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大学生联谊会吧 关注:380贴子:3,778

【转播】【】清华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忙碌的生活
校园里最常见的就是忙忙碌碌的人群和密密麻麻的自行车车流了,尤其是到了上下课的高峰时刻。有些同学,三五成群,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飞车前行。有的同学则是单车独行,若有所思,双目凝视正前方偏下30度左右,表情凝固。他们在想什么呢?如果是个本科生,那么很可能是刚才上课老师讲得太快,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还在回味上课的内容;或是老师留了好多作业,自己刚刚在自习室里赶了两道,发现又要上课了,匆匆奔向教室,只能在路上思考刚才做到一半的作业题。如果是个研究生,那么估计是导师刚刚找他谈话,布置了新的任务,正在思考着如何完成;或是课题研究到了关键时刻,茶不思、饭不想地思索着课题的进展。人群中也有一些老人,许多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很有可能他就是某个系的老教授,路上的时间也抓紧来思考。骑车的时候可要千万小心,万一撞到他们,清华和国家的损失可就大了


IP属地:云南1楼2014-10-26 00:36回复
    在清华,包括上课、自习、作业和课程实验的时间,4年本科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学习8小时以上。周末只会因为疯狂地赶作业,而显得更加忙碌。可想这种用功的滋味比起高中来,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同学们的生活经常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要去超市和澡堂了,往往也会先考虑一下是去哪里顺路再行动。这种生活规律,常年坚持不变。平时的宿舍里总是空荡荡的,大家纷纷去自习室上自习。在宿舍里的同学也都在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搅


    IP属地:云南2楼2014-10-26 00:38
    回复
      2025-05-10 05:49:05
      广告
      忙碌的时刻还要算临近考试了。11点宿舍熄灯以后,白天没有“学过瘾”的同学们,自己搬着凳子在楼道里,借着楼道里微弱的灯光,继续学。他们挤满了楼道,早的会学到1点,晚的会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很多人第二天早上八点还有课。


      IP属地:云南3楼2014-10-26 00:38
      回复
        拼命地自习
        清华的自习室也一定要去看一看,绝对是清华一景。这里是同学们勤奋的根据地。教学楼每天从早上7点开门,到晚上10点半锁门、赶人,常常是客满,想找到一间人少的自习室一年四季都是一件难事。  占座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一种“习俗”,看着空位子白白留在那里,就感到难受。如果课表上显示一间教室后面的时间都没有安排课,那么距离下课前5分钟,门口就会挤满黑压压的人,他们是来占座自习的。上课占座也很厉害,尤其是能坐一两百人的大教室,因为坐在后面同学可能看不清黑板,所以每次离下课还好久,门口已经站满了来上下一节课的同学。经常是下午1点半上课的同学们,上午11点半就来占座。占座的时候,同学的耳朵都变得特别灵,教室里只要一说下课,教室里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站起来,外面的兄弟姐妹们就已经冲进来了。他们当中有绅士风度的,会等你先起身再占座;豪爽的同学会在他离你还有几米远的地方,就直接准确的投书包、飞书本到你面前的课桌上,完成占座工作。“行侠仗义”的同学们往往“战备充裕”,为了同宿舍兄弟的利益,一下子能从书包里拿出七八本书,然后非常熟练地在一排的桌子上放好。


        IP属地:云南4楼2014-10-26 00:40
        回复
          “锐角三角形”饼  或许是上了理工科大学烙下的“印记”吧,清华的同学做事情够严谨、够守规矩,且一不小心就过了头。下面就是发生在我们校园中的真实故事。


          IP属地:云南5楼2014-10-26 00:41
          回复
            两个女生下了课,来到食堂吃饭。吃到一半,女生甲觉得没吃饱,决定再去买点吃的。  女生乙连忙叫住甲:“你去哪个窗口买东西?”   “就是那边那个”,女生甲手指着一个窗口说。  女生乙想了想:“哦,那你帮我买一块那种‘锐角三角形’的饼吧?多谢!”   女生甲也想了想,然后说:“噢,知道了,那种是挺好吃的,我现在就去!”   甲来到窗口,指着要买的饼对食堂师傅说:“师傅,来二分之一这种饼。”   食堂师傅:“说一半不就行了,还说什么二分之一呀。”


