因(M.A.Stein)在此亦有忻得。瑞典海定(SvenHedin)考察团之贝格曼(Bergmann)则在额济那河旁废墩中得汉简万余枚。是二里子河且亦为考古者之圣地矣。自酒泉东北行一百四十里至金塔,更三日是为鼎新,由鼎新驼行十许日即至黑城子。今则勉强可通汽车,视前远为便捷。
                        安西以风多著闻于世,故俗有“安西一场风”之谚,谓其一年到头皆是风也。余于卅一年十月八日自酒泉西行,至玉门尖,下午抵安西。以城内无住处,由人介绍与同行诸君往宿飞机场。场北即乾隆时所筑新城,西面城垣为风裂成缺口十余道,宽与昆明所辟便空袭时出城用之缺口同,风力之猛可见一班。自玉门至安西,公路沿疏勒河北岸而西。北望戈壁大漠,平沙无垠,路南废城烽燧,迤逦不绝,皆汉、唐间古长城以及障塞之遗址也。汉、唐时代此种障塞,北有大漠北山可资屏障,南有长河以供灌溉。说者谓当时胡马南下,越过北山大漠以后,南方水草地域在汉族控制之下,千里赍粮,人劳马疲,军略上已处于不利之地,胜负之数不待决战而后知矣。自今视之,其言信然。自安西至敦煌,旧为四站,二百八十里。三十一年尚无公路,汽车即循大车辙道,顺三危山取西南向,在戈壁上行,道颇崎岖。出安西西门,沿飞机场西南行,七十里瓜州口。瓜州口北四五里瓜州废城,盖清代之所筑也。南行里许一小庙,四壁壁画残存少许,藻井画亦未全毁,尚是五代之物。自瓜州口西南行七十里甜水井。水苦涩。贰师将军之悬泉据云即在甜水井南十余里三危山下,俗名吊吊水,以其出自山崖,故名。又七十里疙瘩井,又七十里敦煌城。余于三十一年十月九日午抵敦煌,下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0-22 13:42
                        回复
                          即去千佛洞。住其间者凡九阅月。中于同年十月中旬至南湖一访阳关遗址,三十二年三月旬往游大方盘、小方盘,探玉关之胜迹,访河仓之旧城。其年四月复自敦煌至南湖,由南湖北行越中戈壁以至西湖,再访玉关,然后东行以归敦煌。五门至安西,礼万佛峡诸窟,历时一周,复返千佛洞。七月遂东归返川。以在敦煌历时稍久,见闻较多。以下分两关遗址,敦煌附近之古城与古墓,西千佛洞、莫高窟与榆林窟,在此所见到之敦煌写经,凡四项,各纪大略。
                          (一)两关遗址汉代之玉门关、阳关,皆在龙勒县境内。汉龙勒县,至唐曰寿昌,即今敦煌西南之南湖也。阳关即在南湖,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距敦煌凡二百里,今小方盘城即古玉门关遗址,自南湖北行一百四十里至其地。南湖有人户百余家,游览较便,三十一年十月既至敦煌,晤地理组吴、李、周诸先生。李承三先生以事先东归,吴、周二先生议游南湖,余与同行,往返四日。是为第一次访阳关。翌年三月油矿局敦煌木料采运处有至敦煌西湖勘察木料之举,途经大方盘、小方盘二城,乃古河仓城玉门关遗址,余与同行。往返六日。是为第一次访玉门关遗址。至四月,敦煌驻军因事往勘南湖及西湖,来邀同往。先自敦煌至南湖,复由南湖北行至西湖,沿小方盘、大方盘路以返敦煌,往返亦六日。是为再访两关。关于两关遗址之考证及其他问题,具见余所作《两关杂考》,为《瓜沙谈往》之第二篇。兹所记者沿途道里大概而已。先自阳关始。出敦煌西门,过党河(汉氐置水唐之甘泉也)。五里敦煌旧城,自此西南行,十五里南台,二十里双墩子,三十里大墩子,七十里南湖店,宿。店位于党河北岸,茅屋三间,炕上屋椽,烟薰若漆,蛛丝下垂,益以灰尘,喻者谓似瓦松倒植,又以为如藤花满架。偶一震动,灰尘簌簌下坠,自禅家视之,则此即是乱坠之天花也。清代于此设石俄博泛,今店东五里许党河北岸犹有房屋遗址,墙垣俱以鹅卵石砌,倾圮殆尽,当即其处。自南湖店西行,五里西千佛洞。党河发源于南山中,自东西流,至是成西北向冲破三危山成一峡谷,出峡后复折向东北以达敦煌,然后北流,汇入疏勒河中。自敦煌以至南湖店西约四五十里,俱行戈壁中,以后地渐陡,四面沙丘,俗呼沙窝子,车骑俱困。未至南湖十许里,一地曰山水沟,沙丘中时见版筑遗迹,今则杳无人烟。南湖于三十一年冬筑有一小城,名曰阳关堡,自敦煌入新大道即经堡前,而又适当南湖之中心。堡北俗呼工上,又分为南工、北工,因坝而得名。堡南俗名营盘,南湖诸泉,即在其东,方圆可十余里,夏日芦苇丛密,凫雁飞翔,一行猎之佳处也。阳关堡西北三里许有地名古董滩,自古董滩北里许即红山口,亦名龙首山,两山中合,一水北流。出红山口西北行十余里是为水尾,居户十余家,南湖一保所辖止于此。自水尾而北而西,戈壁大漠遥天无际。堡东北五六里是为古寿昌城,城东西北三面城垣尚未尽圮,城中北面沙丘堆积高与城齐。