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读书汇吧 关注:10贴子:51
  • 0回复贴,共1

玲珑剔透江南美,浮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东女作家陈华清的散文是在市场上寻找生存空间的行旅文化散文,既然考虑市场,便不能不“俗”,要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符合读者口味的卖点;可作为文化散文,又不能不雅,要有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并力求在文笔中彰显出个性。行旅散文,是最难出新意的文学样式,且不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早把名胜古迹写了个遍,如今发达的信息渠道,已将各地风景层层渲染,读者耳熟能详。
陈华清在行旅文化散文上没有避开雷同的题材,她选择的景点,恰恰是大众极为熟悉的,这无疑是冒险的。但是,她在散文中依然透露出一种新鲜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她运用浮想的方式打开了文学空间,重点放在了情境的营造上,而不是风景的描述上,这就使她的散文有别于其他千篇一律的游记,从而营造出了一片婉约、朦胧的意境。
陈华清的浮想跨越度比较大,如《历史的秦淮河》以夫子庙为原点,联想到了作为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再联想到秦淮歌伎,最后又联想到南京大屠杀,思路开阔,在清雅的文笔中隐约透露出一丝苍茫之气。这篇散文篇幅不算太长,但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以叠加的手法,勾勒出一个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失意之魂。科举考场上的失意的才子,秦淮水波上失落的烟花女子,将两种不同身份的人联系起来思考,显示出了独特的视角,并点出了他们共同的悲剧原因。
才子佳人这个话题,多数作者着眼于情,将千年绝唱再吟风弄月一番。而陈华清投有像其他作者一样彩用长焦镜头去近观,而是用广角镜头远观。拉开的距离,反而显现了在风尘故事背后的隐痛,多少才子佳人,不过是历史悲剧的一个注脚。封建制度的阴暗的一面,及其内在的弊端,在此可见一端。这个定位,显然要比写情写景高出一筹,很有些大家的气象。
浮想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提倡个性化写作,再加之网络的盛行,使得浮想多数陷入到小我之境中,多数散文是自我情绪的流露,而不是艺术的沉淀。文学艺术离不开自我。没有自我就没有个性,但过于注重自我,往往会把文思圈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就算文笔再新颖独特,由于缺少内在思想的提升,使得文章空泛无骨,缺少艺术生命力。
陈华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浮想中始终联系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这使得她的文笔柔中见刚,清新妩媚但不失品味,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审视事物。在《西湖松鼠》《拜谒南京中山陵》《泰戈尔曾住在这里》等一些篇章中,不仅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还有对历史的思索,虽然没有跳出大众化视角,没有写出复杂性,但也是站在大我的角度上去理解问题的,并非小资之作。
陈华清在浮想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博,古往今来的典故她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旁征博引,从而在文中显示出了她的文化涵养。在现代散文中,这样的引用法不被提倡,有掉入书袋子之嫌,并且缺乏独到的见解,彰显不出个性来,但在大众散文中,这样的路数还是颇受欢迎的,因为大众的审美观是相对传统的,有异于当前的文学变革。
陈华清散文走的是一条把美文以历史文化散文相结合的路子,再辅之以行旅特色,几种美味烹饪在一起,满足了读者的口味。可以把她的特点归结为“烹小鲜、万花筒式的展示,较高的文化立场,还有大我的文化情境。整体上,她的散文应当归类于美文,但内涵上又略高于美文,而且几种文化的糅合,让她的文风新鲜耐看,值得一品。
描述江南的风韵,不乏名家高手,以一颗女儿心写出玲珑剔透的江南来,陈华清展现了她独特的文笔魅力。她的笔墨里始终带着一种诗意,语言上稳重成熟,没有采用破格的新奇手法。作为青少年和大众读者的读物,《有一种和知活叫”江南“》可谓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IP属地:北京1楼2014-10-29 10: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