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学习吧 关注:28贴子:65

【资源】人声录制和处理中均衡器 (EQ)频点参数详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均衡器使用的必要性
在节目的制作中,人声录制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一般的语言录音室,混响时间和声学环境相对固定,录音过程中对声源的处理主要是话筒的摆放距离、指向性、录音方式,以及话筒类型和功能的选择,用电容还是动圈,选低切还是低通、带通。除此之外,调音时会有简单的均衡(EQ) 处理,多数为3 段可调增益和中心频率的带通均衡旋钮,频率范围大致划分为低音(150~250 Hz)、中音(250 Hz~8 kHz)、高音(8~10 kHz),增益范围±15 dB。经过初期的简单处理后,录制人员还可能要用专门的多段均衡器再次进行精细处理,了解各频段的声音特性,这对能录制出优秀的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1楼2014-10-27 19:08回复
    2 均衡器的具体作用和形式
    均衡器是一种补偿声音的设备,通过全频段各刻度频点的提升与衰减,对音频载体或音响设备( 包括话筒在内) 的频响不足进行相对应地补偿,使音频的频响曲线平直,声音信号不失真。同时,为了创作需要,对原有的声音信号进行特殊处理,在各频率点提衰过程中的相对音量会发生变化。但若在提衰过程中引起了主要频率成分结构发生比例( 主频结构) 变化,即包线峰变化,则音调也会改变。一般来说,均衡器是一种独立的调音周边设备,但近年来,在多数的音频处理软件中都带有均衡功能,甚至还有专用插件。硬件中有如常见的6 频段的Equalizer R3 或10 频段的WavesQ10,当然还有30 段的EQ ;软件均衡中,如电脑音频处理软件中的参数滤波器( 均衡器)、阶式滤波器、科学滤波器、动态滤波器、图形滤波器等,都是对音频信号在频谱增益上的处理。


    2楼2014-10-27 19:09
    回复
      3 人声在频率范围内的特点
      声学研究表明,男女声的重要区别,是在200 Hz以下,尤其在70 Hz 左右,可相差18 dB 左右,而在200 Hz 以上,两者就较为接近了。在中频段女声略高,高频段男声略高,做效果时可以参考这个区别。另外,不同人的音调和音域不一样,一般来说:男低音82~392 Hz, 男中音123~493 Hz, 男高音164~698 Hz,基准音区为64~523 Hz ;女低音82~392 Hz, 女中音123~493 Hz, 女高音220 Hz~1.1 kHz, 基准音区为160~1 200 Hz,除这些基准音之外还有更多的泛音成分,其频率可高达8~10 kHz,再通过鼻腔的作用,对某些频率( 包括基音和泛音成分) 产生共鸣,使声音更明亮。再有就是要对主频段的处理格外小心,声学研究表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声主要集中在中频段,即最为明显的频段是200~800 Hz,因此在处理这个区间的增益时要仔细比较审听。


      3楼2014-10-27 19:09
      回复
        4 各频段的特性及调整
        下面以频率从低到高来逐一进行分析,但在实际调音过程中,不会把这些具体的频率分开,即使有轻微变化,若不是金耳朵,很难听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只能通过过量的增益和衰减来感受,从而找到中心平衡点。


        4楼2014-10-27 19:10
        回复
          4.1 31 Hz,39 Hz
          以次声和极低音为主,人耳很难听到,增益值即使提高影响也不明显,可忽略这两个频点。尽管这样,最好也不要调整得太高,在功放电路中,超低频的信号会占有非常大的能量,即放大器的末级电流会做很多无用功。


          5楼2014-10-27 19:11
          回复
            4.2 50 Hz,62 Hz
            这两个频点左右如果增益值不大于+15 dB,那么对低音的空间感影响不强,但会影响到轻微的谐波共振感,正增益时则产生,负增益时消失。给听觉带来的感受是,在大幅度正增益时人声稍微显得有些低沉,一般可以不作处理。值得注意的是,50 Hz 是交流供电频率,在电磁屏蔽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会出现嗡嗡的交流干扰,需要做低切或陷波处理。


