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天下吧 关注:1,498贴子:25,151

【授转】月曜辛:《汉服》 全文文字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来着汉服吧
转自@蓝翔资深校友
原文作者:@月曜辛


IP属地:湖北1楼2014-10-30 20:52回复
    前言 活在当下
    我不喜欢说“如果”开头的话,在我看来,过去的事已经发生,未来的无法准确预测,平行世界是个幻想概念,人类的寿命还在100年上下徘徊——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如果”?
    或者说,当我以“如果”开头说话时,我所设想的不是如果过去怎么怎么就好了,而是如果这样做,未来是不是可能会如何如何。
    历史如棋,并且是无法悔棋的一盘棋。不过,下一步棋如何出子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这个观念需建立在反宿命论上,如果你满心念着下棋的人也没法控制自己手中的棋,过去已死,现在混吃,未来必然会如何,我们之间没话可说,你请继续。
    所以每当有人问“你想穿越回哪个朝代”一类的问题时,我都回答“我会留在现代”。有时候对方会接着问“你不是喜欢汉服吗,为什么不想回古代去?”我会回答“我喜欢汉服,可以把汉服拿到现代来放在身边,而没必要回到古代。”对方又说“可是现代没那样的环境,现代没那么好……”
    又有人问“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年,复兴做什么?”
    这时我便知道,这些人又想着逃避了。一种是只要现实生活有一点不如意,他们的心立马就逃避到几百年几千年前,以及还有往国外逃避的,意淫桃花源,脚至悬崖边,最后把损失都怪给脚下的路没修好。一种是只要不是吃饭和生死问题,别说汉服复兴他们觉得出力无用,世界许多事他们都会觉得出力出用,他们对于奋斗没有干劲,自己不干任何事,也不准别人干任何事,忽悠得大家一起等死时,往往又是这种人站出来感慨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人类问题。
    说句严重的,这两种人,离汉服运动都越远越好。后者,既然已懒惰如此,何必浪费仅有的劲力对汉服运动指手画脚。前者,需知道,汉服运动是一场继承传统、更新现世、筹谋未来的为了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活动,是需要参与的人都出心出力的务实活动。坐享其成,可以。以喜欢汉服之名,推行空想逃避之言,甚至崇日恋韩之言,说得再怎么冠冕堂皇天花乱坠,其作用也只是反作用力。
    汉服运动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汉服运动发展了近十年,如今才不过从赤贫升级为脱贫。往后看,只走出那么一小步,往前看,道路崎岖。在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中,我明白大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并且负面心理居多。但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答不对的题,没有无答案的题,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解。
    这篇前言,写在一个同袍向我抱怨借汉服哈日的人多得让他受不了之后,所以多了如上一些话题。而我告诉那位同袍,甭管他们嚎该怎么做怎么做,汉服运动只需要想方设法让中国这盘菜变得更好吃的人,不需要成天觉得别人家的饭菜才是香的人。别人家的东西再怎么好卖相,也比不上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同理,过去再怎么美若繁花,那也是过去人的过去,比不得自己亲手挣来的美好前程。
    汉服运动,兴在当下,各位同袍,也活在当下。我也不是成为过去了的人,我一直在汉服运动中,并且一直在思考,我还能为汉服运动做些什么?


    IP属地:湖北2楼2014-10-30 20:53
    回复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文明的觉醒。”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亦不是汉服粉、汉服爱好者、汉服圈,“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请称我们为汉族人,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服运动者”。
      《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是力证。”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
      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自觉意识,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这是溪山吧主发表在汉服吧里的最后一篇理念文,当初看第一遍时,我阅历不足还不太能理解,一直到后来,我开始关注民俗学和社会学,才总算明白老吧主为什么要在最后强调这么一个概念。简单一句话,君王常更替,百姓可万世。
      《天汉网、汉服吧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出生礼、成童礼、笄礼、冠礼、婚礼、祭礼、射礼、毕业礼……


      IP属地:湖北7楼2014-10-30 20:55
      回复
        又如,所谓的“日本人的素质”,那也跟“传统文化没断代”无关,真没断代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一方历代只有两个字评价——倭寇。请看清楚以下: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三令五申地对国民提出各类礼仪、行为规范要求,天天讲天天说该罚罚该夸夸,这才能以奥运会每日结束后现场无垃圾为豪。如果日本人一直很有素质,日本政府干啥还要在奥运会搞这种打脸规定和强制性的推广?但是,就算如此教育了半个世纪,“听说”、“据说”日本人素质高啊好高啊非常高,一个赏樱会满公园的垃圾立即暴露,一个地震中国人买光了超市然后都往灾区跑日本人买光了超市然后都往安全地方逃,这些网络上都可以搜到。正规新闻,比“听说”“据说”“我去日本旅游了一次”之类的小清新文字可靠得多。
        日本不是桃花源,韩国也不是,就算他们是,中国也没必要就觉得矮了一等。春秋时礼失求诸野,那是因为商周时的生活、生产条件,文字、人才得不到很好的保存。而如今全国各地那么多图书馆,那么多老人、老匠人,想钻故纸堆任钻,想田野考察任考。且一些自古以来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少数民族,在位置和血缘上也比日本人近得多。他们信三教,供奉天地君亲师,他们的服饰不少保留着跟汉服相似的裁剪、层次,惟偏好色、刺绣和装饰不同。田野报告中,有个偏远寨子的瑶族男子,甚至至今还束发。我真好奇一些人的思想,放着表兄表妹不管甚至瞧不起,一点小摩擦也能记恨许久,而五服之外杀过自己全家的远亲却觉得可亲得多,巴不得对方说什么都信。理解不能啊。
        第四种人,最初事发时,由于信息的不明确和混乱,七嘴八舌中有人说那些烧汉服的社会流氓是大学生。但很快就由公齤安部门澄清了。如果还有人传这个谣,直接拿黎冷的证词驳回去便是。
        第五种人,衣奴也。