城东南隅有光绪乙巳春安肃兵备道和尔贯额书、知敦煌县事汪宗翰立之古阳关碑一,故世亦有以古寿昌城为即古阳关故城者,此不考之过也。案阳关遗址久已淹没,土人且有阳关隐去之说,用益增其迷罔。然阳关屡见于唐人地志,而其方位则实以寿昌县之所在为其考定之尺度。《汉书•地理志》谓龙勒县有阳关。据《新唐书•地理志》,寿昌县治龙勒城,是唐代之寿昌即因汉龙勒旧县而改也。《元和君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寿昌县因县南寿昌泽为名。寿昌泽亦名寿昌海,敦煌某氏藏后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寿昌海下注云:
                          源出县南十里,方圆一里,深浅不测,即渥洼池水也。
                          此所谓寿昌泽或寿昌海,即今日之南湖,南湖垦地因此得名,正在古寿昌县南。《旧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22 13:42
                          回复
                            书•地理志》谓阳关在寿昌西六里,《元和志》同,《新唐书•地理志》则作十里,巴黎藏石室本又一《沙州图经》同。古寿昌县即唐寿昌城遗址,则必非阳关可知也。今红山口及古董滩位于寿昌城西约六七里。出红山口西北行百四十里是为小方盘城,即汉玉门关故址,自古董滩西行,则为通南疆之大道。古董滩去红山口不过一里而遥,今人时于其地得玉铜诸器以及陶片,临洮周炳南藏汉简十余片,其一有阳嘉二年五月二十日敦煌长史行诸字,亦出于此,故据唐人书,汉代之阳关应求之于今红山口及古董滩之间,以寿昌遗址为古阳关,不可信也。
                            汉玉门关亦在龙勒县境内。自斯坦因于今敦煌之小方盘城发见汉代属于玉门都尉诸版籍以后,小方盘城之即汉玉门关遗址,久已成为定论。今自敦煌至小方盘城有二道。一取道南湖,出红山口,十五里水尾。由水尾北行,循戈壁四十里至卷槽,其地以前可以耕种,后以来自南湖之水源不继,道光中叶以后遂归湮废。今沟渠阡陌遗迹尚历历可见。败壁颓垣巍然峙于荒漠之中。自卷槽更北行约三十里芦草井子,有井一,水尚可饮,自水尾至是七十里始略见水草。由芦草井子更北行五十余里,沿途渐见胡桐树,即至小方盘。一道出敦煌西门过党河,经飞机场西北行戈壁中七十里头道沟,牧羊人筑土房一,小庙一,有水,更二十里为人头疙瘩。或则出敦煌西门后,过党河即偏西北行,自飞机场北取道武威堡入戈壁。七十里碱泉子,小泉一泓,方圆数丈,水赤红如马溺,咸苦不可饮。自此西行二十里至人头疙瘩,与头道沟之道汇,为程亦九十里。唯取道头道沟以至人头疙瘩,俗云九十里,实在百里左右,视碱泉子一道为稍远。头道沟至人头疙瘩之间,道旁时见小阜,质为沙石,风化剥蚀,离乱零落,细者扬为灰尘,化作砂砾,戈壁小石以此为多。大者如房,或亦盈丈,散布道旁,如虎踞,如狮蹲,有时排列道左右绵亘里许,则又似埃及之人首狮身怪兽。自人头疙瘩以西七十里至大方盘城,景物尤奇。小阜或以剥蚀过甚,突立若窣堵波,若墩台;或则四围环合,顶平若削,中为平沙,自缺口策马以进,如入古城,如游墟市。沿途胡桐树甚多,往往成林,汉、唐烽燧掩映其间。薄暮时夕阳斜照烽燧以及土阜上,反射作黄金色,则又似蜃楼,似海市。浑疑此身不在荒漠之中矣。始至人头疙瘩,即见其北远山一抹,横亘天际,是为北山,山南汪洋一片成银白色,则疏勒河下游,所谓哈喇脑儿,义为黑海子者是也。哈喇脑儿以东数十里,敦煌称之为北湖,安西称之为西湖。两县人每年春于此耕地种麦,雨多则丰收,是为撞田。疑即汉效谷县地。自人头疙瘩以西,俱沿疏勒河南岸行,春夏之间,河水泛溢,到处沮洳,颇碍车骑。行七十里至大方盘城。城在河南,城南戈壁陡起,一墩翼然耸峙其上。城北数十步即是苇滩。城分内外二重。外城城垣倾圮已尽,唯北垣仅存少许。原来四面俱有碉楼,今西南隅一碉楼尚完整,高约三丈,西北及北面者犹存残基。内城建于高约一公尺半之石台上,东西长南北狭,中分三室,隔以墙垣,更无门户以通往来。三室面南各自辟户。今东西北三面周垣犹存,南面略有倒塌。形制不类普通城堡。伦敦藏石室本《敦煌录》曰:
                            河仓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时军储在彼。
                            《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图经》亦有河仓城,谓周回一百八十步,文曰:
