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失利,德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割地赔款是正常的,战争赔款的数目惊人的大,德国经济很快就陷于破产的境地,而战胜国政府却死活不肯减免债务。德国人只好靠把他们的货币贬值这种割肉补疮的自杀性政策来苦苦应付,马克在几个月内就变成了废纸,失业率节节攀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骚乱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人民对政治的兴趣空前地高涨。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失业率节节攀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骚乱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人民对政治的兴趣空前地高涨。........
而希特勒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叁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在这叁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叁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叁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 ,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为何却没有这种成绩,如果真的人才济济的话)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1935 年1月13日,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同年,柏林获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带着秦始皇帝式的豪情壮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称:“在以后至少一千年中,德国将不会再爆发什么革命了!”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因为他希特勒已经诞生。(你看一个精力的领袖会影响和带领整个国家的精力,创造如此大的奇迹)。
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不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号。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希特勒的口才与精力极其惊人,他曾创下了在一年内竞选5个不同的职位,7天内拜访20座城市,一天内公开演讲10次的记录。几乎每次演讲都是脱稿进行,而且针对各地选民关心的不同问题,他演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像他那样的演说家已经很少见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巴伐利亚的奥地利人,他的德语普通话能讲得如此标准,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说明了他在演说方面花的功夫。
希特勒的演讲有很多不同与别人的特点:首先,他在演讲前一定要沉默很长的时间,一直等到群众由闹到静,又从静到叽叽喳喳时,才开始发言;其次,他演讲开始时语调极其平缓,但很快就激昂澎湃起来,伴随着手舞足蹈,还经常掂起脚尖,几分钟内就可以达到歇斯底里的境界;再其次,他的演讲从来不超过半小时,往往只有十分钟左右,在此期间,他不会给听众任何打瞌睡或织毛衣的机会;最后,他演讲的内容相当简洁,提到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国家”、“民族”、“振兴”、“正义”、“敌人”、“形势”、“斗争”、“成就”之类的词,从来不引经据典,只谈论现代的事情。在他牙缝里冒出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气息,令从幼儿到老者的全体人民都为之热血沸腾,那种疯狂的场面使得文革都黯然失色。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失业率节节攀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骚乱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人民对政治的兴趣空前地高涨。........
而希特勒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叁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在这叁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叁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叁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 ,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为何却没有这种成绩,如果真的人才济济的话)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1935 年1月13日,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同年,柏林获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带着秦始皇帝式的豪情壮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称:“在以后至少一千年中,德国将不会再爆发什么革命了!”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因为他希特勒已经诞生。(你看一个精力的领袖会影响和带领整个国家的精力,创造如此大的奇迹)。
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不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号。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希特勒的口才与精力极其惊人,他曾创下了在一年内竞选5个不同的职位,7天内拜访20座城市,一天内公开演讲10次的记录。几乎每次演讲都是脱稿进行,而且针对各地选民关心的不同问题,他演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像他那样的演说家已经很少见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巴伐利亚的奥地利人,他的德语普通话能讲得如此标准,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说明了他在演说方面花的功夫。
希特勒的演讲有很多不同与别人的特点:首先,他在演讲前一定要沉默很长的时间,一直等到群众由闹到静,又从静到叽叽喳喳时,才开始发言;其次,他演讲开始时语调极其平缓,但很快就激昂澎湃起来,伴随着手舞足蹈,还经常掂起脚尖,几分钟内就可以达到歇斯底里的境界;再其次,他的演讲从来不超过半小时,往往只有十分钟左右,在此期间,他不会给听众任何打瞌睡或织毛衣的机会;最后,他演讲的内容相当简洁,提到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国家”、“民族”、“振兴”、“正义”、“敌人”、“形势”、“斗争”、“成就”之类的词,从来不引经据典,只谈论现代的事情。在他牙缝里冒出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气息,令从幼儿到老者的全体人民都为之热血沸腾,那种疯狂的场面使得文革都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