            IP属地:云南6楼2014-10-26 00:41
            回复
              理工型的课程设置、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清华里的每一个人。就算是法律、人文这些文科系的学生,大一也都要先学习《微积分》、《代数与几何》、《物理学导论》这些理科基础课程。几乎所有的理工院系都要学习清华“必修课”——《机械制图》,即便和自己专业完全不沾边,也必须要硬着头皮用尺子和铅笔修行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为推导一道数学定理而花上几个小时,就是不去问别人或看现成的答案;很多人会为了把实验结果精益求精而不是马虎了事,再花上一倍的时间,为的是看到满意的数据。  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在清华的篮球场,下午4点到6点,是人满为患,很多场地还要分几拨轮流打。田径场上也是人挨人在跑步,你想快点前进,必须左扭右拐地钻人缝跑。但过了这段黄金时间,比如晚上7点半再去操场看看,只有零星的人还在。同学们已经“规律性”地背上书包去自习了,操场的宁静和一两小时前的热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特定的时间去做特定的事情。而在其他学校,操场常常是24小时都有人锻炼,甚至夜里2点去篮球场还能凑齐人分拨打比赛。


              IP属地:云南7楼2014-10-26 00:41
              回复
                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已经毕业的清华学生和北大的同窗坐在了一起。  清华同学:“最近怎么样?听说你把之前的工作给辞了?”   北大同学:“是呀,打算自己开公司了。”   清华同学:“哦?这是好事呀,开什么公司?”   北大同学:“开个计算机公司,项目已经找好了,公司业务马上就能启动了。”   清华同学:“哎?你不是本科学历史的吗?计算机公司你也能干?”   北大同学:“咳!那还不简单,雇两个清华的不就行了……”   这个故事,第一次听说时还是挺打击我的。不过现在每次想起来,都有防微杜渐的好处。理工科繁重的课程设置,同学们日复一日的被各种作业、实验压着,清华学生只能低头享受着“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清华里有句名言“行胜于言”,讲究的就是务实、肯干。清华里能干的人的确很多,不管多难的事情,只要给一个deadline,肯定能把结果搞得像模像样。而从清华走出去的人,的确是能言善道的少,踏实肯干的多。  一个某校学生送清华同学回学校,进了清华西门,门卫拦住了出租车,对着车里说:“对不起,学校里不让进出租。”于是清华学生决定打开车门下车,而某校同学觉得应该争取一下利益,让清华同学等等再下车,开始和门卫理论,讲到这个规定如何不合理,宿舍离校门多么远……。清华同学听了几句,感觉不耐烦,打断了同学和门卫的谈话,  小声问到:“你们学校让进出租吗?”   同学小声回答:“不让呀……”   清华同学:“那你还在讲什么呀?赶紧下车吧。”心想:你真有本事,别就和个门卫过不去啦。  “有规矩守规矩,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清华里很多人就是这种信条。


                IP属地:云南8楼2014-10-26 00:42
                回复
                  2025-05-10 05:43:05
                  广告
                  两极分化
                  这么多各地的大牛聚在一起,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观呢?这就像燃烧着的太阳,众多活跃的原子聚在一起,激烈的碰撞让这个“**”发光发热,展示着集体的价值;但同时,在碰撞中,一些不能适应的原子衰退了下来,消失在光芒里。从到了清华开始,各路精英们的自信和自尊,就促使他们本能地努力学习起来,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快节奏的生活。同学们经常奔跑着去教室、飞车去食堂、冲向自习室占座……。而其中一部分人,正如前面讲到的,面对自己原本优秀的学习成绩变得平庸,面对不可想象的不及格,他们首先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能战胜自己,在未经历过的挫折感面前低了头。当适应环境的同学们在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环境中成长时,这些同学选择了回避和不负责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当周围同学在大声、面红耳赤地讨论学习问题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用游戏中的音乐盖住自己的双耳,保护自己仅有的自尊和虚荣心。在自己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学习上的挫折、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退了出来,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清华里,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因为不及格课程过多,不能拿到自己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他们当中有当初的各地状元,有各省的前十名,对于他们来讲,这种结果是多么的可惜。  一位辅导员教育自己的同学们时这样说:“在这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人要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谁叫这里牛人多呢。繁重的课业、激烈的竞争让很多同学时常喘不过气来,看书、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周而复始,本科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紧张的过程中渡过的。时间长了,身心疲惫的同学们,不仅仅其中很多人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没了兴趣,更是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下了定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努力,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工作方向。这些同学是在做出很多科研成果、找准今后工作方向的状态下从清华毕业的;而另一部分同学是在每天看电影、看动漫的日子里渡过每一天的,因为他们觉得学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只求每门都考60分,能顺利毕业就行。激烈的竞争,使同学的心态上也形成了两极分化,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对学什么感兴趣,有人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许在缓和一点的氛围中,会有更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能让少一些同学在兴趣上出现两极分化


