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经学家、史学家、 思想家、 地理学家、 天文历算学家、 教育家。 他的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 三大儒) 与弟黄宗炎、 ; 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 与顾炎武、 方以智、 王夫之、 朱舜水并称为“清 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理气问题上,他宣扬“理在气中”的唯 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在心物问题上,他又宣扬“一切 惟心”,接受了王守仁“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坚决反对理在心外的唯物主义观点。他 的哲学思想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不像他的社会政治思想那样明晰,也没有同时 代的哲学家王夫之那样博大、精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矛盾交错、天崩地解 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他的思想是主观唯心论向后来的唯物论过渡的重要环节。 理与气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世界的本质究竟是理还是气,理 和气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表明他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 是把客观 存在的物质当作世界根本,还是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根本。黄宗羲系统地研究过宋明时期各派哲学家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他肯定了明代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见解,认为“理为 气之理,无气则无事”(《明儒学案》卷七) 。他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根本,反对程朱学派认为 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质、气是由理生成的看法。 黄宗羲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物质元气) ,人和物都是气所生的,他说:“天地之间 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气以生。”( 《孟子师说•浩然章》)宇宙之间充满着气,气的运动流行就产生了万物。例如四季的变化就只是一“和气”升降:春暖,由于阳盛阴衰,形成 了和气;和气逐渐上升,天气越来越暖,就到了夏天;秋季,和气下降,天气转晾;和气继 续下降,天气由凉变寒,于是冬天到了。《黄梨洲文集•与友人论学书》 ( )气就是这样回圈不已、运动不息。气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此规律就叫“理”或“道”。因此理是在气中显现的, 因气而有理。(《孟子师说•浩然章》:“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理是随气变化的,从整个宇宙来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 《明儒学案》卷七) ,它们都是 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从万事万物来看,“日新不已”,气有变化,理也随之变化。天地之 间,只有气是最实在的,人们所说的“理”,只是因为气自有条理,所以才叫做理,并不是在气外单有个独立的理。(《明儒学案》卷五十:“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 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黄宗羲说:“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 谓之气; 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 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 )他用这种观点反对朱熹“理本气末”和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也反对程 朱分裂一般(“道”)与个别(“器”)的关系,把道当作无形的抽象本体(“形而上”) ,认为它决定有形的具体事物(“形而下”)的观点。黄宗羲说:“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 ( 《先师蕺山先生文案序》 )他肯定道只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黄宗羲“理在气中”的思想是接受了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同时,他还通过老师刘宗周受到 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理、气中的气,本来是指宇宙中一切不依赖人心(精神)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但黄宗羲在讲天地之间“一气充周”时,把精神现象,例如感情、意志, 以及视听言动等知觉现象也都说成气。同时,他又把气说成有知觉的、和人心一样是“灵明” (能知觉、认识)的。这样,便无法区别气和心(物质和精神)了。黄宗羲认为,世界是气的世界,又是心的世界,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只是心的表现。天地之间充满了气, 由气生出人来,生出物来,心是气的“灵处”,这样,天地万物都离不开心,离不开人的意志 和感情。这就是“心即气”观点。黄宗羲说:“盈(充满)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 殊(差别) 《明儒学案》自序)他把事物本身千差万别的现象和规律看成是由于人的不 。”(
同认识造成的,是由“变化不测”的心造成的,这就夸大了认识的主观作用,使他的思想陷入 了主观唯心主义。黄宗羲说:“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 ) 这种思想类似于陆九渊、 王守仁的“心即理”观点, 说明他受陆王心学影响是很深的。但同时, 他的思想也有尊重理性和提倡个人独立思考的积极内容。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经学家、史学家、 思想家、 地理学家、 天文历算学家、 教育家。 他的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 三大儒) 与弟黄宗炎、 ; 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 与顾炎武、 方以智、 王夫之、 朱舜水并称为“清 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理气问题上,他宣扬“理在气中”的唯 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在心物问题上,他又宣扬“一切 惟心”,接受了王守仁“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坚决反对理在心外的唯物主义观点。他 的哲学思想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不像他的社会政治思想那样明晰,也没有同时 代的哲学家王夫之那样博大、精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矛盾交错、天崩地解 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他的思想是主观唯心论向后来的唯物论过渡的重要环节。 理与气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世界的本质究竟是理还是气,理 和气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表明他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 是把客观 存在的物质当作世界根本,还是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根本。黄宗羲系统地研究过宋明时期各派哲学家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他肯定了明代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见解,认为“理为 气之理,无气则无事”(《明儒学案》卷七) 。他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根本,反对程朱学派认为 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质、气是由理生成的看法。 黄宗羲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物质元气) ,人和物都是气所生的,他说:“天地之间 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气以生。”( 《孟子师说•浩然章》)宇宙之间充满着气,气的运动流行就产生了万物。例如四季的变化就只是一“和气”升降:春暖,由于阳盛阴衰,形成 了和气;和气逐渐上升,天气越来越暖,就到了夏天;秋季,和气下降,天气转晾;和气继 续下降,天气由凉变寒,于是冬天到了。《黄梨洲文集•与友人论学书》 ( )气就是这样回圈不已、运动不息。气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此规律就叫“理”或“道”。因此理是在气中显现的, 因气而有理。(《孟子师说•浩然章》:“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理是随气变化的,从整个宇宙来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 《明儒学案》卷七) ,它们都是 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从万事万物来看,“日新不已”,气有变化,理也随之变化。天地之 间,只有气是最实在的,人们所说的“理”,只是因为气自有条理,所以才叫做理,并不是在气外单有个独立的理。(《明儒学案》卷五十:“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 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黄宗羲说:“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 谓之气; 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 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 )他用这种观点反对朱熹“理本气末”和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也反对程 朱分裂一般(“道”)与个别(“器”)的关系,把道当作无形的抽象本体(“形而上”) ,认为它决定有形的具体事物(“形而下”)的观点。黄宗羲说:“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 ( 《先师蕺山先生文案序》 )他肯定道只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黄宗羲“理在气中”的思想是接受了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同时,他还通过老师刘宗周受到 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理、气中的气,本来是指宇宙中一切不依赖人心(精神)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但黄宗羲在讲天地之间“一气充周”时,把精神现象,例如感情、意志, 以及视听言动等知觉现象也都说成气。同时,他又把气说成有知觉的、和人心一样是“灵明” (能知觉、认识)的。这样,便无法区别气和心(物质和精神)了。黄宗羲认为,世界是气的世界,又是心的世界,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只是心的表现。天地之间充满了气, 由气生出人来,生出物来,心是气的“灵处”,这样,天地万物都离不开心,离不开人的意志 和感情。这就是“心即气”观点。黄宗羲说:“盈(充满)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 殊(差别) 《明儒学案》自序)他把事物本身千差万别的现象和规律看成是由于人的不 。”(
同认识造成的,是由“变化不测”的心造成的,这就夸大了认识的主观作用,使他的思想陷入 了主观唯心主义。黄宗羲说:“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 ) 这种思想类似于陆九渊、 王守仁的“心即理”观点, 说明他受陆王心学影响是很深的。但同时, 他的思想也有尊重理性和提倡个人独立思考的积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