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府的老房老院
我,宣府生,宣府长。最后离开,是在工作五年以后,一九九三年春节,年初二晚上!
此后,在淮南生活。十年后的暑假,首次回家省亲。火车到站也是晚上,9点多,和离家那天开车的时间惊人地吻合!一下车,整个人神清气爽一一到家啦!
到家歇了两天,然后自己骑辆自行车,宣化城里大街小卷地转.看 ,发现在我记忆中珍藏了十年的老房子、老院子,所剩无几,而且是在十年前。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老建筑灰飞湮灭!
在我的记忆中,宣化城到处都能看见老房子。按份额说,鼎盛时期近50%强!
我家是个大家庭。我有五个舅舅,两个姨。舅舅姨姨们先后成家,自己租住公房(那个年月都这样)。我慢慢长大、能自己骑车上街的时候,在对各家各户的走动中,顺便地看到了宣化许许多多的老房子。。。。。。
姥爷后来跟大舅.小舅一块住。老房子,灰砖、灰瓦、朝南。东西各有一大间,中间是隔道,窄窄地;隔道的南边是一小间土坯房,算是厨房。
这样的房子是三家连排的,大小不一。姥爷家的房在最西面,房前房后,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和菜地。十年前,宣化大拆大建的时候,这房拆了。因为这事,期颐之年的姥爷,难过了好长时间!
姥爷家原来住3号院,超大。后来,有新住户在院子中段另盖新房,新房多了,自成一院,排号第四。这4号院,把原来的3号院一分为二,于是有了5号院。后来,姥爷家的那条小街上,有了两座颇具规模、型制的老式四合院:1号院和5号院。
这两个院子,我都去过。结构基本一致:院门朝南,进门有影壁,也就是院内东房最南边的墙;有院门道,一间房大小,可以挡风、避雨。过了门道,进入院里,豁然开朗:一座大四合院,房子灰砖灰瓦,大窗户分上下两层:上层糊洁白的毛边纸,防风,透气,左上角留烟斗,预防烟气、煤气中毒,下层是玻璃。早年屋内有大火炕,现在都是床了。院内大概十户人家。天井里或种花草,或搭车棚,大概类似于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述的:只看见头顶上四角伶仃的天空。
在郝都司街,从华庆浴园后面煤场东墙外往北,过去有一大片葡萄园,园子两侧各有一座这样的大四合院,而且其中有一座是院套院!这道街的路南,又有一座,大概因为门朝北,所以门开得小。
过去,在“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桥”的大宣化,类似的房子、院子比比皆是,我能说出来好多:南大街上,天泰寺街上、万字会街上、庙底街上。。。。。。甚至我根本说不清名字的小巷子里,多得数不胜数。至于俗称“马家花园”的,北门外的马宅,就更可称得上是精品了!
如果能把城里现代化的建筑迁出城外,恢复“六里十三步”建筑旧制,再加上老城墙的修复,原本“很平遥”的大宣化,将再现“京西第一府”的雄姿!
1
我,宣府生,宣府长。最后离开,是在工作五年以后,一九九三年春节,年初二晚上!
此后,在淮南生活。十年后的暑假,首次回家省亲。火车到站也是晚上,9点多,和离家那天开车的时间惊人地吻合!一下车,整个人神清气爽一一到家啦!
到家歇了两天,然后自己骑辆自行车,宣化城里大街小卷地转.看 ,发现在我记忆中珍藏了十年的老房子、老院子,所剩无几,而且是在十年前。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老建筑灰飞湮灭!
在我的记忆中,宣化城到处都能看见老房子。按份额说,鼎盛时期近50%强!
我家是个大家庭。我有五个舅舅,两个姨。舅舅姨姨们先后成家,自己租住公房(那个年月都这样)。我慢慢长大、能自己骑车上街的时候,在对各家各户的走动中,顺便地看到了宣化许许多多的老房子。。。。。。
姥爷后来跟大舅.小舅一块住。老房子,灰砖、灰瓦、朝南。东西各有一大间,中间是隔道,窄窄地;隔道的南边是一小间土坯房,算是厨房。
这样的房子是三家连排的,大小不一。姥爷家的房在最西面,房前房后,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和菜地。十年前,宣化大拆大建的时候,这房拆了。因为这事,期颐之年的姥爷,难过了好长时间!
姥爷家原来住3号院,超大。后来,有新住户在院子中段另盖新房,新房多了,自成一院,排号第四。这4号院,把原来的3号院一分为二,于是有了5号院。后来,姥爷家的那条小街上,有了两座颇具规模、型制的老式四合院:1号院和5号院。
这两个院子,我都去过。结构基本一致:院门朝南,进门有影壁,也就是院内东房最南边的墙;有院门道,一间房大小,可以挡风、避雨。过了门道,进入院里,豁然开朗:一座大四合院,房子灰砖灰瓦,大窗户分上下两层:上层糊洁白的毛边纸,防风,透气,左上角留烟斗,预防烟气、煤气中毒,下层是玻璃。早年屋内有大火炕,现在都是床了。院内大概十户人家。天井里或种花草,或搭车棚,大概类似于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述的:只看见头顶上四角伶仃的天空。
在郝都司街,从华庆浴园后面煤场东墙外往北,过去有一大片葡萄园,园子两侧各有一座这样的大四合院,而且其中有一座是院套院!这道街的路南,又有一座,大概因为门朝北,所以门开得小。
过去,在“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桥”的大宣化,类似的房子、院子比比皆是,我能说出来好多:南大街上,天泰寺街上、万字会街上、庙底街上。。。。。。甚至我根本说不清名字的小巷子里,多得数不胜数。至于俗称“马家花园”的,北门外的马宅,就更可称得上是精品了!
如果能把城里现代化的建筑迁出城外,恢复“六里十三步”建筑旧制,再加上老城墙的修复,原本“很平遥”的大宣化,将再现“京西第一府”的雄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