                  IP属地:云南11楼2014-10-26 00:42
                  回复
                    将压力释放
                    学习越是紧张、忙碌,越是要找到机会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在清华里,同学们一有机会,就会这样做。虽然方式有些“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  2004年的6月,期末考试就要来临,而欧洲杯已经如火如荼地开战了。十几座宿舍楼,一万多学生,似乎都在看球,任何一次精彩的进攻,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还不如说是“共振”),不论比赛是在法国、英国这些强队之间进行的,还是在拉脱维亚、瑞士这样的没什么观赏价值的球队之间进行的,看球的气氛都会同样热闹。那阵子只要一有好看的比赛,凌晨四点,我会被准时吵醒,被迫加入球迷的行列。学校后勤部马上采取行动,“挨家挨户”的给宿舍的电视上贴牌子,“请你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保持安静,不要喧哗,避免侵犯其他同学正当的学习与休息权利。”   当李婷和孙甜甜获得奥运女网冠军的瞬间,学校里一万多学生同时发出了持久了几十秒的欢呼,大家开始跺脚、敲脸盆,站在阳台上和对面的兄弟欢呼。  我上大一的时候,有段时间,电视里在放古天乐和李若彤主演的《新神雕侠侣》,晚上10点钟走在宿舍楼道里,所有电视都在放着“啊啊啊”的主题曲,很多人还在大声地跟着唱。那段时间,一旦快到10点了,大家都不上自习了,纷纷从自习室匆忙赶回宿舍看电视,10点前的几分钟,道路都变得很堵,车头攒动。一集45分钟的时间,大家都用它来缓解一天学习的疲惫,享受着全楼一起看片的快乐。  同学们一抓住机会就宣泄一下,比如宿舍停电。还没有到睡觉时间,大家又都无事可做,于是都拥到阳台上。有的冲着对面宿舍乱喊,有的用手电对着别的楼乱晃,有的宿舍干脆集体唱起了歌,唱完一首,整个宿舍楼都喊着“再来一个”,于是这个宿舍的兄弟会再来一首。  彻底的放松和发泄,要算是期末考试结束。经历了一学期压力和紧张的同学们,压抑很久的“疯狂”都在考完的一瞬间迸发了出来,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彻夜狂欢,先是吃饭喝酒,然后趁着“钱柜”最便宜的时候,凌晨冲进去唱歌,直到早上再回来睡觉。不过这种疯狂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天,校园又重新恢复了平静——打算回家的人准备动身,计划考托、考G的开始准备英语,想去挣钱的开始四处打工……   重大的体育比赛,精彩的电视连续剧,上万人一起享受着共同的快乐,宣泄着共同的压力,恐怕只有校园里能有这样的感受了。


