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去千佛洞。住其间者凡九阅月。中于同年十月中旬至南湖一访阳关遗址,三十二年三月旬往游大方盘、小方盘,探玉关之胜迹,访河仓之旧城。其年四月复自敦煌至南湖,由南湖北行越中戈壁以至西湖,再访玉关,然后东行以归敦煌。五门至安西,礼万佛峡诸窟,历时一周,复返千佛洞。七月遂东归返川。以在敦煌历时稍久,见闻较多。以下分两关遗址,敦煌附近之古城与古墓,西千佛洞、莫高窟与榆林窟,在此所见到之敦煌写经,凡四项,各纪大略。
(一)两关遗址汉代之玉门关、阳关,皆在龙勒县境内。汉龙勒县,至唐曰寿昌,即今敦煌西南之南湖也。阳关即在南湖,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距敦煌凡二百里,今小方盘城即古玉门关遗址,自南湖北行一百四十里至其地。南湖有人户百余家,游览较便,三十一年十月既至敦煌,晤地理组吴、李、周诸先生。李承三先生以事先东归,吴、周二先生议游南湖,余与同行,往返四日。是为第一次访阳关。翌年三月油矿局敦煌木料采运处有至敦煌西湖勘察木料之举,途经大方盘、小方盘二城,乃古河仓城玉门关遗址,余与同行。往返六日。是为第一次访玉门关遗址。至四月,敦煌驻军因事往勘南湖及西湖,来邀同往。先自敦煌至南湖,复由南湖北行至西湖,沿小方盘、大方盘路以返敦煌,往返亦六日。是为再访两关。关于两关遗址之考证及其他问题,具见余所作《两关杂考》,为《瓜沙谈往》之第二篇。兹所记者沿途道里大概而已。先自阳关始。出敦煌西门,过党河(汉氐置水唐之甘泉也)。五里敦煌旧城,自此西南行,十五里南台,二十里双墩子,三十里大墩子,七十里南湖店,宿。店位于党河北岸,茅屋三间,炕上屋椽,烟薰若漆,蛛丝下垂,益以灰尘,喻者谓似瓦松倒植,又以为如藤花满架。偶一震动,灰尘簌簌下坠,自禅家视之,则此即是乱坠之天花也。清代于此设石俄博泛,今店东五里许党河北岸犹有房屋遗址,墙垣俱以鹅卵石砌,倾圮殆尽,当即其处。自南湖店西行,五里西千佛洞。党河发源于南山中,自东西流,至是成西北向冲破三危山成一峡谷,出峡后复折向东北以达敦煌,然后北流,汇入疏勒河中。自敦煌以至南湖店西约四五十里,俱行戈壁中,以后地渐陡,四面沙丘,俗呼沙窝子,车骑俱困。未至南湖十许里,一地曰山水沟,沙丘中时见版筑遗迹,今则杳无人烟。南湖于三十一年冬筑有一小城,名曰阳关堡,自敦煌入新大道即经堡前,而又适当南湖之中心。堡北俗呼工上,又分为南工、北工,因坝而得名。堡南俗名营盘,南湖诸泉,即在其东,方圆可十余里,夏日芦苇丛密,凫雁飞翔,一行猎之佳处也。阳关堡西北三里许有地名古董滩,自古董滩北里许即红山口,亦名龙首山,两山中合,一水北流。出红山口西北行十余里是为水尾,居户十余家,南湖一保所辖止于此。自水尾而北而西,戈壁大漠遥天无际。堡东北五六里是为古寿昌城,城东西北三面城垣尚未尽圮,城中北面沙丘堆积高与城齐。城东南隅有光绪乙巳春安肃兵备道和尔贯额书、知敦煌县事汪宗翰立之古阳关碑一,故世亦有以古寿昌城为即古阳关故城者,此不考之过也。案阳关遗址久已淹没,土人且有阳关隐去之说,用益增其迷罔。然阳关屡见于唐人地志,而其方位则实以寿昌县之所在为其考定之尺度。《汉书•地理志》谓龙勒县有阳关。据《新唐书•地理志》,寿昌县治龙勒城,是唐代之寿昌即因汉龙勒旧县而改也。《元和君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寿昌县因县南寿昌泽为名。寿昌泽亦名寿昌海,敦煌某氏藏后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寿昌海下注云:
源出县南十里,方圆一里,深浅不测,即渥洼池水也。
此所谓寿昌泽或寿昌海,即今日之南湖,南湖垦地因此得名,正在古寿昌县南。《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