        IP属地:湖北15楼2014-10-30 20:57
        回复


          IP属地:湖北16楼2014-10-30 20:57
          回复
            后来COS圈又出一群人,“听说”、“据说”他们的哪个哪个朋友在COS《仙剑奇侠传三》的龙葵时,也被**人士扒衣,甚至在消息传播至百度时,有人移花接木改动几个词,说此衣是汉服,引发爆点。原本我就觉得此事时间人物地点混乱,好几个版本,很有谣言贴的范儿,后来汉服无辜躺枪,于情于理只得更深入研究一下。然后发现已有COS圈的人从全面的角度指出了这篇“新闻”的各种不实之处,我又让人去问了这么一句“既然说扒衣者已被抓,那么请问案底呢?”。然后力争这是真事以及是当事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一个妹子回答:“这种东西当然只能给当事人。”我告诉他们外人可以查询,只是不会透露当事人的私人信息,然后他们说好吧,去问一下,然后再也没然后,至今无消息。也没再听说任何相关消息。
            还有一个COSER被砍的谣言,倒是几个小时后就被扒出来是借了斗殴新闻的图,胡编乱造了几句话造谣。
            我写这两个番外,是想说明,我很反感“为了汉服好才造谣”的托词。06年时,也有一个关于“汉服将被韩国申遗”的谣言满天飞,到现在还在飞,但这件事,从一出来时我就四处求证并且辟过谣,后来溪山吧主也发过正式通告,说不需要用谣言来帮衬汉服,我也是这样想的。你觉得是为了汉服好,但是反对汉服的人看到的却是“汉服运动为了宣传汉服不惜造谣”,多好的反汉服素材。所以,这些造谣行为真是说是高端黑也不为过。特别是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扯上**群体,抹黑爱国活动,真乃一箭双雕的妙计。
            我再次申明,哪怕以上谣言都是真的,就我个人来说,谁也别想把我从“爱国份子”这个标签中撬出去,让我以汉服同袍的身份跟那一边的组织对立。流氓是流氓,爱国者是爱国者,我还没有老眼昏花到分不清楚。并且,我也看日漫,听日本歌曲,但是我不会为了这点小爱好就把自己的立场出卖给日本,说不好听点,我很清楚我是日本那些产业的消费者,我才是来消遣的大爷,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因为喜欢日式二次元,或者倾慕被核辐射了的“唐风”就拎不清的以抹黑中国爱国者的方式来向日本示好,呵呵。


            IP属地:湖北17楼2014-10-30 20:57
            回复
              第七章 同袍
              在我刚加入汉服运动那会儿,大家都只称“复兴者”,或者“普通汉族人”,也有叫同袍的,但没有正式定下来,各自逮一个觉得能用的词汇乱叫了很久。后来网名为“秋月半弯”的前辈发帖《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提出倡议,阐述了以下观点:
              “‘汉迷’容易被误解为汉朝,把我们当作‘汉朝文化迷’,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名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就像歌迷,是爱听某歌星或其歌的一群人,相对于大众来讲只是一个小群体。 ”
              “‘汉友’这个词现在被用的是最多的。听起来还比较亲切。而且‘友’字的窄小感和狂热感不及‘迷’字那么重,但本质是一样的。同族以友相称,也很怪。从民族意义上讲我们本来就是同胞,是兄弟姐妹,以友相称反而见外。”
              “这些称呼给公众的印象恐怕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古派对……好点的也不过是和音响发烧友一样的‘汉文化发烧友’。如果是非常喜欢汉民族文化的老 外,称之为“汉迷”倒有情可原,但我们本身就是汉人,这种称谓严格来讲是荒唐的。如果一个族人爱民族之珍贵物,却被定义为另类一样,岂不可悲?”
              “也有说叫‘汉服爱好者’,表达比较准确,就是喜欢汉服的人,但缺点还是一样,跟‘电脑爱好者’、‘古玩爱好者’感觉一样,我们能让汉服成为电脑、古玩一类概念的东西吗?爱自己民族服装是应该的,虽然现状不理想,但未来会改变的,我们相信所有汉人都将认同和热爱汉服,我们要给其他十多亿人留好位子。而爱好电脑、古玩的永远是能是一个小群体。”
              “称为‘华夏复兴者’、‘汉文化复兴者’,意义上与我们是符合的,但这适合做为对我们的诠释却不合适做一个俗常的称谓。媒体大众首先会认为这名字不够简短,而且这名称他们会觉得太过高大了,毕竟对这事情人们的观点还不完全一致,故你如此自称,社会却未必会这样称呼你。当然,什么时候当真公众都如此称呼我们,便是我们几近成功时了。”
              “把‘汉文化复兴者’倒装再压缩一下——‘兴汉者’倒是不错的称呼。简短了,而且虽然与‘汉文化复兴者’意思相近,却在公众的眼里咋一看起来没有‘汉文化复兴者’太高大的感觉,其实‘兴汉’的意义太重大了,只是人们还不懂而已,且这里‘兴汉’的‘汉’不仅是汉文化的意思,还有汉族的意思。只不过如此也有坏处,会让人们说你汉民族主义咄咄逼人,会给你再扣帽子。你在文化的范畴里没事,到了族的范畴,外界的麻烦就来了。我们自己是觉得坦然,觉得这麻烦是无谓的,但这麻烦却确实存在。为了长远大局,我认为对外还是暂时地回避‘兴汉者’这个称呼吧。又因为对内对外最好称呼一致,所以对内暂也不用。另外这个名字毕竟是三个字,人们哪,能省就省,能有二个字的话最好。”
              “那便看《诗经·秦风》里的一篇《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这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一封请战书,是以后世军队将士之间互称同袍、袍泽。而我们汉服复兴者借用这个词,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谁说你孤单的穿着汉服?我们和你一样,也穿着它。”,二是,我们是复兴华夏这一持久战中的战友。其中第二种成分更多一些。