                    IP属地:云南13楼2014-10-26 00:43
                    回复
                      数学很重要,不学好,后果很严重 ------------   “寻找证明就是寻找认识,而这种认识比任何训练所累积的经验都不容置疑,数学逻辑是真理的仲裁者。”   ——毕达哥拉斯  对于理工科,数学就是生命。某系四年大学要学的数学课有小二十门: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高等微积分、几何与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引论、数值分析、离散数学、数理方程引论、数学实验、随机过程、泛函分析、实分析、流形上的微积分、代数编码理论、初等数论与多项式和应用统计。  回想一下高中物理,高中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大部分物理题目,都是运用物理概念,套用数学公式,用数学符号推导得到最后结果。一般数学学得好的同学,物理都学得不错。  计算机里的0和1就是一门“离散数学”,自动化系研究的指纹锁源于一门“随机数学”,电机系的电力系统分析就大量用到“数值分析”,而土木系、机械系用到的力学就会用到复杂的“微积分”公式。很多人觉得经管学院的基础课不难,就是因为经济类的基础课用到的很多是“初等数学”。但别小看了图5中的两条曲线,两本书一共800页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深入浅出研究这两条曲线的。  数学为什么会成为这些理工专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基础呢?因为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要依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设定相应参数,以模拟物理、经济、计算机等现象的真实状况,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从而完善一套完整的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利用这些正确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解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很多学科的数学理论基础被提高了一个档次,那么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就提高了一个档次。  某系的系主任曾经说过:“我们这个领域里的数学推导过程在数学家看来,就像看待垃圾一样不屑一顾。但把这些推导用在了我们这个领域里就是恰如其分的,很可能起到了发展学科的作用。”


                      IP属地:云南14楼2014-10-26 00:44
                      回复
                        清华里的困难生
                        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同学的比例在清华是非常高的,每年大约有20%的同学,家庭人均收入是在月收入300元以下的。也就是说,一年清华招收新生3000人,就有600人左右经济困难。  而大学的学费是一年比一年高,2003年,清华的学费是每年5800元,住宿费每年1500元,总共7300元。入学时候再交些乱七八糟的被褥、饭票钱,小一万块钱就掏出来了。这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来讲简直算是天价了,他们不得不靠亲朋好友、甚至是社会上的资助才进入清华的。  在清华,一个同学生活一个月花费四五百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困难生们却支付不起这个费用。他们有的人不得不一两天才吃一次肉菜,而平时都买几毛钱的素菜;有的人不得不一边做着家教,或去学校的图书馆、治安服务队做勤工俭学来挣一些生活费,非常的艰苦。  原来我班里有一个困难生,同学们都觉得他不关心集体,很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也不知道他平时在做什么。有一次,大家在质问他为什么没参加班里活动的时候,他掏出了一封家里的信,里面写道: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终于凑齐了,就是下个学期的学费还要想想办法……,你也争取想办法凑一些……。奶奶生病也需要钱……。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他拿着信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对我不参加班里活动有意见,我也想参加呀,可是我这个状况哪里有心情参加?我真的需要钱呀……”从那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困难生的想法,才知道他们是多么需要关心。  当辅导员把系里和学校的生活补助发到困难生手里,这对于他们来讲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虽然只是几百块钱,但对于他们来讲,就可以去少做几次家教而换来宝贵的学习时间。  从农村来的同学,性格上又往往比较腼腆、内向,如果不多关注他们,他们经常会做出奇怪的事情。有个山区来的同学,因为不知道学校的澡堂在哪里,从来没见过超市,也不知道进超市怎么买东西。从大一入学,几个月都一直没去过这两个地方。还好他身边的一名党员发现了这个情况,主动找他,陪他去洗了一个澡,还特意一起去超市买了一次东西,让这名同学顺其自然地知道,原来是这样用这两个地方的,才把心里的这个疙瘩解开了。  同时,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也是特别要保护的,想想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这种弱势群体心理造成的恶果。即便是轻微程度上的这种心理倾向也很可能会给同学造成很大的思想障碍。


