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闽南语方言——泉港话
泉港2000年从惠安县分出,单独建区,已俨然成为一座语言孤岛。它坐落于泉州湄洲湾南岸,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肖厝港”,因此对于非泉港人来说,这里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的地方。因为靠近莆田,长期与莆田的经济生活交往甚为密切,所以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泉港话。音系属闽南方言,口音却有点趋向于莆田。这里的人全能听懂厦漳泉以及台湾的闽南话,但是由于地理区位和经济生活关系,也能听懂四五成莆仙话,许多人甚至全能听懂。
长期以来,泉港话似乎受到以泉州市区为代表的闽南话以及莆田莆仙话的众排,只因为泉港人说的话绝大多数泉州人(除泉港,惠安以外)和莆仙人都很难听懂。在惠安以南的泉州人看来,泉港话音趋向于莆仙话;而在莆田人看来,泉港话只是一种大部分人听不懂的闽南语。
很多泉港人甚至怀疑自己这种独特的方言是否属于闽南话,但我对此没有怀疑,有时在电视上听到台湾或新加坡地区的人讲闽南话,音更趋向于泉港人的本地方言(甚至觉得莆仙话其实也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对于上述一点,我也是有所见闻才在此捎带一句。2011年,寒假,那是我大四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冬天。对于北方冬天下雪的情怀以及即将永远告别学业生涯的留念,遂在新疆度过最后一个冬天。那时我外教丹尼尔.路易斯认识一对在校园内租住的新加坡夫妇,正好因为他们要先回新加坡一趟,临行前先收拾一下行李,好下次回来可直接举家搬到乌鲁木齐入住。赶趟不如赶巧,我就过去帮忙了。新加坡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南方人,尤以福建人最多,在语言上他们兼用普通话、英语、以及福建话(新马人称闽南话为福建话)。到他们家,外教与他们以英文对话,而我心中也有数,他也会说福建话。屋内的行李都已打包好,一番对话之后,便开始将屋内已打包好的行李搬至地下储物间。待到行李已基本都存放在储物间,在地下室的走廊里,那位新加坡朋友便用福建话开始问我,我们之间对话持续几分钟,很顺畅,外教在旁边有点惊讶于身为两个国家的我们竟然能用第三种语言(实属汉语方言)交流。新加坡人说他祖籍潮州的,自己说的话是潮州话。在中国国内对于闽南方言的分类中,包含潮州话。而在新加坡,福建话和潮州话却是代表两个不同地方的帮亲方言,虽彼此可互通,却很少承认其隶属关系。在听到我将他们的话全称为闽南话,他心中似乎有点不快。其实他也知道,福建话和潮州话是可以互通的,所以每次见到福建人,就用新加坡潮州话询问是否能听懂。
泉港,人口三十多万,也是众多海外侨胞的祖籍地之一。在外侨胞三十多万,绝大多数所说的泉港话在他们离开家乡时实属惠安话(至今泉港籍侨胞同乡会皆与惠安同乡会为一体),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口音更趋于新加坡人所讲的福建话。近年来,泉港话的发展,在我看来,有日趋衰弱的可能。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讲泉港话的机会甚少,而他们本身从老一辈那接受的语音就不全,再交由下一代,这样的传承日趋穷困。经常一个地区的人讲话,不得不捎带普通话加以说明,这样的衰弱归根于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传承标准。
现在两岸三地正在共同努力传承闽南话,但闽南话中的方言却很少得到系统传承,这当中包括安溪话、德化话、永春话以及泉港话,因为他们传承的是正宗闽南话。这就像是古代皇上只立正出之子为太子,庶出只能为亲王一样,同为皇子,身份一日相差千里。个人认为,既然某个方言是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产生的,方言当中必然包含其独特的文化,就应被视为文化传承下去。【图片】
泉港2000年从惠安县分出,单独建区,已俨然成为一座语言孤岛。它坐落于泉州湄洲湾南岸,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肖厝港”,因此对于非泉港人来说,这里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的地方。因为靠近莆田,长期与莆田的经济生活交往甚为密切,所以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泉港话。音系属闽南方言,口音却有点趋向于莆田。这里的人全能听懂厦漳泉以及台湾的闽南话,但是由于地理区位和经济生活关系,也能听懂四五成莆仙话,许多人甚至全能听懂。
长期以来,泉港话似乎受到以泉州市区为代表的闽南话以及莆田莆仙话的众排,只因为泉港人说的话绝大多数泉州人(除泉港,惠安以外)和莆仙人都很难听懂。在惠安以南的泉州人看来,泉港话音趋向于莆仙话;而在莆田人看来,泉港话只是一种大部分人听不懂的闽南语。
很多泉港人甚至怀疑自己这种独特的方言是否属于闽南话,但我对此没有怀疑,有时在电视上听到台湾或新加坡地区的人讲闽南话,音更趋向于泉港人的本地方言(甚至觉得莆仙话其实也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对于上述一点,我也是有所见闻才在此捎带一句。2011年,寒假,那是我大四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冬天。对于北方冬天下雪的情怀以及即将永远告别学业生涯的留念,遂在新疆度过最后一个冬天。那时我外教丹尼尔.路易斯认识一对在校园内租住的新加坡夫妇,正好因为他们要先回新加坡一趟,临行前先收拾一下行李,好下次回来可直接举家搬到乌鲁木齐入住。赶趟不如赶巧,我就过去帮忙了。新加坡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南方人,尤以福建人最多,在语言上他们兼用普通话、英语、以及福建话(新马人称闽南话为福建话)。到他们家,外教与他们以英文对话,而我心中也有数,他也会说福建话。屋内的行李都已打包好,一番对话之后,便开始将屋内已打包好的行李搬至地下储物间。待到行李已基本都存放在储物间,在地下室的走廊里,那位新加坡朋友便用福建话开始问我,我们之间对话持续几分钟,很顺畅,外教在旁边有点惊讶于身为两个国家的我们竟然能用第三种语言(实属汉语方言)交流。新加坡人说他祖籍潮州的,自己说的话是潮州话。在中国国内对于闽南方言的分类中,包含潮州话。而在新加坡,福建话和潮州话却是代表两个不同地方的帮亲方言,虽彼此可互通,却很少承认其隶属关系。在听到我将他们的话全称为闽南话,他心中似乎有点不快。其实他也知道,福建话和潮州话是可以互通的,所以每次见到福建人,就用新加坡潮州话询问是否能听懂。
泉港,人口三十多万,也是众多海外侨胞的祖籍地之一。在外侨胞三十多万,绝大多数所说的泉港话在他们离开家乡时实属惠安话(至今泉港籍侨胞同乡会皆与惠安同乡会为一体),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口音更趋于新加坡人所讲的福建话。近年来,泉港话的发展,在我看来,有日趋衰弱的可能。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讲泉港话的机会甚少,而他们本身从老一辈那接受的语音就不全,再交由下一代,这样的传承日趋穷困。经常一个地区的人讲话,不得不捎带普通话加以说明,这样的衰弱归根于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传承标准。
现在两岸三地正在共同努力传承闽南话,但闽南话中的方言却很少得到系统传承,这当中包括安溪话、德化话、永春话以及泉港话,因为他们传承的是正宗闽南话。这就像是古代皇上只立正出之子为太子,庶出只能为亲王一样,同为皇子,身份一日相差千里。个人认为,既然某个方言是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产生的,方言当中必然包含其独特的文化,就应被视为文化传承下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