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擅自揣测lz应该是先姑且相信权威的观点,再结合实际,反复实验和观测之后不断该印证观点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的。
若因此而给自己冠上诉诸权威之谬误的恶名可能略显过分。
所谓冲突,即矛盾,应是普遍存在的。LZ也在独自的探求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需求,即『最好的专家当然就是他把自己怎么知道的告诉你』。
但实际上探求过程是非常难追求广义上的理解,就像我上面会打的某些擅自添加的、具有补充用意的关键词一般,一旦先行者没有将自己的思路明确且谨慎的交付于后人,那么后人在对先行者言辞的理解上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这就不再单单是个科学性的问题,还是个要考虑文法口癖、普遍理解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直接简言之智商)的问题。 这或许也正是为什么授人以鱼的事件大量存在。
而网络上,以游戏为主题的探讨,其难度更要高。
这段容我用点俗语缓和一下。
首先游戏的受众就是五花八门,年龄和智商跨度极大,彩笔和老鸟齐聚一堂,彩笔想知道为什么吗?不一定。彩笔很可能已经在人生路上养好了猜忌和懒惰,那不再是干净的好奇而单单只是不想被坑,少走弯路。
老鸟们手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一切新的、足矣转变当前体系的知识都可能会损害到老鸟现有的社会价值。
既得利益作祟,人大多不是能摒弃家财万贯的探索者。
没列大纲,打着打着字差点忘了其次。
其次是用文字、图形这种,单方面的交流的方式,传递信息的难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因为你不可能确认对方是否明白你上一段话(就像你不能问现在是不是红色~),你只好在自己的猜测中结合经验不停地确认和修改。 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网上面对大众的时候是行不通的。 比如在前两句话中的『只好』,曾经是『只能』。我结合自身经验,为了增加语言的被接受度,降低语气的力度进行了修改,而这样的苛求在实际运用中可能毫无价值,至少我永远没办法通过同样的实验来确定一个词语的替换对整体带来的效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
我本人是个极为消极的人,也正如我所说即便我积极地试图让他人理解我的言辞,但观点一概是以否定为主。 探索者并不传授知识, 只有当探索者停止或放弃探索的时候才会传授知识, 那时我们称之为布道者。

10年没玩回归,偶然点开观测者作者的id,看到条回复有点好奇,点进来就瞎打了这么多。

如果上面这段话能算『最好的——当然就是他把自己怎么知道的告诉你』为名的致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