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中逝去的记忆吧 关注:6贴子:1,300
  • 7回复贴,共1

【文摘】社会百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一个人离不开社会,既然如此,我们就试着去了解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24 23:37回复
    备用楼层
    注:以下内容均来自于天天向上手机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24 23:37
    回复
      参破人心
      文/流沙
      ----------------
      我曾有一辆老普桑,开了20年了,我时常维护保养它,虽是旧车,但漆面仍然锃亮,性能也还不错。
      这辆车是化油器车,属高污染车辆,不仅年检难过关,主城区也不能进,于是我准备转卖,与车贩子接触过,他们开价只在五千左右。价格如此之低,心又有不舍,于是那车一直开着。
      有一天经过一个停车场,看到里面停着上百辆旧车。刚好有中年人从停车场里走出来,他看我东张西望的,便停下脚步问我有什么事。经过一番交谈,才知这里是旧车报废处,他看看我的普桑,说这车不错,还可以开上几年。
      我听了心里蛮开心的,我把如何保养、车辆性能如何等等都对他说了。他听了,不停地点头,说以前的普桑质量真是好,有的司机开了一百多万公里了,仍旧好好的。他说:“你这车如果走‘报废’程序,有点可惜,我现在可以把它买下来,给你6000元,我一般作为代步车,只在城里开开。你如果没有车,你仍然可以来开。”
      我觉得中年人的方案非常不错。
      真正打动我的不是6000元,而是我仍然可以用这车。这恰恰是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为这辆车开了20年,虽然是辆老爷车,但我对它的确付诸了情感,里面每一个地方都有我的痕迹。
      就在停车场外,我与他达成了一个交易。
      第二天,我交给他车辆行驶证,办好了过户手续。而他真的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留下了他自己的电话。当然,我一次也没有去打扰他。
      两年后,我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车被他转卖到了安徽黄山市,车主是一位开农家乐的老板,车子主要用来接送客人,他还把对方的电话留给了我。
      我真的非常感动。那一刻,我有马上驾车去安徽看望那辆旧普桑的冲动。去年年底,小偷盗走了我的手机,失去了旧普桑主人的电话,我一直到现在心里还有遗憾。
      但每每想起那位中年人,一直心存感激,也心生佩服。任何旧物上面都堆积了情感,卖掉了旧物,也就缺失了一份情感。谁关注这份情感,谁为卖家珍惜这份情感,谁参破了人心,谁就能更容易地达成这笔交易。
      聪明人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24 23:56
      回复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大学教师早已把肩上的责任自动缩减为单纯的授业。传道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解惑?对不起,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自大学扩招以来,原本就处于严重失调的师生比雪上加霜。公允地说,大学教师没有义务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大学,学生若想脱颖而出,赢得老师的关注和承认,就必须让自己首先变得积极主动且强大——这是基本的生存之道。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只有基于“优秀”与“卓越”才能够得到“承认”和“尊重”,那么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将注定只是“无名氏”。因为“卓越”是一个贵族性的概念,它无法均摊给所有人,而只可能属于少数人。
        这个学期我收到大量学生的来信,都在焦虑于为什么周围的同学如此目标明确,为什么自己依旧懵懵懂懂。出于某种补偿心理,他们会一方面忙不迭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强求自己在考试时门门得优。在这种全方位恶性竞争的氛围下,只可能造就彻底的赢家和彻底的输家。都说大学教育正在堕落成为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但是在我看来,更可忧虑的是那些赢家并不因此成就“卓越”,反倒可能因为熟谙了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现实主义者,与此相对,输家则因为遭遇挫折或不公而成为愤世嫉俗者和犬儒主义者。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以丧失灵魂为代价。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这是一种独立性和依存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对于那些刚入大学的“小土豆们”,他们的个性与身份认同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培育和关怀。事实上,有时学生并不奢求太多,只要教师在和他们交流的那一刻是真心实意地将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学生一定会接收到你的善意与真诚,并可能鼓舞起更多的信心和勇气。
        我在校内网挂出那个帖子后不久,一个研一的孩子来找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他因故缺课,一周后,当他进入教室时,老师递给他一页纸,说:“你上周没有来,这是给你留的课程讲义。”这个孩子说,研究生这一年里,这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无名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5 10:39
