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栀羽吧 关注:43贴子:3,023

【】愿你诗意的栖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知道的
我本来是一个小菜鸟
但是 羽妈指导了我
结果!这次出的作品是我最颠峰的作品!!
谢谢羽妈给我一次重生的机会!!
指导大神:羽神(ma)


1楼2014-10-27 18:31回复
    目录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贫困的时代
    第三章:贫困的时代,人何为?


    2楼2014-10-27 18:32
    回复
      第一章:引子
      1.1, 时间的引出--------霍金的杯子
      记得在看《时间简史》的录像时有这样的一段部分:
      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从旋转椅上扭过身子,用电脑处理过的声音说:
      “过去和未来是怎么区别的?科学规律并不区别过去和未来。但是在日常生活里过去和未来却有很大的区别。”
      “你可能看见一只茶杯从桌子上掉下,在地板上摔的粉碎,但你绝不可能看见杯子的碎片重新聚合跳回桌子。”
      影片又倒回来放映,破碎的碎片又重新聚合成杯子,跳回到桌上,霍金继续说下去:
      “混乱或合一的增加就是过去和未来的区别,是它把方向给予了时间。”


      3楼2014-10-27 18:32
      回复
        1.2存在
        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不再存在,就好像从来不曾存在的一样,但是现在存在的一切东西,在下一时刻,就成曾经存在的东西。这表示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有物存在和无物存在之间的关系。
        经过无数的年代,我们不曾存在,忽然之间来到这个世界,这使我们感到惊愕。可是,不久之后,将重新归于无物,也同样的经过无数的年代。人不是神,神有不计的年月,而人只有短短的百年而已,这便有了人不胜天,我们内心说,那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内心想到这个概念时,即是智慧最低,也必然产生一种预知,预知时间的观念。不过时间的观念和空间的观念合在一起,是打开所有真理的钥匙,因为它容许时间自然秩序以外的完全不同的秩序。
        我们生命的所有时刻,只有片刻属于现在,大部分永远属于过去,每个夜晚,我们都比白天更为可怜不幸,除了短暂的现在之外,我们的存在没有其他的依凭,因此从根本上看,存在的形式永远是不断的运动,根本找不到我们不断追求的那种安静,存在的形式好像绕着恒星运动的行星,如果不再继续运行,就会落到恒星上。因此不安是存在的象征。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任何静止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任何持久的东西,一切东西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混杂,一切东西都像放在拉紧的绳索上面,只有不断的向前跨进,才能在上面稳住——在这样的世界里,快乐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在这种世界里,除了柏拉图所谓的“不断变化和永无变化的存在”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出现,这样的世界怎能住留。


        4楼2014-10-27 18:33
        回复
          我们生命情景好像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看不出什么东西,要发现它的美,必须从远处看。那么就让我们坐在心安理得的某处,试着将打碎的杯子集中在一起放回到桌子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杯子。不用纠结这其中的原因,只要去领略它的美好即可。
          所以当我们不安的时候,请悄悄走进我们那紧缩的禁区,去探寻那美丽的迷思,去寻找那开启快乐大门的钥匙。


          5楼2014-10-27 18:33
          回复
            1.3快乐
            那么,快乐是什么?
            林夕曾经说过:“快乐的确不需要发觉,是正觉。”
            那么,正觉又是什么?
            (正觉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
            简而言之,正觉就是精神的自我圆满 。


            6楼2014-10-27 18:33
            回复
              第二章:贫困的时代
              2.1 线索
              如果生活是十足的辛劳,人
              还能仰天而问:
              我也甘于这样存在?
              用神性来度量自身。
              难道神不可认知?
              抑或它如苍穹那样昭然可见?
              我宁可相信后者。
              神乃人之尺度。
              如果可以,我要说,
              星光灿烂的夜色,
              并不比被称做神性之形象的人更为纯真。
              上帝一旦缺失,
              世界重回黑暗,迷了路,
              诗人称之为贫困的时代,
              神明的远遁,偶像的黄昏,上帝死了,
              人何为?
              凡人居者,只要他们拯救大地
              凡人居者,只要他们接受天空
              凡人居者,只要他们期待诸神
              凡人居者,只要他们引导自己。


