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遵义市平均工资水平是2600元/月,然而这时遵义公交公司一线驾驶员的实际平均收入仅1700多元/月,后勤及行政人员实际平均收入不足1000元/月。积聚的矛盾开始爆发,职工表达诉求的方式十分简单,反映没有结果就消极怠工。企业为了维稳,不敢按规章制度实施处罚,采取了放弃管理的消极方式解决问题,因此恶性循环,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广大市民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后来公交公司又对一线驾驶员实行了1038元/月的低保工资制。由于干多干少收入基本一个样,公交公司一线驾驶员更是无心工作,从而导致公司营运收入急剧下降,2012年一季度,遵义公交公司的产值降到历史低谷,公司最困难的时期,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很多老职工说起往事都唏嘘不已。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12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果断对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采用兼职不兼薪的方式,由市交通运输局分管副局长冯正友兼任公司党委书记,市客管局分管副局长张蕾兼任董事长。 “既不能让危险和风险集中爆发把遵义公交公司击垮,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把公司拖垮。”在遵义公交公司直面生死难关时,新上任的公司党委书记冯正友和新一任领导班子,没有把困难摔给政府,而是快速出手,成立了专门小组,明确步骤、倒排工期、细化方案。在公司开展了“公司发展我光荣、我为公司献良策”的调研活动,并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数百条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职工提出的真知灼见的认真研究与分析,公司新班子很快提出了“企业稳定、职工增收、形象改善、服务提升”的工作目标,打出了“强党建、抓管理、涨工资、换新车、调线路、改形象”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 找到症结后,遵义公交公司新一任班子果断出手,首先彻底打破了运行了20年的单车核算薪酬分配制度,一线公交车驾驶员的工资从1700元/月上调到3100元/月,其他各岗位职工均根据工种强度相继上调工资,新工资的标准公布后,很多职工不相信,大多抱疑惑观望态度。“当时制定工资调整方案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公司经过了认真测算,得出结果是如果公司管理认真抓起来,增加的营运收入是可以保证职工上调工资的支出的。”遵义公交公司董事长张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公交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还明确涨了工资但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新工资标准同步下发实施。公交公司还要求司乘人员要视乘客为亲人,想乘客之所想,急乘客之所急,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文明、有序的乘车氛围。并将这列为司乘人员的考核目标,与绩效奖惩挂钩。一个月下来,公司营运收入一路飙升,公司如期兑现了职工涨工资的承诺。职工的工作热情迅速调动了起来,生产管理开始走向有序,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炮打响后,2012年6月开始,公司对全市公交运行线路进行了一次遵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优化调整,让全市公交更加合理的方便市民出行。开通了晚上22时至次日凌晨1时的夜间公交车和早上6:30至8:30的公交学生专线。 在解决上调工资和规范管理问题后,公司面临的另一个大难题就是所有公交车已经接近报废,更换现有老旧车辆起码得需要5000多万元,企业目前的收入状况最多只能保障基本运转,根本拿不出“巨款”购车,怎么办?遵义市公交公司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要”,创新思路,自力更生,经市政府、市纪委同意创造性地采取了既灵活又严格的竞争性谈判方式,在购车款“零首付、半年付款、三年付清”的“苛刻”条件下,生产厂家慷慨允诺将价值7000多万元近300台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公交车赊给遵义市公交公司。2012年10月,首批近300辆公交车投入运行,这不但解决了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还使车容车貌焕然一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