              IP属地:湖北20楼2014-10-30 20:58
              回复
                秋月半弯又说:“如果遇上志同道合者但没有穿或没有汉服的,称同袍是否不准确了?如此看来同袍缺少汉友涵义范围的广泛性?不,同袍是一种象征性的称谓,正确认同汉文化者,必认同汉服,认同汉服者,便是同袍。这样的人即使他暂时没有汉服,其实已经在心里穿上件汉服了。而且必定很主动地很想尽快拥有汉服的实物。正如反过来讲,仅仅把穿汉服当成秀个性,并不真正认同汉服,没有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没有民族意识,没有汉心的人,穿上汉服也未必具有成为同袍的资格。”
                在我写这一章之前,刚对一个妹子狠狠发了一顿火。对那个妹子原本有一些情分,但久不往来,而后无意看见她说“贵圈实在太乱…好好宣传传统文化是有多委屈你们,同袍现在真的不是贬义词么”,后来又说:“有时候不大乐意自称同袍,与这种人重名实在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儿”。
                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就置换几个词——“贵省实在太乱,好好的过日子是有多委屈你们,某省人现在真的不是贬义词么?”“有时候不大乐意自称某省人,与这种人重名实在不是什么高兴的事儿。”
                很显然,这就是个地图炮,我都没用国家来置换,就是因为有一些人觉得地图炮汉服运动,地图炮同袍不是地图炮,地图炮全国还能说是忧国忧民的表现也算不得地图炮,非要地图炮到地方上,他们才知道这叫地图炮。而这件事,我告诉那个妹子,谁顶着同袍的名号招惹了她尽管直接找谁去,有一说一,别把气撒给所有同袍和汉服运动。还傲娇着要把自己往外摘。
                再说,一些人的言行哪里又算得同袍了,别看谁沾边了汉服都是同袍好么。如她说“贵圈实在太乱”的前提,是在议论汉服商家的一些事。而在汉服运动初始时,没有商家,所有人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唯一外援是本地裁缝。后来才在这些自己动手的同袍中产生了第一批商家。这些商家是确确实实的从“人民中诞生”的商家——是商家,也是同袍。他们无论鹰鸽,接受的都是兴汉思想,他们制作出售汉服,不是为了卖一件衣服,重要的是为了搭配出售复兴华夏的理念。这些老一代商家,对服制、板型、配色多有不上心之处,因为绝大部分本就不是裁缝、设计行业出身,其对于推广汉服的重点不在服装本身上。
                记得那几年,关于“汉服产业商业化”的讨论也一直未停过,但大多是一群坐办公室的和一群非商务系学生在瞎讨论,鲜有专业人士意见。不过总有几个意见还是有建设性的。比如,很早就有人提出,汉服商业化后,同袍和商人这两个身份必然会产生分裂。汉服同袍,有的会成为商家,但汉服商家,不一定都是同袍。当知道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参与进汉服产业链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和监督非同袍商家进入这个商业圈的,这一方必将鱼龙混杂。比方说,同袍当商家,于情于理,肯定都不会在自己的店里搭配出售清装、旗袍、马褂、唐装、中华立领之类必须避嫌的东西,如是同袍成为网络商家,也不会为了提高搜索率而把这些关键词码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但纯商业商家就不同,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销售额,其次才会考虑商品的意义,而他们宣传这个商品如何如何有意义,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制造销售量。他们也不必只从汉服中赚取销售量,所以他们什么都可以卖,什么都可以说,而不必为汉服运动遵守节操。
                另外,之前我跟一个人就汉服的成本问题和消费者的心理问题曾小掐过几句,但刚开始的一些言语不清,让我以为对方又是一个扛着地图炮来的,于是在我们讨论过程中,我抢先向他强调了一件事——他说的这些问题,是全世界商品社会、商业圈,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存在的问题。不该单一的把问题扣在汉服运动旁支的汉服商业圈中,甚至放大给整个汉服运动。我们可以讨论,但这些问题要从整个商业的角度来讨论,如果硬要说这是汉服商业才会出现的状况如何如何,那我们没什么可谈的。
                而后来,在另一场讨论中,一个同袍说,汉服圈汉服圈,汉服运动才不是圈,商家吧才是个圈。
                虽然她的原意跟我的有些偏差,不过在此我还是借用一下——汉服商家、汉服购买者这个小型销售、消费链,确实是个圈。不过如前所述,需要放到整个商业圈中去看待。商业圈是个早有定论的中性词,我没有任何褒贬。汉服商家买家之间的各种乱象,只有从整个商品行业,销售者、消费者的思维和角度去看才有解法。汉服商家吧不归汉服吧管,汉服商业也不归汉服运动管,自从汉服产业与兴汉思想分离,一边抓教育一边抓买卖,两边儿就两清了,唯一的关联是汉服,仅此而已。我们欢迎汉服商家来了解汉服产业的起源,汉服运动的主张、思想,但是要用服装、商业来绑架、歪曲、肢解汉服运动,为盈利所用,为不可告人的目的所用,请自己掂量。所以,往后那边儿的各种事,从资本论、商业法的角度去做出评判才是正道。汉服运动、汉服同袍,概不用为各种商业丑恶现象买单。
                再强调一次,同袍可以是汉服商家,但汉服商家绝对不等于同袍,而汉服消费者这个群体也有的是同袍,有的不是。