              7楼2014-10-27 18:33
              回复
                2.2何为人?
                2.1.1人的问题,或曰心理(意识)的根源
                你也曾这样想过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好吧,人为什么会有意识。
                或曰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同一律的分析而进到对人与存在的共属的分析。他认为,两千多年前巴门尼德所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暗含了思维与存在相互属于的意思。如果思想是人的显著特征的话,那么思想与存在相互属于也就意味着人与存在是相互属于即共属的。因此海德格尔首先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共属。
                是的,意识随着我们人的诞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更不是草履虫,石头甚或是菊花。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变化着的。因此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8楼2014-10-27 18:34
                回复
                  2.3被撕裂的时代
                  什么是神?
                  还未知道,
                  但它的全部特性
                  是它的天空的面貌。
                  闪电是它的愤怒。
                  一个事物越不可见,
                  它就越把自己送入陌生的东西……
                  人,不是动物,因此没有凶猛食肉动物强壮的体魄,也没有可以飞翔的能力去躲避动物的袭击,也不可能像温顺的食草动物那样可以轻易地找到食物用以维持自己的所需。因此高死亡率甚至瘟疫在人群中肆虐。整个人类都惶惶不安。他莫名奇妙的有了意识,意识要求人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就有了人力难以解决的疑惑,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却又不得解。于是只好求助于神。神创世,人类有了父亲,人类按照古老的迷思,遵守了父亲的旨意,于是有了方向,因此渐渐地团结而强大,然而神灵的远遁,世界回归了黑暗,迷了路。


                  9楼2014-10-27 18:34
                  回复
                    2.4偶像的黄昏
                    人们创立宗教是因为让人们找到人性善的本源,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居在这个大地上,但是信仰的被驱逐使人人性恶的一面吃果果的暴(百度你牛逼)露在我们面前。


                    10楼2014-10-27 18:34
                    回复
                      2.4.1弃神
                      这里所说的弃神的意思并不是彻底地把神消灭,并不是粗暴的无神论。弃神乃是一种双重的过程。一方面世界图像基督化了,因为世界根据被设定为无限、无条件、绝对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基督教把他的教义重新解释为一种世界观(基督教的世界观),从而使之符合现代。弃神乃是对于上帝和诸神的无决断状态。基督教对于这种无决断状态的引发起了最大的作用。但弃神并没有消除宗教虔信。毋宁说,唯通过弃神,与诸神的关系才转化为宗教的体验。一旦达到这个地步,则诸神也远遁了。由此而产生的空虚被历史学的和心理学的神话研究所填补了。


                      11楼2014-10-27 18:35
                      回复
                        2.4.2自恋(自我的来源——悲剧的根源)
                        弗洛伊德提出自恋这个概念,其本意是指儿童在幼年时期,其本质的力量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在内心的不安全的驱使下,他扭曲世界来适合自己,这种扭曲不是向外投射,而是投向了自身。这样,他以自身为爱恋对象,深深地迷恋自己。如同那个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神一样,他觉得自己的一切才是最好的,自己身外的一切如果不是与自身的需要相关,就是不存在的。弗洛伊德将儿童的这种自恋称为原发自恋。而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原本应该投向外界对象的认识,仍然没有外投,而是与他的成长状况不相适应地投向了自己,他仍然处在自恋状态中。弗洛依德把这种自恋成为续发自恋。原发自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婴儿是以自身的需要来感受世界的,外界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他的需要,外界的世界就是他有限的感受能力所能感受的那个样子。而续发自恋则完全是一种病态现象,因为随着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他能够不再完全以自身的需要来感受这个世界,而是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来认识它。
                        自恋的人只觉得他自己、他的身体、他的需要、他的感情感受、他的思想、他的财产,以及一切属于他的人、他的物,是完全真实的。而凡不是属于他的人他的物,或不是他的需要的对象,就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觉得不完全是真的,他只能用知性的认识去认识它。但在感性上来说,他并没有感受什么,那些人,那些物,对他来说是没有分量的,没有颜色的。一个自恋的人,在知识的标准上是双重的。而且自恋的程度越深,这种双重性越甚。只有他自己或属于他自己的事物才有意义,世界其他部分则分量、颜色不深,或者根本没有分量和颜色。鱿鱼这种双重标准,自恋的人在判断事情方面就有严重的失误,他缺乏客观能力。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好的,是绝对的,因此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在心理学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
                        当然,这里我会用另外一种角度阐释。