        回复
          七天不用微信,你敢吗
          文/Quaker·C
          ----------------
          在上个礼拜的今天,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删除了手机上所有的社交软件,微信、QQ、人人,以及知乎。
          当我在半夜一点给所有人群发了弃用微信的消息,憋着一口气把手机上所有的社交软件连根拔起的时候,感觉自己大松了一口气,就好像林则徐当年费尽波折终于在虎门把那些劳什子鸦片全部干掉。看书的时候再也不会有讨厌的嘀嘀声了,拿手机背单词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顶部跳出烦人的提醒了,中午排队的时候终于有空看看我存在Evernote里的文章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朋友圈了。
          这个世界终于清净了,我想着,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第二天发生的事情啪啪啪地打了我的脸。早上起床,习惯性打开手机找微信;背完了单词想放松一下,打开手机找微信;中午排队等饭,打开手机找微信。根据我不完整的记忆,我当天找微信这个动作至少做了有20次不止,事实上到后来我已经清楚地知道微信和它的小伙伴们已经彻底被我从手机里扫地出门了,却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打开那个名叫Social的文件夹,就像博尔赫斯小说里那个翻阅着无尽之书的可怜人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5 10:47
          收起回复
            微信已经成了我的手机存在的目的,其他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它的点缀罢了。背单词?不过是在等待下一条信息的到来;看新闻?小伙伴们自然会分享的怕什么;刷知乎?聊以增加一点朋友圈的谈资罢了。
            这种“微信中心主义”在微信被卸载以后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再有时间背单词,因为再也不会有下一条信息到来了;我也不会想去网易看新闻,不能发到朋友圈的新闻看起来也没什么意思;当我在澡堂门口看见“性病、传染病严禁入内”,满心激动地拍了照却发现无法上传朋友圈时,我感觉,这句话似乎也不那么好笑。
            到了晚上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又用电脑开了Wi-Fi把微信下载下来,满心期待地看着右下角的朋友圈,期待着那个小红点变成一个小红数字。我耐心地等了三秒、四秒、五秒,红点还是红点,我感到有点失望。打开朋友圈,把动态一条一条地看过去,直到看到24小时前那个熟悉的世界,我感到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我并没有遗漏什么大事。刚说过弃用微信,这么快就恢复的话,未免拉不下脸来,于是又翻阅了两遍朋友圈,咬咬牙,我再次卸了微信。
            弃用微信后的第二天,我感到我的焦虑有所缓解,可能是电脑让我分散了注意力。Mac版本的微信可以不用扫二维码直接用账号密码登录,在挣扎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我还是没有顶住诱惑打开了它。左边的对话框内跳出5条消息,我看了看,飞快地打了几条回复,继续上网去了。
            说到上网,我感到我这两天在网页上停留的时间明显比以前要长,也许是因为电脑上的微信没有朋友圈,于是留出了大量的空闲时间。这虽然减轻了我对于刷朋友圈的焦虑,却增长了我另外一种焦虑。
            毕竟,我废这么大力气卸载了微信,可不是为了留出时间刷知乎和豆瓣的。无奈,只得动用Parental Control功能,早上8:00至晚上10:00只能浏览Wiki, Economists和Merrian-Webster,以防手贱。为了增加自己解开Parental Control的复杂度,专门随机生成了一个密码存在百度网盘上,这样自己去解开控制的时间就增加多了,多这1分钟,我的头脑也许就冷静下来了。
            第三天,感觉自己对微信的焦虑感已经下降很多了,尤其是朋友圈,已经没有那种非看不可的执念了。闲时我常想,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既没电脑、也没手机,但我却完全不像现在一样感到焦虑呢?也许是因为朋友圈在消弭了时空距离之后创造了一种虚假的联系感,正如微博创造了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25 10:48
            回复
              第四、五、六天。打开手机的频率明显降低,并且可以看一些手机里比较长的文章了。电脑上的微信两天没有上,甚至自己都忘记了这个事情。
              微信的启动动画非常有意思,一个人站在了一个星球面前。我觉得这幅图非常好地阐述了微信给人造成的影响。它让你同地球上的其他人连接在了一起,与此同时却让你感到一个人无可抑制的孤独。刘易斯·卡罗尔在一首诗中写,“吹熄蜡烛的话,烛光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给了烛光以太多的关注以至于都没有发现烛光下的灯芯早已摇摇欲坠。
              我并不是说要和朋友圈断绝关系,毕竟我自己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回归微信,我的意思是,在点下那个小小的评论按钮前,不妨先问一问自己,“他的状态,对我有这么重要吗?”“我的评论,对他有这么重要吗?”
              【三】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25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