                IP属地:湖北21楼2014-10-30 20:58
                回复
                  皇城根下的“京样”仅仅是个京样,高不了谁也低不了谁,就算北京想要压人一头,那边儿还有个南京呢。如明朝便有一首陈大声所著《嘲北地娼妓曲》,而陈同志为南京人。有人从这首诗中看到地域歧视,有人只看得到娼妓两个字,但民俗学者们从中看到的是明朝南北衣着等风俗的不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来读读,我就不贴了,怕一些人扛不住。
                  我也常跟人开玩笑,等我死了绝对要拿个密封袋塞几包防腐剂装几件汉服陪葬在墓里,待我们这一纪文明灭亡后,让未来人挖出来,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去争“这几款衣服是那个时代的正统。”当然,如果我拿几件T恤牛仔再搁一张“我是汉族这是我穿过的衣服”的纸条埋进去,喜剧效果大概会更强。
                  膈应完了人,说正事。前面我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民族服饰不是制服,自古没有绝对的统一性和统一的必要。但也不代表这个民族穿过的所有的衣服都可以拿来当做这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了。
                  还有一些人,其中不乏挂着专家学者标签的观点倒是与上相反,时不时的跑出来说汉族没有民族服饰,因为“不知道古代服饰中哪一种算是汉族的”。说这种话的,若不是压根没有真才实学,便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们下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我也不知道古代人哪些算是汉族”、“汉族其实不存在”。
                  我不想在此偏题到民族学例证讨论,只觉得一些人以为自己随口一句话就能抹消一个民族的存在,其心态以及生态都挺可怜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民族服饰,离不开“民族”二字,确定其范围的重点便在于民族,在于人。人是活的,各有各的思想,但人同时又是群聚的,一些思想因人群而同,也因人群而不同。当人群聚集为族,不同的民族便也各有自己一方的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这个思想就叫做“民族性”。而这个思想反应到服饰上,所依据制作出来的服饰,就是这个民族于风俗、审美、传继上的民族服饰。而民族之中,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各方不同的习俗,又把民族服饰变得多彩多姿起来。这样鲜活灵动的民族才是还活着的民族,自由自主的民族。这样具有“变通性”的民族服饰,也才能作为活着的民族的民族服饰,随着这个民族进退上下,得到可以持久延续的生命。而不至于成为复原制作的文物,上下左右动弹不得,还得被自以为是考古“大手”的人指着说此可代表一个时代整个民族。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依照自己民族的民族性制作的服饰——
                  那么,首先它必然有个大体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这个民族的特有观念,注入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如在汉族,这些观念就是天圆地方、阴阳四季十二月。束发右衽、上衣下裳、“被体深邃”、中缝正直等等等……而清朝汉族着装不可划分为汉族服饰,也便是因为这些观念在清朝被活生生扭曲掉了,于情于理,违背了汉族本身的意愿,是错。而汉族在清朝结束后想要重新扶正本族观念,于情于理于法,不是错。同理可证辽金留下的左衽问题。
                  而由这个框架出发,汉民族民族服饰的基础领型,便是交领、对襟(可穿成交领)两类,基础款式,便是衣裳、深衣二制。此后生产力发展、制作工艺进步、审美变化等等各种原因,催生了更多的制式,但都逃不出这几个基础、框架,如圆领袍并不是套头衫而属于交领。而这些制式,有的昙花一现,是为时装。有的“加官进爵”,成为特殊阶层的制服。有的自周以来便列为最高礼服,各朝虽有损益,但始终还是大致模样,如冕服、袆衣。还有的是最平常的的款式,经历数朝,下至平民百姓工农商,上至达官贵人,人手一件,除了花色,用料、使用场合、时代性、地域性审美等等不同——而这些最平常的款式,就是当代汉服复兴所需要着重选取的款式了。
                  “汉服不分朝代,只分款式”,这不是一句打圆场的话,而是一句大实话。比如最普通的中腰襦裙、裋褐,往哪个朝代算去?而裙子的裙腰位置高低,衣服长还是短,薄还是厚,穿裙内还是穿裙外,袖子窄寛长短,也不过是一个时代或者地域性、个人的审美,或者是阶级问题、场合问题和气候、布料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比方说,一些硬厚的布料制成的上衣、夹棉冬衣,非要往裙里扎,那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也不美观。前面一章我也给过例子,明朝多的是衣服束在裙内的款式,不过因为阶级、地域不同,被人给两眼一抹黑了。
                  洛川北宋墓,出土一侍女俑,长款交领半臂外衣+第二层交领长袖衣,外罩在长裙上,此后辽占时期北地汉族妇女仍然延续此种交领上衣外罩款,直到明朝。而南宋的各类文物上,侍女们却敞开穿着对襟衫子、褙子,亵衣张扬,酥(□)胸半露,或有交领,但一来领低,二来衫薄可束于裙内。侍女以外的阶层也如此,北方裹得严严实实,南方奔放贪凉无视礼教,只得宫中后妃命妇礼服跟北方一样严实着。这倒不是南宋北宋的统治者制定了法律,当时打仗都打不过来了谁还有心思去在后院妇女的穿着打扮上折腾,更何况还从北宋往南宋越折腾越开放,南宋的官员还特缺心眼只对“妇女相扑”纠结了一下。
                  这是典型的地域和气候问题。前阵子有福州同袍炫耀初冬着齐胸襦裙照,那便是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入冬了,福州的气温还在过夏天,不着夏装着什么?倒是2012年夏天的孔府服饰展,同袍们都着低领、料薄的夏装前往,但有那么几个明清时装爱好者非要穿着厚实布料的立领去,然后坐在空调间解开立领扣子仍然热得满头大汗。还有穿了厚布料的袄裙去的,然后到了现场整个解开了外衣,虽然里面倒是穿了别的衣服……
                  同袍们是为了汉服,所以穿汉服去,同袍们不觉得穿不同款式的汉服来看明朝服饰展有什么问题。他们则是为了明朝服饰,所以穿明朝时装去,不少个心里头还觉得同袍们穿错了朝代。但是——望天,除了望天我别无感想。古代汉族人不是冷死的也不是热死的,明朝汉族也绝对不是这么死的,现代个别人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们要闹哪样了。以前我还觉得央视的天气预报每次都特多事的说一句“今天某市气温如何如何,着夏装(冬装)”是句废话,现在才知道央视如此用心良苦简直是人民好保姆。不过,我在《西洋服装史》上也曾看见一条记载——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妇女着装一度往古希腊和罗马找灵感,然后,许多法国妇女便纷纷冻病乃至病死了。望天。