                        12楼2014-10-27 18:35
                        回复
                          2.4.3 世界图像的时代
                          海德格尔认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是在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
                          什么是一个世界图像呢?显然是关于世界的一个图像。但何为世界呢?所谓图像又意味着什么?世界在这里乃是表示存在者整体的名称。这一名称并不局限于宇宙、自然。历史也属于世界,但就连自然和历史,以及在其沉潜和超拔中的两者的交互贯通,也没有穷尽了的世界。在世界这一名称中还含有世界根据的意思,不论世界的根据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被思考的。
                          说到图像一词,我们首相想到的是关于某物的画像。据此,世界图像大约就是关于存在着整体的一幅图画了。但实际上,世界图像的意思要多得多。我们用世界图像一词意指世界本身,即存在者整体,恰如它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和约束性的那样。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情本来就像他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立在我们面前。“去了解某物”意味着:把存在者本身如其所处情形那样摆在自身面前来,并持久地在自身面前具有如此这般被摆置的存在者。但是,对于图像本质,我们还没有一个决定性规划。“我们对某事了如指掌”不只意味着存在者根本上被摆在我们面前,还意味着存在者——在所有他所包含和在它之中并存的一切东西中——作为一个系统站立在我们面前。在图像中,这个短语有“了解某事,准备好了,对某事做了准备”等意思。在世界成为图像之处存在者整体被确定为那种东西,人对这种东西做了准备,相应的,人因此把这种东西带到了人的面前并在自身面前拥有这种东西,从而在一种决定性意义上要把它摆到自己的面前来。所以,从本质看世界图像并不是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若狭义理解,世界图像及是自己(自我)对自己,世界以及自己和世界的认识。
                          海德格尔还认为,在现代的世界图像中,人们已经不再把自己看成客体,而是把自己看成这个图像的唯一主体,因此按照自己对自身的理解和意愿来规定和实现主体性的本质。并且赋予自身以地球主人的权能——更少的主体。在所有这些主体性的基本立场中,某种不同的自我性和利己主义成为了可能;因为人始终被规定了我和你,主观的利己主义——它多半不知道自我预先被规定为主体了。正是因为这种利己主义才使人和这个世界不相容。因此摩擦不断。


                          13楼2014-10-27 18:36
                          回复
                            2.5.1焦虑
                            存在主义者说,认识焦虑的意思是说:“承担责任的人明白他不仅是自己所决定成为的那个人,而且是全人类的合法选择者,这样人不会丧失责任感,他承担全部的,最大的责任。诚然有许多人并不忧虑,但是我们认为他们是掩盖着自己的焦虑,或者是逃避焦虑,当然还有许多人认为他们的行动只关系到自己,我们对他们说:如果大家都像你们一样,那怎么办?他们耸耸肩反驳道: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事实上,人们总该自问: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们思想上是摆脱不了焦虑的,除非违心地说话。说谎这一事实意味着给予谎言以普遍的价值。甚至于这种人对焦虑表示不屑的时候,焦虑已出现。这种焦虑,克尔恺郭尔称之为阿伯拉罕焦虑。大家都熟悉这个故事:一个天使命令阿伯拉罕,你要献出你的儿子,那没有二话可说。但是每个人都会的想,首先,真的有天使吗?其次,我真的是阿伯拉罕吗?谁能给我证明这一点呢?


                            14楼2014-10-27 18:36
                            回复
                              2.5.3阻碍我们得出正确结论的暗礁——大脑的禁区
                              要理解大脑的禁区(潜意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潜能”
                              弗洛姆认为所谓“潜能”是“某些事物‘潜伏的’存在,这不仅意味着它的未来会存在,而且意味着这种未来之存在已在现在有所准备。”潜能好比是种子,种子内含着发芽、生长成某种植物的可能性。只要存在适合的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种子就会成长成它可以成为的样子。


                              16楼2014-10-27 18: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