                            右在州西北二百卅二里,俗号河仓城。莫知时代,县城颓毁,其址忧存。
                            斯坦因据《敦煌录》所记,以为大方盘即古之河仓城,其说是也。河仓城唐又名河仓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0-22 13:42
                            回复
                              据《太乎寰宇记》,唐时敦煌西北与寿昌盖以此为界。自大方盘南循戈壁西行四十里是山小方盘城,汉玉门关之故址也。城周垣犹存,面西一门,北垣一门已堵塞。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图经》亦有玉门关,谓城周一百卅步,高三丈,今犹如此,知尚是唐代之旧。城北稍东约一百公尺,一土阜形似废墩,斯坦因在此得汉简甚多,其玉门都尉诸版籍即出于是。城北土阜如废墩者合此骈列而三。东南距城约二百公尺,亦有数土阜,三十二年四月过此,曾以兵士一班掘之,历一小时才进一公尺许,土坚不可入,遂罢。是否真为古代烽燧遗址,尚未能决也。自小方盘西行三十里为西湖,俗名后坑子,泽中芦苇丛生,形稍屈曲,自西北略偏东南,古所谓曲泽,或即指此。三十里间汉代长城尚有存者,自小方盘迤逦于以迄于西湖东沿,高处往往达三公尺,版筑而成,每层之间铺以芦苇,错互相交。十里之间辄有一墩,成六棱形,墩下例有小室方丈许,隔成四间。室顶尽塌,而墙垣门灶痕迹尚可见。室旁砌土级上墩,今毁,迹仅有存者。此当是逻卒之所居也。长城其直如矢,自西湖至小方盘不稍邪曲。越西湖而西,不见长城,唯有烽燧。余两次游踪,俱只止于此。据云自此西行两站约百四十里,尚吋见烽燧之遗迹云。自南湖至小方盘,中间一百四十里并无长城遗迹,唯水尾以北每约十里即有一墩台,以迄于小方盘,此盖汉代烽燧。疑两关之间即以此等烽燧为之联络为之眼目,以防行旅之偷渡也。
                              (二)敦煌之古城与古墓以上所述之两关遗址以及河仓城古寿昌城,皆为敦煌有名之古城,为游历考古之士所艳称者也。然汉敦煌郡治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其冥安、渊泉、广至三县在今安西境内,敦煌、效谷、龙勒三县在今敦煌境内。魏、晋以后,建置纷繁,典午之世敦煌一郡领县至十二,视汉且倍之。大率旋兴旋废,初鲜常规。至今敦煌境内除前举两关诸遗址外,古城残迹犹时时可以见之。今出敦煌城南门或东门,复东南行约十五里,过敦煌沙漠区边际,越沙丘,即至一地名佛爷庙,以有小庙一座故名。庙建于光绪十五年,至今将六十年,栋宇如新。其地弥望皆是土阜,绵亘南北可五六里,东距戈壁不足半里。西则沙丘连绵,土阜不复可见。然西面沙丘中间有平地,屋基痕迹,依稀可辨。土阜间陶器碎片到处皆是,形制与他处所见六朝以及唐代之陶器同。则其地必是一古城遗址也。《敦煌录》云:
                              州(沙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里。中过石碛,带山坡至彼,斗下谷中。其东即三危山,西即鸣沙山。
                              所谓州南当是州东南之误,千佛洞*****(C为张大千所编号,P为伯希相所编号。以下仿此。)号窟窟外北壁上有唐人书《莫高窟记》,亦曰:
                              右在州东南廿五里,三危山西。
                              可证《敦煌录》莫高窟条州南之误。是唐代之沙州去今千佛洞二十五里,在千佛洞之西北。今自敦煌城至佛爷庙约十五里,由佛爷庙东南行戈壁中约十五里,上小山坡,坡尽复为戈壁,鸣沙山即在其南。此一戈壁为程亦约十里,行尽然后向南折下谷中,即至千佛洞。其情形与《敦煌录》、《莫高窟记》所纪同,则今佛爷庙一带遗址,疑即为唐、宋时代之沙州也。唐、宋时代之沙州已在党河东岸,故自敦煌经阳关入西域者,必须过党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引后晋天福间高居诲《使于阗记》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0-22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