                  IP属地:湖北26楼2014-10-30 21:00
                  回复
                    第十章 功能进阶
                    这篇文是很久以前写的,原标题是《关于“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
                    一直对宋朝的“职业装”感兴趣,《梦梁录》里记载:“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宋朝都市里做生意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卖药的卖酒的还是卖布的。一如现在的西式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厨师、护士还是保安。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保暖”,而后随着身份的不同发展出男女、等级的不同。再往后进一步社会分工,每种分工的规定“制服”也就越来越多。如戎服、盔甲便可以算是最早的军用制服,而“冕服”“官服”“朝服”也就是上班用的“制服”。再往后,宗教服饰也从生活用服中分了出去,如道教,平常除了服饰颜色,个别巾帽外,穿得与普通人没两样,但举行法事时所披法衣,就不是平常人生活能用的了。再之后,做买卖的也各自拟了“制服”,还有戏班子为了舞台效果,演戏用的服饰也与平常生活用服有了差别。历代学子所服尚白(白色未染之衣,简朴清净),白衣黑巾的打扮也可以算是最早的校服。
                    而如今我们复兴汉服,因为强调汉服要融入生活,所以我们在此所说的“汉服”,多数时候都是指汉民族的生活着装,这种着装是为了遮体、保暖,进一步根据审美进行款式调整、颜色花纹装饰的普通服装,一如T恤牛仔衬衫等西式普通服装。生活汉服是一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审美的基础上制作、传承的服饰,也是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平常或者礼仪装束。
                    这就是标题中所拟的“生活汉服”。
                    而“功用汉服”,便是上面所述的各种“制服”,因为汉服运动正在起步,参与进来的人群范围还不算广泛,学生居多,各职业人员少等原因,历来都不强调汉服的功能化。那么汉服运动所提倡的汉服复兴,就不包括这些汉式制服了吗?
                    我觉得不是,既然也说了汉服是要回归生活,那么穿着汉服做生意、进行茶艺表演等也就是回归生活。正如和服,许多人将汉服、和服进行比较时,经常说和服款式单一、汉服款式复杂等,其实这只是表面看上去。深入了解和服,常服其实有各种袖型、打结方法等,也有一种源于明治、大正时期的改良和服,还有夏日的浴衣,好几种婚服。而如今尚在的日本皇室举行和式礼仪时,仍然会穿着十二单等传统日本贵族服饰。剑道、弓道有武服,神社有神官服、巫女服,艺伎也有自己的装扮,并且因等级不同而有不同的款式。最普通的日式小吃店,如铁板烧等店面,也有被称为作务衣的的“工作服”。
                    和服虽然曾被西式服饰冲击了一番,但是因为没有断代过,所以和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直延续,并划分出了不同的功用。
                    而汉服因为断代,如今才刚刚重归生活,所以总是被限定在一个小范围里。或有武术表演时使用裋褐、戎装,或各种文艺活动使用礼服,或偶有汉式餐厅,但都不成气候,外人也不知这是民族文化回归、宣传的一种表现,只觉得在看新奇热闹。
                    在之前的“汉服文化年度有奖开卷竞答赛”中,大家对汉服运动下一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行的方案,因为吧务不能参与作答的原因,所以对此问题,一直都是在看大家讲,看完后想说些什么,一直忙来忙去也没说上什么。今天看见对“影视汉服”的争论,想说两句,但是下笔后发现说两句说不完,就只好另开贴了。
                    “影视汉服”,其实就是戏服,与传统戏曲服饰有形制上的区别,传统戏曲服饰是一种定型了的服饰,从秦朝演到明朝,汉族皆穿明朝汉装,少数民族皆穿清朝满装,如脸谱一般符号化了。但影视剧戏服可以根据所演朝代的不同进行不同设计,虽然经常有些不学无术的设计师离题万里。但就舞台表演性质上来说,这两种“戏服”都是没区别的,都是从汉服中划分出去的表演用服饰。汉族古典舞服饰也在此例。我们可以说戏服是汉服,但我们不能说戏服可以用作生活汉服,就像日本人不会穿着动漫游戏里的COS系和服,歌舞伎里的“戏服”跑到街上晃悠,跑到正式礼仪场合充愣,一些古装影视剧里的服饰、动漫游戏里的服饰再好看,拿到生活中来就经不起推敲了,如拖尾、大领口、过于透明劣质的纱料充作单衣,头上乱戴羽毛等问题,特别是拖尾首先就无法融入平常生活,只能作室内行礼或者表演。
                    不反对影视汉服,因为她属于汉服的分支,不反对影视剧加工设计,因为这是舞台艺术效果着想。而反对影视汉服,是反对直接将影视汉服用作汉服,反对沿用艺术设计,是反对将一些不必要的舞台元素添加进生活汉服。诚然在民国时期、几年前汉服刚复兴时期,很多人都直接把戏服拖过来当做汉服,把影楼装当做汉服。但是如今汉服的考证、制作已经有了相当水平,这些当初替代生活汉服所用的艺术表演类汉服,还是让她们各归各位吧。可以作为汉服复兴历史的纪念,但不能说便是可以定型下来的终点。
                    也不反对将汉服用于汉式餐厅的服务生等工作场合,并进行设计、加减,这不是侮辱汉服,而是将汉服生活化、普遍化的正常行动。举一个列子吧,我们这里有彝家餐厅,服务生都穿着彝族服饰忙活,没人觉得这是老板在侮辱他们的衣服。因为彝族服饰对于他们来说,可以穿着生活,当然也可以穿着做买卖。然而舞台表演时,却有一种露脐的彝族服饰,不知道是哪个囧人设计的,但是彝族也没有更囧穿着生活去。但也没有穿着婚用的服饰跑去做生意。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我所设想的汉服运动下一阶段,其一便是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的分化,让汉服运动范围更广,而不是总限制在了什么地方。