            6楼2014-10-28 00:48
            回复
              4.4 250 Hz,350 Hz,420 Hz,500 Hz
              这些频点对中低音的力度影响很大,是中低音的主音区,因此在调节增益时应特别小心,幅度不宜过大。因为过度的正增益,会出现扰人的“嗡嗡”声,让人觉得闷。尤其在250 Hz 很明显,正增益过多就像感冒鼻音重一般。正是这个特性,可以针对鼻音重的人声,考虑在此频点附近进行适当负增益弥补。4.5 640 Hz,800 Hz,1 kHz


              8楼2014-10-28 00:50
              回复
                4.6 1.3 kHz,1.6 kHz,2 kHz
                中高音主音区,男声则表现为偏高音。与声音( 尤其是中音) 的硬度相关。正增益时相对紧凑,负增益时相对舒缓。1.3 kHz 频率附近与中音部的声音明亮感相关,适当提升能增加声音明亮度,但一般不超过3.5 dB,不然会有太多生硬感,声音没有亲切感。


                10楼2014-10-28 00:56
                回复
                  4.7 2.5 kHz,3.2 kHz,4 kHz
                  在人声中,这几个频率属于高音段,与人声的锐利度相关,表现为声音的穿透力,与其他频段相比,与在混音时体现声场远近的相关度最大。声学研究表明,人耳腔的谐振频率主要集中在1~4 kHz 之间,因此人耳对这个频率相对敏感。缺失和弱化会使声场较远,混音时立体感不强,同时语音也显得较为模糊;过强时则容易产生“咳声”样的附属谐音。所以不论是男声还是女声,在EQ 上对2~4 kHz 之间这几个频点附近都不宜进行调整。还有些说法,是把4 kHz 作为人声均衡的一个特别关键频点,对声音的锋利度影响最为明显,往往是女声出现齿音的基频点,即提升太过会出现明显的齿音。适当地提升增加人声锋利度,仅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采用。


                  11楼2014-10-29 00:14
                  回复
                    4.8 5 kHz,6.4 kHz,8 kHz
                    这三个频点是高音的主音区,男声则表现为极高音,与声音的清脆度相关,主要影响高音的清晰度、明亮度,适当的域值能让音色听起来清脆悦耳,增益不足则人声的音色平淡,增益过多则人声变得尖锐,甚至出现类似反馈啸叫音及齿音,感觉刺耳。


                    12楼2014-10-29 00:15
                    回复
                      4.9 10 kHz,13 kHz,16 kHz,20 kHz
                      频率在8 kHz 以上,人声所含能量很小,听起来非常纤细,不必进行提升, 如果过分提升,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部分频段的确缺乏,可采用高音激励来实现,激励器是在原有低音频率上激发出来的谐波,不致破坏整体听觉感受。


                      13楼2014-10-29 00:15
                      回复
                        5 总结
                        总的来说,在以上频点中,最为关键的频点值是,10 频段中为80 Hz、200 Hz、250 Hz、400 Hz、800 Hz、1.2 kHz、2.5 kHz、4 kHz、6.4 kHz、16 kHz,用来分别调整低音纯度、低音厚度、鼻音、低音力度、声音开阔度、声音明亮度、声场远近、声音锋利度、声音清晰度、高音美感。4 kHz、6.4 kHz 两者兼调齿音,女声多出现在4~5 kHz, 男声多出现在6~7 kHz ;对6频段来说, 重要频段划分为80 Hz、250 Hz、800 Hz、1.2 kHz、4 kHz、6.4 kHz,具体调节声音的意义与10段基本一致。
                        在实际录音操作中,除了对频率均衡外,话筒的使用、录音方式的选择都对立体声录音影响很大;录音距离、防风罩的使用、录音环境好坏,对记录声音时的频率分布也有较大影响;再有播音员自身的音质特色,对录音作品内容的把握。如诗词和散文、科普和讲座、民歌或戏曲等,都会用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录音。根据这些需要,经过录音师再度创作,最终才能呈现出优秀的作品。


                        14楼2014-10-29 00:16
                        回复
                          小白一枚,看不懂先收藏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5-22 09:38
                          回复
                            点赞,人声齿音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


                            16楼2015-07-03 12:2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0-03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