                        IP属地:云南15楼2014-10-26 00:44
                        回复
                          可怕的应试
                          自扫门前雪
                          在美国的某所大学里,教授组织着每两周一次的小组讨论。报告人是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有美国本土的研究生,也有中国大陆去的学生。报告内容是每个学生近期的研究成果。讨论一开始,当中国大陆的学生发现讲的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完全没关系,想想听完也没什么意义,马上开始闷头看自己的东西,不再听别人讲些什么了。相反,美国的学生,都在非常认真得听,一旦听到了不懂的地方,会马上打断做报告的同学提问题。由于每个人研究的方向差别很大,提问者往往问出很多非常基础(basic)的问题,一些问题是内行听了都觉得好笑的问题,但是国外的学生就是愿意提问,而回答者也决不会嘲笑他们。国外的学生喜欢把每次交流的时间都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扩充自己的知识。而中国学生只愿意“自扫门前雪”,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关心自己的毕业。这是一位美国名牌大学教授在一次主题为“美国大学如何选择和培养研究生”的报告上讲到的。  在高中也是同样的情形,每次上历史、政治这些副科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在低着头做其他作业,没人听课。而任课老师也都见怪不怪,自娱自乐地在讲台上讲着课。谁叫高考不考呢……


                          IP属地:云南18楼2014-10-26 00:45
                          回复
                            做实验还是考试
                            清华里颇有一些课,最后的考核方式是可以用大实验替代期末考试。能不考试当然是好事,但大实验并非想象得那么手到擒来。如果是参加期末考试,考完当天,同学就解放了,不用再管这门课了。而做大实验的同学,老师往往是要求在期末考试以后一两周的时间内做出实验结果,提交给老师检查,最后给成绩。  愿意做大实验,冲在最前面的,是在同学当中公认喜欢挑战自己的“奥赛”一族。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等竞赛当中获得全国甚至世界级比赛大奖,保送到清华的,没有经历过高考压力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把分数看在眼里,他们就喜欢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
                            而大部分同学,都要经过充分调研才会下决定。如果实验会花很多时间,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要占用复习其他课程的时间,那么很多同学即便有机会做大实验,也会放弃。他们会说:“我最后的成绩全看期末这几天复习得怎么样呢,哪能花这么多时间做实验呀?”相反,他们相信,考试这种形式,他们可谓轻车熟路,十几年的经验摆在这儿了,不会有大的闪失。只有发现,做大实验不仅成绩给得高,而且还不用花太多工夫的时候,大家就会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要求要做大实验。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高中,为了通过体育会考,临考磨枪,蜂拥到操场锻炼身体的情形。操场顿时变成了平时没人用,考前不够用的地方。  同样都是40%
                            清华已经非常重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了,一些课程最后成绩的100分里,平时作业占20%,实验(3至5次)占40%,期末考试只占40%。其实只要平时作业和实验做得好一些,不参加期末考试也能快60分了,及格根本就不是问题


                            IP属地:云南19楼2014-10-26 00:45
                            回复
                              2025-05-10 05:37:05
                              广告
                              但是同学会一如既往地看重成绩,“因循守旧”地“死磕”期末考试。课程助教也会体谅同学的需要,在期末考试前和同学讲清楚:“期末考试不会太难,重点就是平时强调过的。” 老师给大家吃定心丸。而同学们仍然会通过答疑、下课追问老师、给老师和助教发信等各种途径,询问考试情况,生怕考试出问题。对实验只是平时该做的时候做一下,就像例行公事,考试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实验。很多同学因为期末考试的临近,而选择copy别人的最后几次实验交差了事。  如果考试成绩,一个同学得了40分里的38分,另一个同学得了25分,考得不好的同学会承认是自己学得不好,技不如人。但如果40分的实验,自己得了25分,而别人是40分,即便自己的实验是抄袭的,也会非常不服气,觉得分数老师给得不公平。老师也似乎渐渐清楚了学生的这种想法,在实验成绩上,往往相差无几。虽然老师的初衷是重“实验”轻“考试”,但最后成绩的区别度还是体现在了考试上了,最终还是老师向“传统”的学习观念妥协。  大学里同学选课的标准也是把“成绩”作为指挥棒。同学们会考虑到这门课有没有考试,这门课的成绩算不算入全年的平均成绩,这门课老师给的分数高不高,然后再下决定。如果一门课,老师要求严、考试难,不论内容是否对学生有用,选课的人都会变得很少。


                              IP属地:云南20楼2014-10-26 0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