                    IP属地:湖北28楼2014-10-30 21:00
                    回复
                      附文:溪山琴况——《答“桃树李”网友,关于本吧置顶帖及汉服运动有关问题》 (老吧主为什么会受到尊敬,除了才学,另一个答案便在此。)
                      桃树李网友在本吧置顶帖——【精选贴图】汉家女儿汉服照(很老的帖子,很多“影楼装”) 141楼发表了一个比较长的跟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意见,在下谨答复如下,期待做观点的有益交流和碰撞:
                      应该说,您的观点有不少可贵之处,您所指出的,汉服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您这种追求严谨的态度,我非常赞赏.
                      但是,我认为,实在不必对初兴的汉服运动及参与的同胞过于苛求,一味指责她们"拙劣"粗陋似乎有些刻薄.
                      为什么我要将这些妹妹的照片长期置顶?因为,她们在唤起健康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主体观念方面,在以汉民族服饰之美启发和感染公众方面,实在是贡献很大,我十分钦佩和赞赏.以她们为我们的民族服饰的代言者,相信同胞们都是比较赞成的.从网友的评论和各网站的转载来看,公众对她们在宣传汉服文化、启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积极作用普遍是比较认可的。所以,我将此帖专门置顶,以做长期的宣传和普及的工作。
                      您所言的问题,其实大致是说她们对汉服形制的严谨性讲究不够,与现实人文环境的搭配也不够协调,应该说您说的是事实。在下虽然对汉服文化知之甚少但多少也读过一点知识性的资料,以严格的历史眼光来看,这些妹妹所穿汉服的确不能称为严谨和上乘。但是我觉得这绝非问题的关键,她们穿着的汉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那种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热爱、那种传承文明再造优美华夏文化的愿望非常令人感动,这也是同胞们共同的心愿。再者,举目全国,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毕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并非研究服饰文化的专家学者,一味要求他们严谨、协调等等等等,我觉得是不很公平的。试问,当网友们一点一点去啃复杂艰深的服饰文化著作、一针一线地去尝试制作我们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时候,真正的专家学者们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呢?
                      关键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的真诚,一种复兴民族文化、重塑中华风骨的决心,这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这些妹妹在宣传汉服文化,启蒙民族文化自觉的事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始终对她们持有深深的敬意。
                      当然,随着汉服运动的深入,对汉服严谨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追求理应加强,这当然是很应该的。但是我觉得,在提倡严谨提倡协调的同时,也需要对同胞有一份理解、宽容。要推动,但不必急躁。要倡导,但不必苛求。要善意地指出甚至批评,但不应刻薄。
                      您提出,对有些汉服样式,“只可多做研究,而不可急于亵玩”,我并不完全赞成。现在的问题,不是同胞们去实践的过多了,而恰恰是实践的太少了。您让这些女孩子们只作研究,不做尝试,那么要研究到哪一天才是合适呢?而且,她们都非服饰专家,又如何去深入地研究呢?
                      应该允许尝试,允许失败,允许反复,至少大家都在努力去做,都在实实在在地去复兴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至于您说,您也差点喊出“寿衣”的名字,我觉得实在不应该。那种恶毒称呼是别有用心者所炮制,您既然作为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似乎不应有这种想法。
                      “汉服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复兴汉服的运动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您的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是我认为,汉服与时代的适应性问题,实在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非常复杂的文化难题。如何适应?怎么适应?这需要全体同胞一起做耐心细致的思考和探究,大致来说,我比较赞成汉唐神韵兄所提出的多层次多谱系发展汉服的构想,我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思路。(可见:[理论原创] 论汉服“改良”与否之争与“多层次现代汉服体系”构想 )当然,汉服的问题与各个时代文化层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汉服所能单独解决,这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对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事业整体的的协力研究和探讨。
                      我想单独说一下紫瑰情人妹妹,您对她的影楼汉服照批评比较多,我稍有不同观点。究竟何为汉服?为什么许多人就那么鄙视所谓“影视装”“影楼装”呢?那些东西真的粗鄙的一无是处吗?我不赞成。汉服本质上,是汉民族在服饰文化上的文化创造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非常包容的文化体系,“影视装”“影楼装”固然有粗制滥造的一面,但其核心文化内涵,其汉民族文化风格的特质不能完全抹杀。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属于汉民族的,带有汉风汉韵的东西,一味将其与传统汉服、出土汉服对比以证明其粗劣未免有些狭隘。(粗制滥造和胡乱篡改的那些在此不谈)。其实很有意思,同样的一块布做成的汉服,放进博物馆就被视为经典,而穿到演员身上或者拿进影楼,就被视为粗鄙媚俗,是否多少也有些服饰文化上的偏见色彩呢?
                      再者,服饰文化审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您批评紫瑰妹妹的影楼服饰拙劣,但也许只能代表一部分同胞的看法。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同胞并不这样看。虽然是影楼服饰,只要是美的,就会得到人们的欣赏。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对她所穿汉服是赞赏的,从几年来大家对紫瑰妹妹的赞美上就可以看出。难道非要把她的衣服对应于某款某款历史汉服,非要符合所有人挑剔的目光,才叫做美?才叫做“完整意义上的汉服”?比如她那件红色的绕膝裙,很多人就很喜欢,如何说“其选料、尺度、裁剪、缝制以及色彩应用、纹理组织、立体造型乃至最终的感官觉受”“与完整意义的汉服全不相干”呢?何为相干?何为完整?
                      关于您提到的三柳妹妹的《即使汉服真的不实用那又如何》那个帖子,我觉得三柳妹妹的核心意思并无不妥,她是说“即使真的不实用”,其意在强调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其实,关于汉服实用性和未来汉服的适应性,是有多种思路的,本吧也曾做一个调查,大致也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调查:你认为汉服应该恢复到什么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急于下结论,在时代中实践和摸索也许是更好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意见。愿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做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IP属地:湖北35楼2014-10-30 21:04
                      回复
                        时间总是要流逝的,就算你坚持躲回过去,所停顿的也不过是你自己,整个地球不可能为了你而不转动,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因为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严厉的说,最好连幻想“如果没有怎么怎么的话”都少去想。过去再怎么伤痛,过去的过去再怎么美好(往往还是为了衬托“现在好悲剧”而想象出来的,一味选择性无视过去不美好的部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我们必须面对“现在”,不为心理成长、坚强啥啥的大道理实践,也该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的发扬。
                        我们是一个怎样的民族?——首先请忘记那些口号,回想一下,过去听过的民族故事,从远古神话到民间传说到历史事例。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民族知识,从圣人之言到民间俗话。当然,每个人能回忆起来的不同,甚至于一些人满脑袋只有一些乌糟糟的事。不过,即使满脑袋只有乌糟,正狞笑着想要开地图炮的,他们也没有办法否认,被他们地图炮的对象,正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普遍活得还不算差,并且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仨早不是原班人马以及文化了,惟我们在,一直在。
                        因为我们的民族,从来不认命。神话传说中,敢于跟神叫板的比比皆是。宗教信仰中,只期望神来搭救是下乘,人的自我修行乃至修成神才是上乘。历史事件中,哪怕是在最苦难深重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歇了,即使是看上去歇了的那部分人之中,内心里仍然翻江倒海着的也不在少数。我们没有末日观念,我们的观念是“绝地逢生”。我们有“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的神罚观念,但我们面对上古大洪水的第一个反应是“治”,面对神的脑残安排第一个反应是“争”。我们的吟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谚语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的民族性格是——百折不饶。
                        所以,对我们民族来说,过去是拿来背负的,现在是拿来努力的,未来才是拿来“如果”的——如果少壮不努力,老大就徒伤悲。我们民族一直所着眼的是人世的未来,一直所争取的是子孙后代有好日子过。“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话,我们不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我们的信仰。而这种思想,本身就属于“民族复兴”思想——“民族复兴是指使某一民族超越以前的繁盛时期,使国家和民族进一步发展,像古人学习,弥补缺点和不足。”
                        民族性格,让我们民族对“民族复兴”充满执念,“民族复兴”,又可以让我们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性”。这种状况,在传统现象观中,为“生”,生生不息,所以这个民族必然会走向复兴。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真正搞懂复兴的意义,以及要复兴什么,怎么去复兴。脑子一团浆糊,只知道这么个口号,而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也不准别人去试着干些什么的,他们脑子里也就只有这么个口号,闲时用来装13,忙时用来贼喊捉贼说别人不做事。
                        汉服运动就不是那种光喊口号的行为,当然汉服运动还不成熟,足够让人以挑刺来消磨时间。但至少我们在做事。


