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北京爱情故事》在汪锋嘶哑而忧伤的歌声中结束时,心却无法从乐曲和故事中抽离,这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就如同它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一样,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的,单在文学作品里,就千姿百态。

林语堂笔下的北京,雍容大气;张恨水笔下的北京既透着繁华落尽后的苍凉,又让人咀嚼到实实在在的市井人生;老舍笔下的北京,在大杂院、小胡同中铺叙开来,鲜活热闹;而林海音笔下的北京,隔着老远似乎就能听到运煤骆驼队悠扬的声音,“叮铃叮铃”,将你的记忆拉回遥远的童年……总之,她就如同一张隐藏在华丽龙袍下的面孔,时而风华绝代,时而庄严肃穆,时而从容安详,让人无限神往。

以至于每天都有无数的追梦人涌入这个硕大的京城,在里面奋斗、挣扎、抗争、沉沦……当初满满的憧憬也许只剩下残破的碎梦,于是有人离开了,带着满腹的幽怨与一身的伤痕,当他们踏上归乡的路程时,也许会回头,也许头也不回,也许当初的爱与神往早已变成了恨与绝望,可是不管你对她的感情如何,北京依然是北京,她依然屹立在那里,用大气的沉默来回应所有的疯狂!

因为她知道,有人离开了,还有人会来,还有更多的人会来!她从来不缺仰慕者,就像麦家之于朝圣者,北京是之于梦想者的——关于爱情的梦,关于名利的梦,关于权势的梦……当你拜倒在她不可一世的笑容里时,会心甘情愿地被她吞噬

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的紫禁城也许和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少的牵绊,透过琉璃瓦折射下来的阳光异常强烈,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在一片迷离里,时光交错,朝代更迭,而在倐忽间一切又化为堂前蒙尘的宝座,旧照片里凝固的笑容,青山掩映下一座座孤坟,在静止中供一群拥挤的看客围观谈笑。而她承载的辉煌与破碎又岂是为衣食奔波的人们所真正关心的?

长城的烽火早已吹散在风里,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在一捧黄土中掩尽风流。是的,这一切都与匆匆的过客没有多大关系,但一睁开眼,生存的必需与生活的压力,便排山倒海般的袭来。

在这里,你不想仅仅做一个过客,也不能仅仅做一个过客,除非你选择离开!所有的人都想抓住那根浮在半空中的代表自己“理想”的草,结束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漂泊:于是,石小猛选择了面包,放弃了爱情,当他拥有别人几辈子才拥有的东西时,拥抱他的却是无尽的虚空和失落,最终被打回了原地——也许,偌大的京城根本就不是草根布衣的栖息地!

北京城可以让一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吗?当然可以,颐和园里的文昌院就是个难得的安静去处,树阴遮蔽之下,远处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仿佛是自己闲适心情的应和。脚下,青石板一地铺开,纯净得纤尘不染。闭上眼睛,昆明湖湛蓝的微波在心底轻轻荡漾,湖面上飘来的是一片云,又或是一只鹤,耳旁若隐若现的是书声,鼻中嗅到的是淡淡的茶香。

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你的心才可以慢慢沉静下来,才可以暂时不问世事,回味坐在豆棚花架下摇着蒲扇,翘着二朗腿,身材发福的北京老头操着“嘣响溜脆”的京片子说的话:“每天,咱就是老三点儿,吃一点儿,喝一点儿,乐一点儿!”,也许,这才是俗世里一点点可靠的快乐!

想起了吴狄,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在物欲横流的京城里坚持自己的梦想;想起了林夏,那个悠然地哼唱《嘀嗒嘀》的女孩;还想起了疯子,想起了他不羁外表下那颗柔软的心……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北京,对于那些刚刚踏上征程的人来说,那是一个未知结果的逗号,而在行走一半或是更长的路程之后,他的人生也许会像句号一样戛然而止,也许会像叹号一样呈现精彩!

不管怎样,守护心中最后一块宁静的土地,在那里注一汪清澈的池水,弹着吉他,轻轻哼唱《嘀嗒嘀》,才不致于因为仅仅逝去青春而忧伤。