                        IP属地:湖北37楼2014-10-30 21:04
                        回复
                          第十六章 中国
                          前几年某个右派领军在坊间出了一本书,名为《打捞中国愤青》,汉服运动和同袍们赫然也在被打捞之列。于是我挺乐的,因为有人急了,就说明汉服运动的路子没走错。
                          愤青也好,民族主义也罢,这些帽子扣过来所带着的潜台词不就是“你丫不准说中国好”,“不准有民族自豪心”,“不准以各种方式呛王师的声”,“汪汪汪”。怕他们作甚,这种角色除了拍桌子砸键盘,连跟宗主国申请一支突击小分队来剿灭他家方圆十里内的愤青都做不到啊,撑死约架打人,还打得极其没水准。所以嗑瓜子看戏吧。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中二的时候,也曾对“愤青”群体抱着不好的印象和敌意。圣母兮兮的觉得全世界人民都在努力相亲相爱,愤青们的言行却是在阻扰这场伟大的爱,太坏了。很久以后才醒悟,某些外交辞令听听也就算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谋算他国的白花国家,没有全世界都无条件将其守护得跟个玛丽苏似的国家。就连被小清新们轮番刷的某某净土之国,也不是靠着散发小清新之光存活下来的。外人天真不要紧,自己跟着天真,什么时候刀抵脖子上了都不知道。另外还醒悟了,愤青被群体中的脑残们代表得很惨,并且很大部分人,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爱国,其他什么都没说,愤青的帽子就扣下来了。
                          所以啊,汉服运动被打捞得不冤枉,爱国爱族得太显眼了。
                          爱国,是汉服运动的标签之一,只是就像我在第五章里所说的,不同的爱国群体努力的方向不一样,各有各的“爱国式”。而汉服运动努力的方向是增强中国在文化上的实力和民族自信。文化上的实力即是软实力,而这一套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了。
                          民族自信,自从清末以来则一直很不自信。清朝扭曲了汉文化,散尽了明朝留下的家底,然后失败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场失败却拖了上下五千年一起躺枪。民国伊始,在多数人没搞清楚清时的中国文明是扭曲的,这样的历史局限性下,以及西方文明的强势高压下,逆向民族主义思维就没停止过。一直到现在,觉得中国人就是“劣等”,觉得外国人跳个骑马舞都比最炫民族风有文化、有内涵,充满高贵的国际风尚气息的中国人,随便下个钩至少也能钓起来三五只。
                          别跟我扯什么“难道我们不需要反思吗”——该反思是你们一遇到事就认定“中国人该反思”的神奇思维。
                          且很多十句话里九句话让中国人好好反思的,他们只是在“你们给我反思”这种指挥性的语句上找存在感。这种人首先自己是绝对不会“反思”的,比如他们就绝对不会反思——他们用来让大家反思的事例,谣言一大堆。最著名的就属“中日夏令营”事件了,中国的孩子们,从八十后反思到九十后,零零后也有继续反思的迹象。然而,很显然,我们怎么反思都赢不了10岁就能每天负重20公斤徒步100公里的日方野生奥特曼好呗。
                          然后还有贴得满网都是的“这回去___七天,前天刚回来,觉得中×差距实在太大了”这一模板,几乎所有国家都跟中国“差距太大”了一遍,并且全部完胜中国。这其中有部分是网友恶搞,比如我就见过中国其他地区和攀枝花差距实在太大了的版本,攀枝花每个成年人都能分到一栋别墅什么的(在这个模板中,所有国家的成年人都能分别墅,除了中国)。但最开始几篇确实是为了贬低中国而写的东西。可是,即使是后来恶搞的,比如中国伊拉克差距太大了……都有人信,并且要求反思。
                          美国打折西瓜不要钱,中国人要反思。
                          南京大屠杀74周年祭,中国人要反思。
                          神经病砍人,中国人要反思。
                          同性恋骗婚,中国人要反思。
                          某某意识流电影票房不高,中国人要反思。
                          造谣中国人被揭穿,中国人要反思。
                          黄帝砍蚩尤,霍去病打匈奴,中国人要反思。
                          中国运动员服用一氧化二氢,蒜泡在醋中会变绿,中国人要反思。,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三等舱不放行,中国人要反思。
                          纽约时代广场新年狂欢后垃圾成吨,中国人要反思。


                          IP属地:湖北42楼2014-10-30 21:05
                          回复
                            当然,正如我之前所说,没有“坏人不能穿汉服”这么一条法律,但是真要做到这么坦荡,必须要汉服全面复兴以后才行,如今汉服运动正在起步,无数不怀好意的眼睛死盯着,无数小白粉丝也以为“名人”说的话就是真理,是命令。真是想不多虑都难。“名人”能成为同袍当然更好,不过强求不来。
                            而以上问题,总的来说,汉服的发展重心还是在民间的好。靠上明星?傲娇病娇一大堆伺候需耐心。靠上政治势力?换一批老大就是一种风向,古来今往例子还少么?而且你去找一个政治势力,我去找一个政治势力,然后两边不对盘,汉服运动是不是也要闹出一堆“父子所支持政党不同,登报断绝关系”,“夫妻投票不同,妻子开车撞伤丈夫”之类的笑话?比如“某地两大汉服组织因政治理念不同火并,叫嚣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开除族籍”……脸就真的丢大了。说句实话,政治是拿来利用的,别让政治利用了你。而且一定要搞清楚,汉服运动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不是政治运动,别被JY公知营销微博啥的忽悠几句就找不到北了。
                            再来说文化,只要某种文化、观念深入民间,就算再来一次剃发易服它也消亡不了。庶民让人看不起?但庶民往往才是传统文化、风俗的最久坚持者。因为民俗也,民之俗。只要别像清朝一样故意扰民,民众很乐意长时间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哪怕再怎么俗气。即使是在清朝,也有妇女儿童顶住了压力,俗气的继续穿着交领衣。一直到现代,在我们汉服运动还未开展之前,许多地方的婴幼儿着装仍然不改此习俗。如今厂家批量制作的婴儿服,也基于交领形制,日韩也是这种形制,欧美婴儿服则多是开襟或套头连体衣。
                            一个国家赖以延续的基础是人民,一个国家的文化想要延续、发扬,也只有靠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还需要写上一万字仔细解释么?
                            所以汉服必须回归民间,才能真正取回(□)汉民族服饰的名分。其他传统文化亦如此。不管是什么文化,没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那它就只能是一个小圈子范围内的“业内人士交流”,又或者只是一群自诩时尚风(□)流的人搞出来的昙花一现的“流行”。不向大众宣传汉服、汉文化,不让大众了解接受汉服、汉文化,只忙着拉拢精英权贵,他们固然可以给民众竖起一个风向标,但是在这个明星满地走精英权贵随时会被扳倒的时代,他们的作用相当片面,仅面向于粉丝群体和利益群体,大部分普通民众看完热闹也就算了,还有一部分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热闹。况且,不是同袍的,绝对不能放心汉服汉文化被交给他们解读。
                            而且如果一味炒作高档汉服,走“上流社会”路线,在民众看来,也不过是一群有钱人在炫耀奢侈品,在彰显小资范儿,跟普通人的生活毫无关系。别用“日本人家里省吃俭用都会买一套上万元的和服”来当例子,说过是谣言了。一味奢侈化、单一面向化汉服,把汉服与中低层生活水平的汉族割裂开,乃至分职业、群体等等割裂,那么,这根本就不是民族服装了。只为特定阶层、群体制作的服饰,那视情况叫什么都行,但非民族服饰。民族不是百分之一,是百分之百。当然我不是反对汉服高档化,我只是反对人品“权贵化”。
                            一个民族有延续、更改自己民族风俗的自由,且这个自由属于全民族,不是民族中的几个精英什么的跳得欢风俗就得跟着他们改。在没有屠刀架在脖子上的情况下,汉族民众自主思考、自主选择,当大部分汉族都承认认可同一个习惯、概念,一个风俗才算正式改变,或者确立。这是汉服运动的基础,也是汉服运动的目标。
                            如今汉服运动显然远远没有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只在于对人民的争取。人民,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只有他们支持着你,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寻找“老大”,醒醒。寻找“同道”,那不过是一时的心理慰藉,且“同道”不可能护着你一辈子,与你并肩战斗一辈子,任何团体迟早都有解散或者更新换代的一天。且汉服运动的最终目标不是别的,正是解散。是所有的伤痕最终被抚平,于是没有“同袍”,只有同族,没有“同道”,只有家人和朋友。


                            IP属地:湖北47楼2014-10-30 21:07
                            回复
                              第十九章 在汉服运动中成长
                              “如果汉服运动不能使人得到成长,那它就是失败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参与了汉服运动却什么都没学会,那他最好先审视一下自身。”
                              这句话最初是在一场辩论中写下的,辩论的主题是“穿汉服的人什么都不懂”。我很有耐心的告诉开这个地图炮的人,是的,大多数来参加汉服运动的都是8、90后,如今00后也跟上了,且就算是如今已经奔三了的80后,在刚加入汉服运动那会儿,也多是学生。而作为现代学生,你可以说他们不懂四书五经,不懂琴棋书画,但真要论什么都不懂还是悠着点说。就算要说不懂四书五经之类的话,最好也还是不要开地图炮,比如我就认识一名同袍,从小被他爷爷押着学习古代典籍,学习书法国画,养成了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后来才对汉服产生了兴趣,加入汉服运动。
                              而就算是确实不懂四书五经的那部分同袍,他们首先是被汉服的美丽吸引,或者天生对传统文化相关感到亲切,于是他们加入了汉服运动。而汉服运动里的其他人,则引导他们学习汉服知识,以及其他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知识。而这种“教学”不是逼迫式的,没一个人可以逼另一个人“必须在十天之内把论语倒背如流不然就离开汉服运动”,没这种事。所以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并且一个人学过一些什么,不是穿着汉服这样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网络也主要是被大众拿来休闲的,除非表现欲旺盛和必要状况,没人随时随地到处表演“满腹经纶”给别人看。
                              且汉服运动并不是儒家学说运动,而是“百家学说”。“学墨学道的滚出汉服运动”——没这种道理。即使不想学传统文科,只喜欢研究生物细菌种白菜,化学物理造火箭,只要学习这些东西的前提是为了中国进步,为了民族复兴,那么汉服运动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而汉服运动可教导的不只这些。
                              在汉服运动中,只要不是一个人自己独来独往,那么每天你至少就要跟五个以上的同袍打交道,如果负责外交、宣传,还要负责跟五个以上不了解汉服的非同袍沟通交流。汉服运动的稳固建立在人与人的联系上,汉服运动的扩大建立在人口的不断聚集上,所以加入了汉服运动,首先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
                              由于网络的匿名自由性,以及网络法的不健全,很多人一旦上网就肆无忌惮起来,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说,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并且他们觉得其他的网络ID只是一串字符而已,所以对着这些字符尽情辱骂,自己爽完了就好,绝不会管网线的另一端坐着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感情和心思。
                              他们以为自己的丑恶只暴露在网络上,其实先不论信息时代网上网下的差别已经越来越趋于模糊,不少人早暴露了自己的真实信息。单说一个人的心性,除非他人格分裂到了极致,否则绝对不会真的网上一个样网下一个样,而会有所统一性。一个人在网上表现出什么样子,且在网上做这个样子做得久了,于网下的样子迟早也会跟上。
                              而汉服运动虽然兴起于网络,最终的目的却是达到现实、归于现实。汉服运动的重心一直都是现实中的种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接触的人群,无论同袍还是非同袍也一年比一年多。当然,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去交好,但如果一个人,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散发着一股子“疯狗”气质,同袍们出于“同袍”这层关系,多半不会多说什么。陌生人出于“陌生”,多半也不会多说什么。但是“少半”可能是会当场发作的。而就算是多半,怒气积累得久了,发作起来时恐怕也不好看。这还只是在现实,因为当街对骂或者动手不好看,所以有一定延迟性。而在网上当场骂起来的就多了,然后这些错统统推给汉服运动整体来担当。
                              倒是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谦谦君子,也不想强求每个人都爱自己民族,爱汉服运动爱到生怕“她”受一丝误解,于是不断要求自己。我只问,作为一个人,就算不参加汉服运动,是不是一辈子都不用学与人相处之道?如果年满25岁以后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答案还是“不”,我无话可说。如果年满30岁以后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还是“我只跟兴趣相投性格一样的朋友一起玩,我能跟他们相处就好”,我也无话可说。
                              而学会了与人相处,下一步就是各自分开学习。如前面所说,汉服运动提倡“百家学说”,也不反对现代学科,要学什么自便,但需知道,汉服运动虽然不会组织考试,却有一个不容出差错的“最终考验”。那个考验就是华夏的复兴。且那个考验不可能只一代人就能完成,加入汉服运动,你便要有“穷尽三代人”之类的觉悟。你今日在汉服运动中所学,不单为了你自己作修养,也是为了让你可以教育下一代人。什么叫做“传承”?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拿到手就算完了,我们只是接力之一,而已。
                              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汉服运动中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如果你曾经认为这是一句口号,或者只是因为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它感到不耐烦,既然加入了汉服运动,就该认真对待起来了。
                              汉服运动,毕竟不是玩的地方。
                              又及,许多父母,在汉服问题上与子女分歧很大,这也是各汉服论坛经久不衰的抱怨帖之一。父母对汉服运动的不了解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请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一下,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让父母把这个“最重要的”送到一个他们摸不清楚状况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放心?汉服运动的主旨是什么?汉服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汉服活动的安全性如何?这个运动、活动里的人是不是都可以信任?会不会带坏孩子,会不会伤害孩子?
                              如果你没有跟父母好好沟通过,从没说清楚过汉服运动的一二三,让他们放心,那么对他们的抱怨就毫无道理。如果你好好沟通过了,父母还是不允许,你就要再问问,是不是担心你的学习?如果你本就不想学习,所以才跑到网络上和线下活动里逃避,汉服运动也帮不了你了。就我个人,也要帮你父母说话了。
                              而那些放心把孩子交给了汉服运动和各地汉服组织的父母,我们这些“前辈”又要怎样做,才不会让这些父母在以后对我们产生怨恨?
                              以上是对内说的话。
                              应该在汉服运动中成长的不止同袍,一些反对汉服运动的我也真心希望他们有所成长,好歹把一些从03年起就没戳中过我们膝盖(自以为戳中了)的言论换换。我不奢求所有人都支持汉服运动,但是如果你实在要反对,请在深入了解全面调查之后找准方向再反对,街头巷尾的随便听了几句看了两眼就急吼吼的出来指手画脚,我们这些被掐的都替你着急啊。真心的。


                              IP属地:湖北48楼2014-10-30 2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